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四青年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祝贺并提出殷切期望。
五四青年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祝贺并提出殷切期望。
在通辽,同样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响应国家的号召,到乡村、到基层志愿服务,将青春挥洒在通辽这片沃土上,为祖国亮丽北疆建设贡献青春力量。他们,就是西部计划志愿者。
今天,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的青春故事。
勇挑重担,做乡村振兴“排头兵”
张松银,2023年毕业于大连民族大学,同年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服务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沙日浩来镇人民政府。两年来,他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基层,在乡村振兴一线展现了青年志愿者的风采。
勇挑重担,做乡村振兴“排头兵”。他主动请缨参与驻村工作,走访群众200余户,协助金星嘎查完成违法图斑整改工作,其中确认林草地块178块,重点监控地块28块,解决了人民群众对林草地敢不敢种,要不要种,能不能种的心中疑惑,加深了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用行动当服务群众的“贴心人”。用两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以行动践行初心,让青春在西部热土上绽放绚丽之花!
为教育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商如玉,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怀揣教育理想,2024年赴内蒙古科左后旗甘旗卡第二高级中学支教。大学期间累计志愿服务超150小时,为北京社区儿童辅导,埋下教育公益的种子。
初登讲台,面对学生迷茫与低分困境,她以“顽强”为信条:深夜备课,设计生活化案例,分层辅导,严抓纪律。课堂互动渐增,学生成绩显著提升。组织高三经验分享会,传递成长思维,点燃学生主动探索的火种。
寒假家访中,她以教师视角深入家庭,理解学生背后的经济压力与情感缺失,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每周带领学生参观北京交通大学援建的物理科技馆,架起偏远地区与科学梦想的桥梁。 这段经历让她领悟教育需家校协同、资源联动。未来,她将继续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让更多孩子拥抱可能。
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李欣凝,中共党员,北京化工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临时党支部书记,服务于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保康第三中学。支教期间,她始终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行动指南,累计授课近400课时,惠及百余名学子;作为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完成30余次播音活动,以声传情、以艺育人;创新设立“悄悄话信箱”与“回音板”,倾听学生心声,成为他们的“知心姐姐”。
她深耕公益,传递温暖。中秋节自费筹备节日惊喜,将温暖与祝福传递给350余名学生;全国科普日,巧用母校捐赠的3.5万元科技资源包,用趣味课堂点燃科学梦想;年终岁末,开展“化育花开”主题活动,募集价值10万余元的爱心物资,点亮1000+微心愿,让爱与希望在科尔沁草原生根发芽。
青春为笔,书写担当。她的事迹被中国青年网、北京化工大学等官方媒体报道,勾勒出新时代青年在教育强国和乡村振兴画卷中奋力奔跑的剪影。
青春热血浇灌希望花朵
梁源,内蒙古农业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从实验室到三尺讲台,从学习专业知识到琢磨如何让孩子们听懂知识,这段转变之路充满挑战,却也让她找到了青春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让抽象的知识“活”起来,将专业特长融入教学。在讲解微生物时,她给孩子们讲解酸奶的制作过程,通过观察乳酸菌发酵过程,理解微生物在生活中的奇妙运用,把枯燥的课本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生活实验。渐渐地,孩子们眼中的困惑变成了探索的热情,课堂氛围也愈发活跃。
支教生活不仅改变了孩子们,也重塑了她。曾经的她专注于实验室里的精密仪器和数据,如今却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读懂了教育的温度与意义。她表示,专业知识不仅能写在论文里,更可以化作照亮他人的光。她愿做那束微光,在库伦的土地上,用专业知识点燃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用青春热血浇灌出希望的花朵。
平凡的岗位
火热的青春
奉献与锻炼同行
行动与喜悦相伴
愿他们一直
向阳而生
无悔青春
请与团团一起期待
下一期西部计划志愿者的青春故事分享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