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悉,移动通信技术一般代际生命周期为10年。由于代与代之间技术差距太大,在这10年的中间时间点,往往会出现技术过渡中的分水岭,比如2.5G、3.5G和4.5G等中间形态。
最近,不少用户发现自己手机右上角的标识由“5G”变成了“5G-A”。和5G相比,5G-A有什么样的变化,如何才能用上5G-A?一起了解~
多个A,有何不同
据悉,移动通信技术一般代际生命周期为10年。由于代与代之间技术差距太大,在这10年的中间时间点,往往会出现技术过渡中的分水岭,比如2.5G、3.5G和4.5G等中间形态。
5G-A全称5G-Advanced,也被称为5.5G网络,是基于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的演进和增强,也是5G向6G发展的关键阶段。虽然只是多了个“A”,但却不是一个小升级。5G-A和5G相比,能够在容量、速率、时延、定位、可靠性等方面实现大幅提升,带来更快更优质的通信体验,并有望实现低成本千亿物联。具体而言:
速率方面,相较于5G,5G-A最直观的体验就是“快”,且快了10倍。5G-A数据下载的最高速率将从5G初期的千兆提升到万兆,可以支撑扩展现实、裸眼3D等创新业务需要的大带宽、低时延和高可能性。而数据上传的最高速率也从百兆提升到千兆,能够支持海量数据全面上云端、直播全民化,以及全息交互的对称体验等。
时延方面,5G-A支持毫秒级时延,可以实现厘米级的定位精度,而5G初期只能达到米级定位精度。这一进步极大地缩短了数据传输时间,提升了应用网络设备的响应速度,尤其适用于实时通信和低时延场景需求。比如在线游戏和视频会议,告别卡顿烦恼;高精度毫秒级时延让远程手术、工业自动化更可靠。
连接规模上,5G-A能够支持全场景、全能力千亿连接,可以从工业级高速连接到无源物联等全系列物联模组,支持高精度定位、微型传感类连接能力,同时大幅降低物联网的成本。无论是拥挤的商场还是设备密集的智慧家居场景,5G-A都能保持稳定连接,为物联网和智能城市建设提供强力支持。
除了具备更高速率、更低时延、更大连接等特点,5G-A还通过引入了通感一体、无源物联、内生智能等全新的革命性技术,能更好地匹配人联、物联、车联、高端制造、感知等场景。
解锁更多应用场景
在应用场景上,5G-A展现出更为广阔的前景,有望加快各行各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进程。那么,对于传统产业来说,5G-A技术的推广会带来哪些创新活力?同时,5G-A对于赋能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又会起到什么作用?
5G-A对于传统产业的提升,主要体现在生产自动化与效率提升。5G-A强大的通信能力,使得传统产业能够实现更高效的设备连接和数据传输,实现工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
而且,5G-A的海量物联能力,可以实现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实时数据共享和协同。企业通过实时了解供应链的运作情况,优化库存管理、物流运输等环节,提高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和灵活性。
专家表示,随着5G-A和AR技术的发展,未来的空间计算平台和技术培育平台将更加成熟,也将为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提供更强大的支持。此外,5G-A具有的通感一体化能力,具有多感官性、自然性、交互性和智能化等特点,将感知能力原生融入通信系统,在低空经济、自动驾驶等前沿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闻库表示,“天地一体、通感一体、智能上行”三大方向,是5G-A的新增能力。比如引入“通感一体”等新技能,可助力实现“万物智联”。所谓“通感一体”,就是和雷达一样,对环境实时感知、捕捉,实现“通信+感知”。
“通感一体”运用在汽车上,可为汽车提供更大的感知范围,对车流量实时感知,更便捷地对车辆进行调度;应用在智能家居设备上,可智能识别家庭成员的活动,自动调整家居环境。“通感一体”还可以实现降雨量、污染气体、空气质量等环境监测,助力城市公共管理等。
总之,5G-A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通信工具范畴,而是正逐步升级为生产力引擎。它能够更好地匹配人工智能、万物智联、高端制造、低空经济等多元化场景需求,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5G-A与AI深度融合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通信行业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在5G-A规模商用与AI技术迎来爆发式增长的历史交汇点上,运营商全面推进5G-A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网络自优化、应用智能化,释放“连接+智能”的倍增效应。
一方面,5G-A网络助力AI应用腾飞。5G-A所具备的高速、智能、泛在、确定性等特性,可有效满足AI业务高精度定位、低延迟、实时控制、数据采集、增量训练等需求,更好适配多形态AI终端的算力、功耗及成本要求。另一方面,AI赋能5G-A网络数智化转型。当5G-A与AI结合后,5G网络将从单纯的传输比特工具进化为具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智能体”。
为持续推进5G-A与AI的深度协同创新,上月中国移动正式发布了“5G-A×AI融智创新”行动计划:2025年,中国移动将聚焦构建以“4A”为核心的新型网络能力体系,持续提升基础连接服务质量,全面强化数智化赋能能力,携手产业共建万物智联新生态。
一是AI赋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mpowerment),2025年持续推进自智网络能力升级,赋能智能网络节能、智能网络优化、业务体验升级高价值场景;完成近50万站无线AI智能化改造和31省核心网智能控制面能力部署,为超3000万中国移动全球通钻卡客户、白金卡客户、特色业务客户以及高铁客户,提供差异化的网络保障服务。
二是场景无界(All-Scenario Enablement),2025年进一步完善Redcap深度、广域覆盖,促进车联网、智能穿戴等5G RedCap应用规模上量,同时在智慧仓储、哑资源管理等场景部署无源物联网超10万平方米,构建“技术+场景+生态”融合方案,满足各行业差异化场景需求。
三是网络进阶(Augmented Network),以三载波聚合和上行增强为核心,计划年内累计开通超10万个三载波聚合基站,实现49个重点城市核心城区连续覆盖,持续拓展网络上下行能力边界,支撑沉浸式业务和AI终端发展。
四是加速演进(Accelerated Evolution),全面布局R18等技术研究、加速5G-A通向更强泛在智能的新阶段,重点推进eRedCap、NR广播增强及跨层协同等关键技术演进,更高品质满足新增业务需求。
同时,中国移动还宣布5G-A×AI创新中心启动运营。该中心将以“新网络、新体验、新产业”为使命,聚焦5G-A网络升级与AI技术深度融合,为AI应用提供无处不在的神经网络,成为中国移动“5G-A×AI百大商业计划”的产业孵化器,同步推动中国移动通信网络向基于AI驱动的全新端到端网络(5G-A、Agentic核心网、AI Net)演进。
个人怎么快速用上?
说了那么多,咱们普通人怎么才能用上5G-A呢?目前市面上的主流机型,都可以体验5G-A网络。划重点,在享受更快速网络的同时,不会额外收费!但要注意,对于大众消费者而言,想要使用5G-A网络需要当地基站支持才能使用,不仅要有5G-A信号覆盖,同时也需要手机终端支持5G-A网络。
2024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二部门印发《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的通知,其中提出,构建5G-A产业链,持续推进上下行超宽带、通感一体、无源物联、高精度低功耗定位、网络智能等关键技术研发试验,加快推进基站、核心网、终端、芯片和仪器仪表等设备研发及产业化。
而在2024年3月,中国移动就在杭州全球首发5G-A商用部署,并公布首批100个5G-A网络商用城市名单。目前中国移动已累计开通5G基站超240万个,并在超过330个城市实现5G-A商用部署,RedCap覆盖全国所有城市。
在湖北,中国移动积极推进5G-A网络建设,已完成全省16个地市5G-A商用部署,大大提升了市民通信和网速体验感。在福建厦门,中国移动已完成陆地、海洋和低空的立体化5G-A网络覆盖,包括岛内低空通信覆盖,白海豚核心保护通感一体海域覆盖,以及中山路、环岛路、五缘湾、机场、市政府、商圈等一带连片规模覆盖。
中国移动表示,今年将投资近百亿元,进一步扩大3CC(三载波聚合)、无线AI应用等的规模部署,并根据业务需求部署无源物联网、Redcap、工业基站等5G-A技术;同时积极开展低空经济试点,加快探索商业模式,催生业务增长新动能,促进网络数智化转型。例如,将在49个重点城市实现三载波聚合连续覆盖,全国开通超10万个三载波聚合基站,最高下载速度突破5Gbps。
据了解,目前我国运营商已经在国内31个省份部署了5G-A测试网络,预计可支撑5000万用户,同时也在欧洲、拉美、中东等多个地区得到了验证。工业和信息化部明确将强化5G-A、6G等关键技术突破,2025年的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也提出,加快构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标准体系,推进5G-A等标准研究。
来源:锵锵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