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特朗普高喊着“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两度当选美国总统,却把美国越搞越乱,让这句口号在不少人眼里成为笑话。
但在美国历史上,上一个喊出这句口号的里根曾经切实挽救于危难中挽救了美国。
里根的改革让美国走出了军事上连连失利,经济上滞涨危机,政治上苏联影响扩张的困境,一举扭转了70年代苏攻美守的冷战格势,他也因此成为了美国人眼中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然而,一切命运的馈赠,都会在暗中标注好价格,里根扭转美国国运的代价,也将在未来由美国自行支付。
演员总统
罗纳德·里根,1911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一个平民家庭,少年时全家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直到他10岁那年,才得以在一个叫迪克森的小镇定居下来。
中国有句老话,叫贫贱夫妻百日哀,里根的父母也没能逃过这个规律。
生活的重压之下,里根的父母整日争吵不休,父亲还常常以醉酒来缓解压力,根本无心关注孩子的成长。
父母关爱的缺位,使得里根更加渴望获得其他人的关注。
可是,里根的学习成绩十分一般,也缺乏运动天赋,家里还贫穷,实在没有什么能够吸引他人目光的资本。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一次偶然的机会,里根发现同学被自己随口讲出的一个段子逗得开怀大笑,于是开始有意在同学们面前当个段子手,并成功凭此成为了班级中的红人。
这样的成长经历,塑造了里根的表演型人格,为里根未来的演员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8年,成绩平平的里根进入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尤里卡学院就读,靠着学校里男生人少,里根得以进入橄榄球队当个替补,但还是捞不到上场的机会。
不过,里根另辟蹊径,每逢球队比赛就在赛场边拿着把扫帚客串解说,还真吸引到了不少目光,成了学校里的一号风云人物。
大学毕业之后,他还凭借着在大学期间练就的解说比赛技巧,在美国尚未走出经济危机,就业形势极为严峻的情况下,成功在广播公司找到了一份运动解说员的工作。
不过,里根并未因此而感到满足,因为这份工作根本无法让他体会到备受关注的快感,他充沛到溢出的表演欲也无从展示。
故而,在旁人都羡慕里根有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时,里根却一直在寻找机会跳槽。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里根的不懈努力下,1937年,里根获得了电影《费城故事》的试镜机会,并凭借帅气的长相和在试镜中的优秀表现得到了华纳公司的青睐。
里根的好莱坞之路走得还算顺利,在之后的5年之中,先后出演了近50部影片。
可就在里根的演艺之路蒸蒸日上之际,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进入战争状态,里根作为适龄男青年被征召入伍,不得不中断了自己的演艺事业。
虽然部队因为里根是近视眼并未将他派上前线,而是让他留在后方为美军制作宣传片。
但部队宣传片不会突出演员,没法帮助里根巩固他在演艺界的地位,等到里根退役回到好莱坞,就发现由于自己年纪大了,却还没什么名气,渐渐拿不到什么好角色了。
这让一直都在追求成为人们视线焦点的里根十分失落,他开始寻找新的吸引目光的方法。
经过一番研究,里根认为参政是最好的出路,于是开始积极投身政治。
1964年,里根凭借民主党背叛者的身份,得到了一个为共和党议员助选的机会。
在那场竞选活动中,里根发表了一场经典演讲《抉择时刻》,一举募集到了100万美元支持者献金,并因此引起了共和党的关注——这样的里根实在太适合美国的选举体制了。
里根因此得到了政党的支持,于1966年当选为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并在1970年成功连任。
在政治舞台上的顺风顺水,激发了里根更大的野心,他开始向总统的位置发起冲击。
最终,在1980年,里根凭借出色的口才,高喊着“让我们使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击败了在任内表现不佳的时任总统卡特,走上了美国权力的巅峰。
中兴美国
在里根成为美国总统时,美国正处于二战后最艰难的时刻。
由于越南战争的失败,美国的军事实力遭受了广泛的质疑,国际话语权大幅下降。
同时,由于欧洲与日韩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美国在经济领域的统治力日渐衰落,加之越南战争和国内福利对美国财政的消耗,美国在70年代进入了滞涨危机当中。
这种军事和经济上的双重虚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美国政治影响力随之下滑,冷战局势由美国占上风变成了苏联占上风。
70年代的几位美国总统百般努力,却都没能解决美国的问题,以至于当时美国社会上悲观主义横行,不少人都以为美国恐怕要输掉冷战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情状,里根“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才会如此吸引美国人民,让他能够以压倒性优势(50州赢49州)赢得选举。
上台之后,里根立刻大刀阔斧地开始改革,起手就是全面减税,以释放流动性,促进美国经济发展。
这种做法确实有助于社会投资和消费增长,却也导致了美国财政收入的大幅度缩减。
对此,里根起初的打算是相应地削减支出,搞小政府削减社会福利,可这种设想一经提出,立刻引起了美国民众的不满,政府中也有大量既得利益者强烈反对总统的政策。
在各方压力下,里根只得放弃原本的设想,转而通过借贷的方式来维持政府运转。
由于美元国际货币的地位,其他国家都需要设法获取美元进行国际交易,许多国家手上都有多余的美元。
这些美元无法在其他国家的国内市场上流通,闲置着是巨大的浪费,到美国进行普通的商业投资又要面临较高风险。
如今美国以国家信誉推行美债,算是一个稳定增值的途径,自然备受欢迎。
于是,阴差阳错之下,竟形成了世界其他国家以自身的财富盈余供养美国财政的局面。
吸收了来自世界的资本,美国的经济自然一片向好,随着经济实力的恢复,里根政府开始重建美国的军事优势。
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苏联不得不跟着加强军事建设,挤压本就捉襟见肘的民生投入,引发了苏联的经济停滞,而这又使得苏联民众不满情绪加剧,就连高层也对国家的发展路线产生了质疑,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隐秘代价
这样辉煌的成绩,让里根成为了美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但世间万事万物都存在两面性,里根的改革自然也不能例外。
尽管里根的减税政策面向的是全体民众,但受惠更多的无疑是美国富人,里根自己也十分清楚这一点,不过并不认为这是一个问题。
在他的设想中,富人的财富增加将通过涓滴效应惠及整个美国社会,短期内的贫富差距扩大并不会造成严重的问题,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想要实现里根的设想,就必然要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富人在拿到钱之后,会将其转化为对美国国内的投资,或者是消费由美国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以此为普通人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可在全球化的时代,美国资本的流向并不仅限于美国国内,美国产品的来源同样如此。
比起美国本土,第三世界国家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更低廉,政府政策更优惠,制造业在这里能够获取更高的利润,自然更乐于向这些国家转移。
国外企业生产出的商品更加廉价,自然更受普通消费者的欢迎,这又进一步挤压了美国国内制造业企业的生存空间。
如此一来,美国富人财富的增加事实上反而挤压了美国社会上的制造业岗位,而制造业的岗位,无疑是社会上相对稳定的中高收入岗位。
更加不幸的是,由于产业转移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短期内这种不利影响并不明显,加之里根经济改革带来的美国金融业高速发展,衍生出大量的服务业需求,也制造了不少新的岗位。
故而,在里根时期,美国的整体就业情况还是稳中向好,掩盖了制造业衰落的危险之处。
尤其是在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之后,美国更是骄傲自满,认为美国就是人类发展的最终形态,自诩已经完美无缺。
直到2008年,美国金融泡沫破裂,这些被掩盖问题随之爆发,美国这才恍然惊觉制造业对一个国家竟是如此重要,匆忙提出了重振制造业的口号。
但此时的美国已经在金融立国的道路上走得太远,金融牵扯的相关利益团体太多,故而在面对这场全面危机,美国政府在有关团体的游说下,还是优先选择拯救金融行业。
美国制造业衰落已久,基础设施老化,熟练工人不足,再配上美国的高物价,本就生存得十分艰难,在政府的帮助力度不足的情况下,成为了这场危机的最大受害者。
经此一遭,所有留在美国的资本都意识到,在美国的金融大而不能倒,捅了篓子也有政府兜底,而在美国搞制造业则是吃力不讨好。
于是,美国的产业空心化趋势更加无可阻挡,随之而来便是贫富分化加剧、社会严重撕裂,可以说,今天美国社会的大部分问题,其根源都在于里根的改革。
来源:历史微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