如何从不一样的角度,去理解小米汽车最新遭遇的这一轮舆论冲击?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4 17:22 1

摘要:2025年4月份以来,国内新能源车领域的明星,老板自带网红气质和极高流量的小米汽车,持续遭遇了国内舆论环境的争议漩涡和各种冲击。

本文首发头条平台,抄袭搬运必究!这是熊猫贝贝的第3125篇原创文章

(本文不含任何AI创作和自动生成内容)

2025年4月份以来,国内新能源车领域的明星,老板自带网红气质和极高流量的小米汽车,持续遭遇了国内舆论环境的争议漩涡和各种冲击。

有观点认为,过去几年让小米乘风而上的流量模式,如今出现了反噬效应。

但“反噬”这个词,用来形容“流量至上者”更为合适,只是现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正褪去流量崇拜,这不是流量反噬的结果,而是行业发展的必然,公众极高的关注度加速了这一进程。

三年高端探索、两年跨越成长,小米汽车热度一直居高不下,确实得益于雷军这位自带流量的企业家;

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小米自身的实力——不仅仅体现在商业模式的创新上,还在于技术研发和应用上。

好的东西自然要承认,毕竟是中国自己的品牌和企业,格局和认知还是该有要有的。

5月10日一早,雷军重回公众视野。

一张健身房自拍图和一段简短文字,将他一个多月来的沉默正式划上句号。

图源:微博

他自述这是“小米创业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低落的情绪使他暂停了会议、取消了出差,也暂停了社交媒体的日常互动。

但也正是在这段相对清静的日子里,他开始重新思考,找到一点点恢复状态的节奏。

事实上,舆论的热度,远非因这张健身照或重启打卡行为,而是围绕雷军这次“情绪性”发声背后的上下文。

过去一个多月,小米汽车经历了它上市以来最为凶险的舆论关口。

安徽高速爆燃事故、员工工时被爆“11.5小时以上”的高压传闻、SU7 Ultra动力限制争议,以及重达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功能缺失风波。

当然,我不懂车,也不知道什么所谓的内幕,这篇文章也不是要对小米这个品牌指手画脚。

而这篇文章,是要从经济逻辑和利益关系的角度,和大家聊一聊小米最新退车舆论风波。

开篇先定个调,写这篇文章,不是来讨论技术问题,甚至和小米这个品牌,和小米的产品,都没有太多直接的关系,而是通过小米的舆情事件,和大家聊一聊中国国内经济环境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门道和逻辑。

既然要聊,就聊点主流看不到,有深度的东西不香么?

没有什么铺垫,咱就直接进入主题。

阅读提示: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2025年4月底以来,随着小米SU7 Ultra首批新车的交付,一轮舆情风暴就突然出现了:

“我们要求退车。”多名小米SU7 Ultra车主近期联合发声。

起因是他们花费了4.2万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不具备宣传的“高效导流”等功能,存在虚假宣传或者官方表达有误,因此要求退车。

小米su 7 ultra车主集体发言,要求退车

去年10月,SU7 Ultra原型车在纽北赛道以6分46秒的成绩加冕“纽北全球最速四门车”时,为之雀跃的米粉或许不会想到,复刻原型车同造型的挖孔前舱盖设计,会陷入宣传话术与实际产品功能严重不符的质疑当中。

简单来说,4.2万元选装的性能配件变成了一个“摆设”。而这台“赛道神车”是小米的高端车型,官方指导价52.99万元起。

小米也承认了“货不对版”,5月7日做了公开致歉,称“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在满足复刻造型的需求之外,还提供了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前舱散热功能。我们对此前信息表达不够清晰深表歉意”,并且,小米承诺对于未交付的订单提供限时改配服务,锁单用户赠送2万积分以表诚意。

2025年5月7日,小米汽车做了公开致歉

此前,小米汽车官方曾宣传:“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完全复刻小米SU7 Ultra原型车,采用了相同的空气动力学设计,2个贯穿风道,实现前部空气高效导流。”

雷军曾在直播中也曾提到,“我们不能只做个外观,所以我们内部的东西也都要改”。

雷军曾发博称碳纤维前舱盖外观、内部都改了

许多消费者信以为真。但在4月底,有车主提车后拆解发现,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内部结构与普通版几乎一模一样,只多了一个支撑的塑料板。

所谓的“双风道高效导流”碳纤维开孔,无法有效引导空气至刹车系统,也未能产生下压力。更讽刺的是,有博主用鼓风机对着挖孔机盖吹风,气流没有形成有效导流,让盖在上面的纸巾纹丝不动。

有博主用鼓风机对着挖孔机盖吹风进行测试

当然了,部分网友也在质疑维权车主身份真实性,毕竟当下国内车圈舆论非常混乱,趁乱散布无用信息和虚假信息的人也会更多。

不过,小米的道歉方案并不能平息车主的怒火,因为无论是接下来等车的漫长周期还是价格高昂的选装件翻车,都等同于让消费者来为小米的行为买单。

小米能否拿出更有诚意的解决方案?据媒体最新消息,5月12日当天,小米汽车客服已经联系部分车主,基于当前现状,原订单不会再继续生产,目前可以申请取消流程,但是定金无法退回。

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客观来说,对于一个企业和品牌而言,小米当下的处境,并不乐观:

从高速事故,到限制马力,再到碳纤维前舱盖涉嫌宣传过度,短时间内密集事件的发生,小米的确走到了最难的时候。

舆情背后,是品牌和形象遭受冲击,而这样的考验,直接一点,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撑过去了海阔天空,撑不过去了,就是长期负面,甚至进一步还有亏损倒闭的风险。

表面上看,这个事情引发舆情的原因并不复杂。

高端车型小米SU7 Ultra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宣传问题,小米汽车引发诸多消费者不满:数百名准车主集体维权,要求无损退订。多名SU7 Ultra准车主认为,其高价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存在虚假宣传问题。

据悉,在小米SU7 Ultra此前的官方宣传中,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不仅号称“完全复刻纽北赛道原型车”,还标榜“拥有2个贯穿风道,能实现前部空气高效导流。”

而雷军本人也亲自下场“带货”,在3月2日转发的微博中强调,“碳纤维前舱盖,不仅改了外观件,内部结构也改了,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支持轮毂散热。”尽管后续雷军修改了前述文案,但仍保留“内部结构也改了”的关键表述。

据悉,小米SU7 Ultra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选装价格高达4.2万元。正是前述这些极具吸引力的宣传,成功让众多消费者甘愿支付高额费用,并耐心等待两个月的交付期。

有消费者坦言,自己之所以选装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一是觉得外观帅气,二是认为其应有实际用途,且小米汽车销售人员告知后期无法改装,只能当时选装。

然而,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满怀期待的车主们大失所望。

据多家媒体报道,有车主提车后拆解发现,所谓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仅盖子上挖了两个孔,原先的前备厢框被拿掉,换成了一个盖板,下方有一个塑料支架,这个塑料支架下面的所有结构和普通版几乎一样,实际用途与宣传大相径庭。

一位消费者无奈地表示,“花高价买到的只是一个装饰性的机盖,而非起初宣传的功能,这让我们觉得很不舒服。”还有消费者直言,“我买这个车确实是挖孔的比较帅,但是帅是要有内涵的,没有内涵的帅,我不要。”

营销过度,货不对板,消费者有情绪,就是这么一回事。

但这事,恐怕没有那么简单,经济社会嘛,一切现象的背后,都有利益逻辑,事情越大,利益门道越深。

小米汽车这事,当下国内舆论环境和互联网上还是没有人说真正的实话。

这里给大家拆解分析一下,也不知道这篇文章能不能顺利发出去,流量会不会受限制,随缘吧。

自小米汽车上市以来,付款下单,到提车的周期就超过30周,有时候甚至达到40周,虽然小米不断的在提高产能,缩短交车周期,但是目前为止,小米汽车依然是等待提车时间最长的产品。

不少人疑惑等待时间这么长,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下单?之前华为和奇瑞合作的智界S7,因为等待时间长达三四个月,差点造成这个品牌还没开始就黄了,小米的等待时间长达半年,却啥事儿也没有,岂不怪哉。

原因很简单,小米目前一台车,对于二手和黄牛群体而言,具备只要下单至少能赚5000到1万的确定性,大量的二手车经销商,转身成为倒车贩子,不断的给这个车下新的订单,统计二手车市场这款车的总体在售数量,可能已经超过小米交付总量的1/3,二手车商配合以旧换新政策,加上不停的给小米的销售系统下新的订单,推高真正车主拿到这款车的难度,两手操作配合一台车的利润达到了3万,而SU 7ultra版本利润更高。

原本全国各路黄牛和二手车商卯足了劲,也大量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进行了订单垄断,准备好好炒一波,结果没想到有拿到车的客户通过拆解,实验,直接把小米这个挖孔卖点华而不实,甚至营销过度的问题给掀了个底朝天。

结果呢?

小米汽车的二级市场垮了,利用订单周期套利的空间直接没有了。

二手车商炒作这个车别说现在没有利润,真正交付了,砸在自己手里面的可能性,比亏钱还高了。

然后小米汽车的交付周期也越来越快,二手车商能够用来做以旧换新的资源,也已经枯竭,这个游戏套路自然就玩不下去了,这些最终都会反映到小米汽车的销量上。

大家可以去全国二手车市场,或者各类平台上去看看,这台车现在提车就要亏2~3万,而且这个亏损幅度在二手车市场还在扩大,而小米苏7ultra版本亏损,目前只要提车转手扔到二手车市场,亏损高达5万,因此那些真正的车主下了单的谁还愿意提车呢?

为什么这一轮要求退车的业主都是蒙面的?

为什么这一波舆情如此的整齐划一,话术统一?

还真的是一个行当一类人,是不是?

当下小米最大的问题,其实不是舆情和退车诉求,而是这款车在二级市场的价值,已经事实上垮掉了,而这种市场逻辑,小米是很难挽回的,如果在这方面不能恢复到以前的市场状态,那么“经销商和分销渠道”甩挑子撂担子不玩了,后续给小米汽车产品去化带来的阻碍,才是真正的大问题。

这就是“饥饿营销”和网红效应,遭遇市场抛弃的风险核心所在。

回溯过往,雷军和小米堪称商业世界的流量传奇。

作为手机行业的颠覆者与汽车赛道的破局者,小米凭借极具话题性的营销与产品策略一路高歌猛进。

而雷军玩转流量的能力,堪称商业领域的教科书级范本,连京东创始人刘强东也曾盛赞道,“不要跟雷军比营销,这块我们比不过他的,他把小米手机卖成这样,卖几百亿出去,那绝对不是一般的人。”

事实也的确如此,无论是那句火遍全网的“Are you OK”魔性热梗,还是年度演讲时与米粉的激情狂欢,亦或是日常分享中频频爆出的金句,甚至是其个人的穿搭,雷军总能精准拿捏大众情绪脉搏,将个人魅力与品牌热度完美融合。

凭借亲民接地气、幽默会玩梗的企业家形象,雷军在各大社交平台吸粉无数。截至目前,雷军在微博拥有2655.3万粉丝,在抖音拥有4550.2万,在b站拥有546.9万粉丝。仅前述几个平台,雷军的累计粉丝数便超过7700万,展现出强大的个人IP吸引力。

这份流量神话的根基,一定程度源于雷军在商业领域展现出的非凡洞察力与创新精神。智能手机行业尚处混沌之时,雷军便率先捕捉到互联网手机的爆发潜力,以“线上直销+高性价比”的模式打破行业格局。这种颠覆式创新不仅让小米迅速站稳脚跟,更让雷军收获“创业偶像”“性价比之神”的美誉。

此后,他带领小米不断开疆拓土:从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家居生态链,到勇闯竞争激烈的智能电动汽车赛道,小米的每一次跨界都引发市场高度关注,甚至有网友喊话期待小米涉足卫生巾领域,足见其品牌影响力之广。

尤其是小米汽车,尽管入局新能源赛道的时间晚于众多行业“前辈”,但其却凭借亮眼的交付成绩成为新能源赛道的黑马选手。今年4月,小米汽车单月交付新车超28000台,强势闯入造车新势力交付榜单第四名,且连续7个月交付量突破20000辆大关。

图片来源:网络

然而,当小米携汽车业务驶入竞争激烈的新赛道,曾经助力雷军“封神”的流量却悄然化作一柄双刃剑。

在收获海量关注的同时,雷军和小米的一举一动都被置于舆论的放大镜下审视。曾经的荣耀与光环在争议中经受考验,昔日被网友捧上神坛的雷军也不可避免地遭遇流量反噬。

或许雷军该重温自己说过的话——造车确实是小米史上最疯狂的决定。尤其是他把自己的个人IP跟小米汽车强烈地强绑定在了一起,一旦出事,大规模的舆论都会要求雷军来亲自作出回应,并反复回应。

这个现象在未来必然会是常态,对其他新能源车企也是如此。所有的事件不仅关乎涉事车主的权益,也考验着车企的应对能力和社会责任,并关乎整个行业的发展。

对于中国的新能源车行业和品牌来说,有一个算一个,从小米的身上,要看到问题:

未来不能再依赖话术和包装堆砌出来的“形象感”,必须脚踏实地地回归产品本质。

换句话说,就是要做到“有一说一”。

整天“遥遥领先”,“几万匹马力”,“营销为王”,遇到事情了又连最基本的公关手段和处理方式都拿不出来,那么难言未来。

车企放炮,不是一个好现象。

中国是最好的市场,如果连国内市场都服务不好,整天只知道吹牛搞营销,为了销量无所不用其极,那么还谈什么出海和全球竞争?

当然,小米这次的舆情事情不应到此为止。

在这场科技与创新的赛道上,所有的参与者都是推动行业前进的力量,所有事件都应当演变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个一个的转折点,对车辆安全的敬畏之心也会愈发强烈。

当新一代企业家试图用互联网思维颠覆百年汽车工业时,有意义的事,并不是去围观闹剧,和起哄,而是希望能见证成长和稳定。

这次小米的舆情事件,也为所有追求流量与话题热度的企业和企业家敲响警钟:

在流量时代,若想实现长远发展,必须坚守产品质量与用户体验的底线,在营销热度与产品实力之间找到平衡。

否则,流量这把双刃剑终将反噬自身,让企业陷入危机之中。

对于新能源车领域而言,趋势结论从来都不会复杂:

未来属于真正能造好车的人,而不是讲好故事的人。

正如此前雷总所说,伟大是熬出来。

小米是中国的品牌,中国的企业,这一轮舆情考验,换个角度来看,只是这家企业走向成熟,面向现实的一次考验而已。

有些东西,不经历和体验,是无法到达高峰的。

前几年,保时捷也曾经历了中国市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舆论危机。当时,全球半导体产能持续严重短缺,因车辆配置与合同约定不符,缺少电子转向柱,保时捷陷入了“减配门”被车主集体维权。

再比如,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后,无论是特斯拉还是国产造车新势力,都因为质量问题,曾数次陷入危机,站在悬崖边缘。

对于席卷全球市场的汽车品牌,这样的考验,都是常态。

希望小米能够妥善处理好这次舆情,让中国也有能走出国门,全球竞争的品牌和产品。

这是真心话,也是良心话。

以上,就是对2025年4月底,小米遭遇的这一轮退车舆情风波,进行的一次专题梳理和分析讨论内容,和各位头条的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来源:熊猫贝贝小可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