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宁乡市教育局以“作风转变年、质量提升年、争资突破年”为发展主轴,秉持"堂堂正正当老师,健健康康育人才"的育人初心,实施"人人爱运动、人人学心理、人人当志愿、人人能监督"的工作举措,着力构建教育发展新格局,持续擦亮"宁乡人会读书"教育品牌。宁乡市教育
2025年,宁乡市教育局以“作风转变年、质量提升年、争资突破年”为发展主轴,秉持"堂堂正正当老师,健健康康育人才"的育人初心,实施"人人爱运动、人人学心理、人人当志愿、人人能监督"的工作举措,着力构建教育发展新格局,持续擦亮"宁乡人会读书"教育品牌。宁乡市教育局微信公众号推出系列报道,带您走近校园一线,聆听课堂内外的教育脉动。
在白马桥街道中心小学,思政课不是黑板上的板书,而是灶台边的烟火气,是染缸里翻涌的蓝靛香,更是徒步6公里时浸透校服的汗水。少先队辅导员李杨用七年时间,把思政课堂“搬”到了户外,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责任、传承文化、铭记历史。
灶台边的思政课:一勺辣椒酱里的孝心传承
“李老师,您看我的辣椒酱熬得香不香?”五年级队员小雨踮着脚,将一勺红亮的酱汁舀进玻璃罐。这是小蜜蜂中队“长者餐桌”活动的一幕——队员们从“开心小农场”采摘自种蔬菜,在“阳光小厨房”为社区老人烹制适老化菜品。
活动缘起于一次队会课。队员小轩提出:“阳光小厨房的菜总浪费,但社区里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总是‘做一次饭,吃好几顿’,营养也跟不上!”辅导员李杨抓住教育契机,组织红领巾进行调查,发现社区老人普遍存在饮食单一、营养不足的问题。经队委会讨论,最终敲定“少油低盐营养菜单”定期派送,并纳入“小主人章”争章任务。
从翻土播种到端菜送餐,队员们全程参与劳动实践。小轩在红领巾日记中写道:“擦桌布上的油渍最难洗,但李老师说‘擦亮的是责任’。原来孝敬长辈不仅要用于心,更要在于行!”
▲学生们在学校阳光小厨房为社区老人烹饪营养餐。
扎染布上的思政课:让千年非遗“潮”进10后的心
“这也太土了吧!”当李杨第一次展示扎染方巾时,向阳中队的孩子们直撇嘴。蓝白相间的纹样在他们眼里,远不如手机游戏里的皮肤炫酷。李杨没有辩解,而是请来非遗传承人卢兰阿姨。
卢兰阿姨抱来一捆板蓝根枝叶,现场演示制靛、发酵、刻版的全过程。当孩子们看到绿叶在染缸中变成深蓝色时,纷纷惊呼:“像变魔术!”小琳好奇地问:“为什么非要用板蓝根?”卢兰摸着她的头说:“老祖宗发现这种植物能驱虫防病,染出的布越穿越柔软。这是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
孩子们的热情被点燃了。创新小队设计出扎染志愿帽,帽檐上绣着“宁乡非遗”;金话筒小队采访卢兰阿姨,稿件登上《湖南教育新闻网》;最让人惊喜的是“植物染麦标”——孩子们用扎染布制作小记者采访证,在校园广播站骄傲地挂在胸前。
创新小队设计的植物染志愿帽、小记者麦标等文创产品,在“红领巾义卖集市”筹集的836元全部换成保暖袜,送到社区老人手中。80岁的张奶奶捧着袜子说:“这蓝色花纹真好看,比我年轻时穿的还时髦!”李杨趁机引导:“非遗不是老古董,而是我们能守护的宝藏。”
▲李杨老师和学生们在长沙市展示非遗扎染技艺。
徒步中的思政课:用脚底板“触摸”历史的温度
清明前夕,白马桥街道中心小学的操场上一片喧闹。“李老师,我能不能坐车去?”“走6公里?脚会起泡的!”面对队员们的请求,李杨说道:“知道为什么徒步吗?先烈用生命铺路,我们要用脚步丈量!”
清晨7点,队伍出发了。李杨边走边讲:“1944年,周羽营长带着战士死守杜家山,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走到半程,胖乎乎的小浩喘着粗气喊累,李杨蹲下身说:“当年红军长征,每天要走几十公里,还要扛枪打仗。咱们今天走的每一步,都是对先烈的致敬。”
到达烈士陵园时,孩子们的后背早已湿透。他们用白绢轻轻擦拭墓碑,小轩突然喊:“李老师,这行字看不清了!”斑驳的碑文上,“与阵地共存亡”几个字依稀可辨。李杨轻声说:“时间会模糊字迹,但我们要让精神永远清晰。”
返程途中,没人再抱怨腿酸。第二天,很多队员的“红色心愿卡”上都写着同一句话:“如果有一天祖国需要我,我也会挺身而出。”
▲李杨老师在宁乡烈士陵园给孩子们讲述革命故事。
“我们教的不是知识,而是心跳。当孩子们的心跳与时代脉搏同频,思政教育才真正有了生命。”七年耕耘,李杨的“行走课堂”已融入数百名孩子的成长记忆。毕业生小林在信中写道:“每次闻到辣椒酱,都会想起王爷爷的笑脸。”有人问李杨:“搞这些活动多累啊,何必呢?”面对旁人的不解,李杨总笑着回应:“你看孩子们的眼睛——当他们染出蓝布、擦拭墓碑、端出热汤时,眼里的光就是中国的未来。”
白马桥街道中心小学校长蓝湘波评价道:“李杨老师以创新实践让思政课接地气、有活力,在润物无声中为时代新人培根铸魂。这些活动不仅是课堂延伸,更是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责任、文化与信仰的种子。”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