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如光 微以致远——四川省大邑中学优秀教师风采展示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4 19:19 2

摘要:中共党员,中小学高级教师,成都市未来名师,成都市优秀教师、成都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工作者、成都市优秀党务工作者、成都市骨干教师,成都市高中政治赛课一等奖获得者,大邑名师、大邑县优秀共产党员、大邑县十佳文明教师、大邑教育培训研究中心政治学科首席教研员、大邑县学科带

何龙杰

中共党员,中小学高级教师,成都市未来名师,成都市优秀教师、成都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工作者、成都市优秀党务工作者、成都市骨干教师,成都市高中政治赛课一等奖获得者,大邑名师、大邑县优秀共产党员、大邑县十佳文明教师、大邑教育培训研究中心政治学科首席教研员、大邑县学科带头人,大邑县教师讲师团讲师,大邑县教育系统微党校“中心校”讲师,高中教学专家视导组成员。

个人简介

立德树人:思政课堂的“创新者”。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何老师始终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他的课堂从不拘泥于课本,而是将时政热点、社会现象融入教学,用鲜活的事例和幽默的语言化解抽象理论,让学生们在笑声中感悟哲学思辨、在讨论中树立正确价值观。凭借独特的教学风格,他斩获成都市高中政治赛课一等奖,并成为大邑县政治首席教研员,带领团队探索思政教育新路径。

深耕不辍:教育路上的“追光者”。从华东师大成都市高级名师研修班的淬炼,到成都市骨干教师、未来名师的成长轨迹,何老师始终以“终身学习”为信条。他既是教学一线的实践者,也是教研领域的开拓者——作为大邑县教师讲师团讲师和专家视导组成员,他多次承担公开课、专题讲座,将经验倾囊相授;作为长期奋战高三的“把关教师”,他所带班级成绩斐然,更以“关爱学生、因材施教”的带班理念,成为家长信赖、学生依恋的“何班”。

初心如磐:党建工作的“践行者”。身为共产党员,何老师始终以行动诠释责任。他先后荣获“成都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大邑县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在思政工作与党建融合中树立标杆。无论是疫情防控中的志愿服务,还是乡村教育的帮扶行动,他总以“冲锋在前”的姿态,彰显师者担当。

师者如兰:学生心中的“引路人”。在学生眼中,他是严师,更是挚友。一句“何老师的课让我爱上政治”道出无数学子的心声;一封封毕业生的感谢信,记录着他用知识托举梦想、用真诚温暖心灵的点点滴滴。他的教育格言朴素而深刻:“教育是唤醒,是点燃,是让每个生命找到自己的光芒。”

从青涩青年教师到桃李满园的名师,何老师以热爱坚守初心,以匠心铸就卓越。用自己的故事证明:一名优秀的思政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精神的雕塑者。未来,他将继续在教育的星辰大海上,以思想之舵引领更多学子扬帆远航!

汪 博

中共党员,中小学高级教师,高2022级物理备课组长,四川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县学科带头人。曾获“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大邑县最美教师”、“大邑县优秀青年教师”、“县优秀教师”、“县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获“一师一优课”国家级奖、“信息化课改班技能大赛”县一等奖、“文轩杯命题暨解题大赛”县一等奖等。

个人简介

春风化雨,润泽生命。作为班主任,汪老师将“严”与“慈”的辩证法演绎得淋漓尽致。在二十多年的工作中,汪老师始终以满腔热情投身教育事业,致力于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他不仅悦纳学生个体差异,关心后进的孩子,关爱内向的孩子,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以尊重与信任为基石,用规则护航成长,用文化滋养心灵,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与方向;同时将班级日常规范抓细抓实,践行学校“生活自理、行为自律、人格自立”的三自德育模式,历届所带班级班风正、学风浓。

格物致知,启迪智慧。执教物理二十余载,汪老师的课堂始终跃动着思维的火花。在教学实践中,他始终以思维建模为教学核心,引导学生剥离复杂的题干表象,直指问题内核。同时注重物理思维的培养,如微元法、极限思想、迂回思维等等。从教二十多年,汪老师总能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科不是“老大难”,而是“小趣味”,他教学成果显著,出众多优秀学子进入名校深造。

开拓创新,引领变革。身为高三年级物理备课组长,汪老师统筹教学资源,平衡统一进度与个性教学,实施高频次、小切口的教研,高三物理组齐心协力,克服“三新”带来的挑战,形成了教得高效、学得轻松、考得满意的良性循环。同时,作为学校学生发展中心负责人,汪老师带领团队认真研究新高考政策,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各年级分层开展选科讲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多元升学路径讲座等活动,均反响热烈,收获师生一致好评。

眼里有生,心中有爱。汪老师是一个谆谆施教、不知疲倦的园丁,更是一个乐于教育、享受教育的楷模!

杨云华

中小学高级教师,信息技术教研组长,大邑县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信息学奥赛(NOIP)教练。从教27载,他始终以“技术育人、创新致远” 为理念,深耕于信息技术教育领域,获大邑县政府嘉奖,被遴选为四川省教师资格面试考官,荣获成都市优秀辅导教师、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所带学生在全国信息学奥赛中多次斩获省、市级奖项。

个人简介

匠心独运,打造信息素养培育新范式。作为信息学奥赛主教练,杨云华老师构建了“三阶递进”培养模式:针对零基础学生开设“编程思维启蒙课”,通过趣味项目激发兴趣;为竞赛苗子量身定制“算法进阶特训营”,引入ACM竞赛真题实战演练。团队培养的竞赛选手屡获省、市、县级奖项,选手中多名学生考上北大、清华等名校。在日常教学中,杨老师将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融入课堂,他设计的“项目式学习工作坊”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掌握技术。学生评价他的课堂“既有代码的严谨,又有创意的火花”。

创新引领,推动学科建设提质增效。担任教研组长以来,杨云华老师牵头制定《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实施方案》,构建 “基础普及—兴趣拓展—竞赛提升”三级课程体系。他主导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将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深度融合。面对“三新”改革挑战,他带领团队建成“智慧教研平台”,实现教案共享、磨课直播、学情分析一体化。师者仁心,培育信息时代新人才。杨云华老师始终坚持“技术育人,德育先行”。他所带的信息学竞赛团队实行“成长导师制”,不仅关注学生技术提升,更注重品格塑造。

从三尺讲台到网络空间,从学科教学到智慧校园,杨云华老师以数字技术为画笔,在教育信息化的画卷上书写着新时代教师的担当。他用代码编织梦想,用创新点燃激情,用爱心培育人才,正如他常说的:“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敲代码,更要引导他们用技术温暖世界。”

郑晓棠

中共党员,从教多年来,一直担任英语教学和副班主任工作。先后荣获“大邑县优秀共产党员”、“大邑县优秀青年教师”、“大邑县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曾获市、县一、二等奖。她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守护者,助力他们在求知路上稳步前行,绽放光彩。

个人简介

一、智慧课堂,赋能成长

郑晓棠老师专注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高效务实、生动灵活的授课风格,深得学生喜爱。在知识的海洋里,她引领学生探索自我、发现潜能。她懂得如何点燃学生求知热情,在每一次课堂上都有思维的碰撞,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探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秉承“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这一理念,在育人岗位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二、教育情怀,砥砺前行

作为一名英语老师,她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她深知,肩上承载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灵魂的塑造、品格的培养。她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引领学生,用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学生,用扎实的学识滋养学生,用师者的仁爱呵护学生。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三尺讲台是青少年学以成人的阶梯。”

周小娟

深耕初中历史教育13年,始终扎根教学与德育一线,以创新多元的教学方法和温暖细腻的育人德育,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她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斩获成都市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优质课特等奖,获“志成都·致成长——首届蓉城方志好课讲师”等荣誉,多次在成都市“蜀都杯”赛课中获奖。作为教研骨干,她先后加入田明、陈静名师工作室,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多次获市二等奖、县一等奖,并凭借精彩的市、县公开课收获同行赞誉。在日常教学中,她善于从历史中提炼智慧,将德育融入课堂,以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厚植学生家国情怀,用耐心与关爱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先后获评“大邑县优秀教师”“大邑中学优秀教师”,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个人简介

一、以史育人,做文明火种的守护者

在日常教学中,周老师始终秉持“以史育人”理念,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深度融入教学全程。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立足时空观念搭建认知框架,通过史料实证引导学生探寻历史真相,鼓励多元历史解释培养批判性思维,最终落脚于家国情怀的厚植。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勾连,通过情境创设、跨学科融合、思辨性问题设计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规律,感悟文明传承脉络,让历史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成为塑造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切实担当起文明火种守护者的教育使命。

二、鉴史铸魂,于历史镜鉴中塑魂育人

作为年级德育老师,周小娟老师始终秉持“历史即德育”的理念,以唯物史观为指引,深挖历史事件与人物事迹中的德育元素,教学中,注重古今贯通,借近代屈辱史厚植爱国德育,以改革开放史培育创新精神;创新开展“历史人物品格解码”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小组研讨剖析张骞、林则徐等先贤的精神内核;设计“历史人物成长轨迹分析”课程,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感悟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的关联;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搭建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将历史智慧转化为滋养学生品格成长的养分,助力学生成为兼具历史底蕴与家国担当的时代新人。

三、学史崇德,以师者风范传承文明薪火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周小娟老师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她始终坚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信念,将研读前沿学术成果、更新教学理念融入日常,通过参与校本教研与区域研讨,探索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路径,形成“史料分析—问题探究—价值感悟”的教学模式。同时,积极发挥学科组传帮带作用,与青年教师共享教学经验、共研课程设计;以严谨治学态度和教育热情感染学生,引导其敬畏历史、传承文化,用务实耕耘践行历史教师培根铸魂的育人使命。

在历史教育的星河中,她是执着的摆渡人。以“学史崇德”为帆,将文明的智慧化作滋养心灵的清泉,把历史的厚重熔铸成点亮梦想的火炬;以“薪火相传”为桨,在塑造学生品格的航程里,播种未来的希望。她始终践行“爱心传道、精心授业、耐心解惑”的育人信条,陪伴学子拨开认知迷雾,坚定地向着理想彼岸前行,让历史课堂成为照亮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神灯塔

来源:升学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