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赵燕侠,老一辈人的脑海里立刻就会浮现出《沙家浜》里那个机智勇敢的阿庆嫂。这个角色仿佛就是为她量身定做的,她把一个茶馆老板娘兼地下工作者的形象演得活灵活现,让人过目难忘。在那个年代,赵燕侠和阿庆嫂这两个名字几乎成了同义词,人们一说起阿庆嫂就会想到赵燕侠,说起
提起赵燕侠,老一辈人的脑海里立刻就会浮现出《沙家浜》里那个机智勇敢的阿庆嫂。这个角色仿佛就是为她量身定做的,她把一个茶馆老板娘兼地下工作者的形象演得活灵活现,让人过目难忘。在那个年代,赵燕侠和阿庆嫂这两个名字几乎成了同义词,人们一说起阿庆嫂就会想到赵燕侠,说起赵燕侠就会想起阿庆嫂。
1928年3月1日,天津沈家台的一户梨园世家里,一个女婴呱呱坠地。这个被取名为赵燕侠的小女孩,注定要在京剧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赵家祖籍江苏吴县,后来迁居河北武清县大王庄,是个地地道道的戏曲世家。祖父赵广义是位小生演员,大伯赵广顺是出了名的鼓师,父亲赵筱楼则是武生行当的好手。就连两位叔父、五位姑母也都是吃这碗饭的。母亲马秀菁也不简单,是著名武旦马福全的女儿。
赵燕侠出生前,家里已经夭折了两个男孩,所以她一出生就成了全家的掌上明珠。从小在戏班子里长大,耳濡目染的都是唱念做打。别的孩子还在玩泥巴的时候,她就已经能跟着大人们哼上几段了。这孩子天生就是块唱戏的料,不仅脑子灵光,学东西快,还有一副难得的好嗓子。父亲赵筱楼对这个女儿寄予厚望,教戏时格外严格,一个动作不到位就要反复练上几十遍。姑母赵美英、姨母马秀英也时常指点她,小小年纪就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七岁那年,赵燕侠跟着父亲开始了跑码头的生涯。那时候的戏班子都是四处漂泊,哪里有演出就去哪里。在武汉的时候,有个广播电台找她去录音。因为个子太矮,工作人员还得给她搬个凳子垫脚。她就这么站在凳子上,对着麦克风唱起了《苏三起解》。清脆的童声通过电波传遍大街小巷,听众们都被这个"小不点"的唱功惊艳到了。电台后来经常请她去录音,每次还给点酬劳。这对一个孩子来说可是件了不得的事,她觉得自己也能挣钱养家了,心里别提多美了。
有一次,京剧名家毛韵珂、毛剑秋父女要演《三娘教子》,临时缺个演薛倚哥的娃娃生。有人就推荐了赵燕侠。这孩子现学现卖,居然一点差错都没出,把个薛倚哥演得活灵活现。台下的老戏迷们看得直点头,后台的老师们也连连称赞。打那以后,她又陆续演了《桑园寄子》、《汾河湾》、《雪杯圆》等戏。每次登台都是一次历练,渐渐地,这个"七龄红"在圈子里有了名气,大家都叫她"小神童"。
九岁那年,赵燕侠跟着父亲去了厦门演出,后来又辗转到了上海。在天蟾大舞台的演出让戏园老板眼前一亮,觉得这孩子是个可造之材,就介绍她拜在了金碧艳门下学艺。金碧艳是当时有名的旦角演员,教戏很有一套。在名师指点下,赵燕侠的技艺突飞猛进,很快就掌握了不少剧目的表演要领。
那时候学戏可不像现在这么舒服。冬天练功时,手指冻得通红也要坚持;夏天穿着厚重的戏服排练,汗水把衣服都浸透了也不敢喊累。一个身段要反复练上几百遍,直到肌肉形成了记忆。唱腔更是要天天吊嗓子,有时候练得嗓子都哑了,喝口水继续来。但这些苦对赵燕侠来说都不算什么,因为她真心喜欢这门艺术。每次听到观众的掌声,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在戏班子里长大的孩子,注定要比别人早熟。赵燕侠从小就懂得察言观色,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安静。跟着大人们走南闯北,见识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让她比同龄孩子更懂事。这种历练,后来都成了她塑造角色的宝贵财富。
1941年,赵家举家北上来到北京。那时候的北京城,戏园子林立,各路名角云集。第二年,一个难得的机会降临到赵燕侠头上——"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看中了这个灵气十足的小姑娘,要收她为徒。拜师那天,赵家穷得连摆拜师宴的钱都拿不出来,只能简简单单地磕了个头。荀先生倒也不计较这些虚礼,当场就送给徒弟三个剧本:《荀灌娘》、《鱼藻宫》和《贩马记》。为了让赵燕侠尽快掌握荀派精髓,荀先生还特意安排名旦何佩华给她说戏,把《红娘》、《红楼二尤》、《钗头凤》这些荀派看家戏都一一传授。
赵筱楼为了女儿能多学戏,真是豁出去了。家里但凡值点钱的东西,一件件都变卖了,就连他视若珍宝的几件行头,也咬牙送进了当铺。后来,赵燕侠又拜在王瑶卿弟子李凌枫门下,学起了《龙凤呈祥》、《祭江》这些青衣戏。那会儿学戏可不像现在这么系统,全靠师傅口传心授,一个身段、一句唱腔都要反复琢磨。赵燕侠天不亮就起来吊嗓子,夜深了还在院子里练功。
十五岁那年,赵燕侠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重要舞台——大栅栏的三庆园。她要在《十三妹》里扮演侠女何玉凤。为了这场演出,父亲特意请来了叶盛兰、侯喜瑞、马富禄这些当红名角给她配戏。台下的观众起初还嘀咕:这么个小丫头能撑得起大轴戏吗?可等到赵燕侠一亮相,那股子英气逼人的劲儿立刻就把全场震住了。唱念做打样样到位,把个侠骨柔肠的何玉凤演得活灵活现。戏一结束,掌声经久不息,赵燕侠的名字一夜之间传遍了京城。
成名后的赵燕侠并没有沾沾自喜,反而更加勤奋了。她深知艺无止境的道理,除了继续钻研京剧,还跑去学昆曲、评戏,甚至连京韵大鼓和流行歌曲都不放过。这种博采众长的学习方式,让她的表演风格自成一派,既有传统戏曲的韵味,又不失时代气息。
《阴阳河》里那手漂亮的耍担子功夫,《西湖阴配》中从两张高桌上翻下的惊险动作,看着轻松自如,背后却是无数个日夜的苦练。寒冬腊月里,汗水能把练功服浸透;三伏天练完功,地上能留下一圈汗渍。这样的日子,赵燕侠一过就是十几年。她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话用在她自己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新中国成立后,赵燕侠带着自己的演出班子走南闯北,到处唱戏。1953年成立了"燕鸣社",两年后改名叫"燕鸣京剧团"。1956年排演朝鲜名剧《春香传》的时候,她下了很大功夫研究角色,同年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8年3月16日,她在北京京剧舞台上第一个演出了现代戏《白毛女》,这可是开了先河。到了1960年,她加入了北京京剧团,和马连良、谭富英这些大名家成了同事。那时候她常演的戏可多了,《辛安驿》、《大英杰烈》、《玉堂春》、《花田错》,还有《白蛇传》、《红梅阁》这些,都是她的拿手好戏。
赵燕侠的功夫是真扎实,不光能演青衣、花旦,连刀马旦、武旦也不在话下。最绝的是她还能反串武生,在《翠屏山》里演石秀,《八大锤》里演陆文龙,《白门楼》里演吕布。1961年春节,北京京剧团搞了场反串大戏《蜡庙》,那阵容可了不得:马连良演费德功,谭富英演朱光祖,张君秋演金大力,裘盛戎演张妈,赵燕侠反串黄天霸。她那一招一式,活脱脱就是个英姿飒爽的武生,台下观众都看呆了,掌声一阵接一阵。
赵燕侠为了塑造《沙家浜》中的阿庆嫂,可是下了真功夫。1963年北京京剧院排演这出戏时,她专门跑去向沪剧版阿庆嫂的扮演者丁是娥请教,把沪剧的表演精髓都琢磨透了。她还带着剧团演员们到部队体验生活,就为了找准革命者的精气神。
最绝的是她对茶馆老板娘这个身份的揣摩。为了演活这个角色,她特意跑到前门大街的老茶馆蹲点观察,看真正的老板娘怎么招呼客人、怎么甩抹布。回来后就在排练场死磕这个甩抹布的动作,练了不下几百遍。她说现在的演员演阿庆嫂,连最基本的茶馆老板娘气质都把握不准,当年她可是连甩抹布的弧度都要反复琢磨。
在"智斗"这场戏里,赵燕侠设计了个边擦桌子边偷听敌人谈话的细节。通过眼神和手上动作的微妙配合,把阿庆嫂的机敏劲儿全演出来了。她演的阿庆嫂既有革命者的坚定,又有市井人物的烟火气,跟音乐配合得天衣无缝。
重返舞台1980年,赵燕侠终于等来了落实政策的日子。全家搬进了西四北三条一处宽敞的四合院,北房五间前出廊后出厦,东房三间连成一体。这院子可不简单,每月租金才29块钱,是政府特意照顾老艺术家的。一住就是23年,直到2003年才搬走。院子里常常能听到她吊嗓子的声音,有时候还带着徒弟们排戏。那年夏天特别热,可赵燕侠练功从没间断过,她说这叫"夏练三伏",汗水把练功服都浸透了。
那年8月,赵燕侠带着剧团去了美国。这一走就是三个月,跑了华盛顿、纽约等十个大城市。演的都是她的拿手好戏:《碧波仙子》、《辛安驿》、《拾玉镯》,场场爆满。美国观众哪见过这个,一个个看得目瞪口呆。有个老太太连着看了三场《碧波仙子》,每次都感动得直抹眼泪。三个月演了82场,为国家赚了好多外汇。
说来也怪,赵燕侠还不到60岁,正是艺术炉火纯青的时候,却突然退休了。观众们都觉得可惜,这么好的一身本事,要是能多演几年该多好。好在1995年有关部门给她办了"舞台生活六十周年"庆祝活动。在北京市工人俱乐部,年近七旬的赵燕侠一口气演了《碧波仙子》、《玉堂春》、《红梅阁》、《白蛇传》四出大戏。最绝的是她坚持不用麦克风,可坐在最后一排的观众照样听得真真切切。这种真功夫,现在可不多见了。
陆定一老前辈给赵燕侠的题诗说得真好:"梨园世家女,苦练艺超人。义侠十三妹,冤狱玉堂春。此身无媚骨,不屑伍奸嚣。塑造阿庆嫂,京剧天地新。"赵燕侠总爱说:"戏比天大,可做人比戏还大。"这话听着简单,可要做到,得用一辈子。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