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的一个早晨,他把这杯东西“咕咚”一声,灌进了肚子里 | 李治中 一席少年第6位讲者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4 19:43 1

摘要:他的这种坚持让他做出了一件让人非常震惊的事情。你们知道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当他发现了一个东西而别人都不相信的时候,他会怎么干?

李治中(菠萝)

科普作家,美国杜克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

他的这种坚持让他做出了一件让人非常震惊的事情。你们知道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当他发现了一个东西而别人都不相信的时候,他会怎么干?

万万没想到🤯的

癌症研究

2025.03.30 北京 | 一席少年

大家下午好,我是李治中,大家可以叫我菠萝。我是一个癌症生物学家,也是一个科普作家。今天现场有很多学生,我特别想聊聊科学研究和科学思维。

首先看看今天来的同学对癌症有没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小测试💡

【请听题】

咱们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超过76岁了,如果大家都有幸能活那么久的话,你们觉得我们得癌症的概率大概有多高呢?

A.1% B. 5% C. 10% D. 20%

答案是:20%。大概五个人里面会有一个人得癌症。女性会好一点,男性大概四个里面就会有一个得癌症[1]。

【请听题】

现在全世界有多少人得了癌症后康复了,或者是处在带瘤生存的状态呢?

A.50万 B. 200万 C. 1000万 D. 5000万

答案是:D。现在全球有超过5000万人是癌症的康复者或者带瘤生存者[2]。

我知道在座的观众里面就有这样的人,所以癌症现在已经没有那么可怕了。但是几乎所有人听到“癌症”两个字,都会想到“恶性、焦虑、恐慌、痛苦”等等,而且很多人都会认为“癌症 = 绝症”。

这件事情在几十年前是真的,那会儿的癌症几乎就四个字——“无药可治”。但是现在情况已经不一样了。我今天就想通过几个小故事告诉大家,情况是怎么发生了变化的。

失败的实验里或许

藏着的秘密

1947年,美国有一个儿科医生叫做西德尼·法伯,他非常郁闷,因为他的专业是小儿白血病,但在那个时候,小儿白血病就是绝症,完全无药可治,最多就能给一点激素稍微缓解一下。疾病非常凶险,这些孩子得病后很快就会在几个礼拜或者几个月之内死去。

所以他就在想,有没有任何办法能够让这些孩子活久一点?当时他都不敢想能不能治愈的问题,只是想让孩子活得久一点。

他在另外一种血液疾病里面得到了一点灵感,这种疾病叫恶性贫血。

大家可以从图片上看到,在显微镜下,恶性贫血和儿童白血病看起来有点像,有一些巨大的细胞恶性地生长,导致体内正常的血液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这些都无法正常发育。

当时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科学发现,就是恶性贫血是可以通过用叶酸来治疗的。当给患者用叶酸的时候,这个看起来很恶性的细胞就能够变成正常的红细胞,就不再贫血了,它就有功能性的红细胞了。

于是法伯就在想,这俩东西看起来这么像,我能不能给儿童白血病的孩子也用点叶酸,来产生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呢?这个想法是不是很合理?然后他就真的给孩子用了。

结果非常惨烈!孩子们用完叶酸以后,不仅没有治好,白血病细胞还进一步爆发性增长了,这些孩子很快就去世了。

我想问大家,这个实验显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是一个不太成功的实验,但它是一个无效的实验吗?

不是。我特别想告诉大家,如果以后有机会做科学实验的话,当你做出一个实验结果和你想的一样的时候,恭喜你,你可以发一篇论文了。但如果做出来的东西和你想的完全相反的时候,恭喜你,离诺贝尔奖不远了。

因为所有的诺奖都是开创性的研究,这也就意味着以前没有人想到这件事情,所以一定不要忽视那些做出来和你想的结果完全相反的东西。

当大家知道儿童白血病用完叶酸以后的疾病进展,我想问下,尤其是各位小朋友,你们下一件想做的事情是什么?非常好,就是反过来想对不对?那我用叶酸的拮抗剂,也就是抗叶酸的药物,是不是就可以呢?于是法伯又做了这个研究。

他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化合物,叫做氨基喋呤。它和叶酸长得非常像,无非就是有一个原子从氧变成了氮。这样的话,这个氨基喋呤到了体内以后就能够和叶酸去竞争,产生一些生物学的效应。

简单来说,它能够结合叶酸本来要结合的受体,然后占着茅坑不______,从而阻断了叶酸本来要做的事——刺激细胞生长。

法伯在1948年做了第一批氨基喋呤的实验,结果惊喜的是,16个孩子里,10个都有效!

从此就打开了化学治疗的大门,所以法伯被称为“现代化疗之父”。从一个失败的实验里,他找到了一些思路,重新颠覆了整个领域的研究。

而且他的这个研究第一次证明了,即使最恶性的癌症也可以用一种化学药品来治疗,在此之前是几乎没有用药物来治疗癌症的,只有手术或者放疗,所以这是一个颠覆性的研究。

化疗极大地提高了儿童肿瘤治愈率,在以前,白血病也好,一些实体瘤也好,儿童肿瘤几乎都是绝症,但是从50年代开始,几乎所有的癌症生存率都大幅增加,到现在,有一些亚型的生存率已经超过90%,儿童肿瘤的平均生存率超过了85%。

所以如果有孩子不幸得了癌症,大家不要恐慌,很多孩子都是可以治好的。

这是我们向日葵儿童癌症公益项目在做的一个项目,叫“我能长大”。我们请这些康复的孩子出来,拍对比照,让大家看到,孩子生病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通过我们的努力,他们是可以治好的。

这是第一个给大家分享的故事,就是想告诉大家,失败的实验里或许藏着改变未来的秘密。

咕咚!

当有科学家在忙着治疗癌症的时候,有些科学家在忙着预防癌症。我下面要讲的故事对我们中国人来说特别重要,因为它和胃癌有关。全世界每年有超过100万人被诊断出胃癌,而中国是胃癌的第一大国,有40%左右的胃癌患者都在中国,真的非常多。

大家知道为什么吗?胃癌,肯定和吃的有关。有一个非常大的致癌风险因素就是吃得太咸。事实上,中日韩都是世界胃癌最高发的国家,这和我们非常相似的一些饮食习惯很有关系。比如韩国的泡菜,日本的很多食物都非常咸。中国的香肠腊肉,我作为一个四川人深有体会,非常好吃,但是确实非常咸。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一百多种一类致癌物,也就是最明显的有致癌风险的东西。这里面有:烟、酒、核辐射,还有中式咸鱼。当然不是说中式咸鱼和核弹一样危险,而是说有明确的科学证据显示,它们和致癌有关系。

所以大家一定要小心,不要吃得太咸,这点非常重要。

但胃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风险因素,就是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今天我就想讲讲,科学家是怎么证明这个东西与胃癌有关的。

幽门螺杆菌是被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两个人发现的,他们共享了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但他们发现幽门螺杆菌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1982年,马歇尔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医生,他主要治胃病,各种胃溃疡、胃炎、胃癌等等,但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这些人为什么生病。

在那个时候,大家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归因为什么呢?就说胃部的疾病都是因为人容易生气!跟现在差不多,解释不了的东西就说是因为这个人情绪不好,容易生气。甚至当时治疗胃炎的一个方法,就是吃抗抑郁的药物。

但是很显然,这些药物对于治疗胃炎、胃溃疡没有什么效果,所以他们非常郁闷。

有一天,沃伦突然找到了马歇尔,因为沃伦是一个病理学家,他擅长在显微镜下看这些病理样本,他告诉马歇尔,他看到了一个非常神奇的现象——在一些得了胃炎的人的病理切片上面,他发现了一种蓝绿色的东西,看起来特别像细菌。

然后他和马歇尔就做了一些研究,他们认为,胃里面有一种细菌能够引起感染,从而导致了胃炎和胃溃疡!

大家可以想象,当他们发表这个论文的时候是什么结果?没人相信他们,所有人都说,你们这是瞎扯,胃部如此酸性的环境下,怎么可能有细菌能够长起来?他们发了很多的论文,没人相信。

但是马歇尔说,虽然当时每个人都反对他们,但他知道他是对的。

他的这种坚持让他做出了一件让人非常震惊的事情。你们知道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当他发现了一个东西而别人都不相信的时候,他会怎么干?他会拿自己做实验。

所以在1984年的一个早晨,他培养了一大罐非常恶心的幽门螺杆菌,然后“咕咚”一声,灌进了肚子里。

他认为自己可能会慢慢地患上胃炎或者胃溃疡,要通过几个月的漫长过程,但没想到,这个东西来得猛多了。

他第一天给自己取了一个基线数据,证明之前他的胃好好的,什么都没有。第二天他喝下了这个东西🤢🤢🤢。结果到第三天就开始出现症状了,先是恶心、口臭。第五天的时候就开始吐🤮🤮🤮。

第八天的时候就已经非常严重了,躺在床上都起不来。他去做内镜的检查,医生告诉他,“恭喜你,你真的得胃炎了”。他一边非常痛苦,一边又非常开心😄😄😄,觉得自己快成了。

但他作为一个优秀科学家,不能浅尝辄止,一定要坚持,一定要得更严重的胃炎来证明自己是对的。于是他又扛了六天,扛到第十四天的时候又取了一次样。他发现自己得了更严重的胃炎。他终于终止了这个实验,开始吃抗生素去杀灭这种细菌。

这就是科学的精神,想得诺贝尔奖就得有这种精神。自从他做了这个研究,把这些数据公布以后,所有科学圈的人都服了。后面就有更多人去做了这个研究,发现原来幽门螺杆菌真的是和胃炎、胃溃疡、胃癌都有非常明确的关系。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如果你真的是幽门螺杆菌阳性的话,患胃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3到6倍。所以现在一般来说,如果你去体检的时候,测出来自己是幽门螺杆菌阳性,是非常建议大家把它杀灭的。

韩国做过研究,如果你有胃癌的家族史,也就是你家里有人得过胃癌的话,去简单地根除幽门螺杆菌,就能把胃癌风险降低73%,这是比任何保健品都要有效的[3]。

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和后续的研究让数百万人获益,这就是科学的力量。

🔍

被隐藏的关键信息

我想再给大家讲一个诺贝尔奖的故事。这是拉尔夫·斯坦曼,2011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得奖的原因是他发现了非常重要的树突状细胞,这是我们免疫系统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种细胞。

他得诺奖是非常特殊的,因为他是诺奖历史上第一个,很有可能也是未来唯一一个死后得到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2011年,诺奖的委员会打电话到他那儿,告诉他“恭喜你,你得了诺贝尔奖”的时候,接电话的不是他,而是他的家人。很不幸,在三天之前,拉尔夫·斯坦曼刚刚去世。这就让诺贝尔奖委员会非常尴尬了😰,因为诺贝尔奖明确说了不发给去世的人。

但后来讨论以后,决定还是给他了,诺奖的理由是,当时决定发奖给他的时候,他还没死,后来因为要走流程又多走了几天。

他之所以去世是因为癌症。他在2007年得了恶性的胰腺癌。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不到一年,非常短。

拉尔夫·斯坦曼作为一个顶尖的免疫学家和生物学家,他当然知道胰腺癌的凶险,所以他压根儿就没有想过坐等标准的治疗来获得几个月的存活期。他开始尝试自己在实验室研究的一些癌症疫苗。

结果效果非常地好,他生存期远超预期,活了四年半,直到诺奖的前三天,生活质量非常高。

讲到这儿,我其实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拉尔夫·斯坦曼用的这种新型癌症疗法有效吗?

觉得有效的,鼓掌我听听?👏🏻 看来更多的人觉得是有效的。从我给出的数据来看,确实比较倾向于这个疗法是有效的。但我要告诉大家,我刻意地隐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

虽然斯坦曼没有等待标准的治疗,但是他除了尝试自己的新型癌症疗法以外,还尝试了另外7个科学家好朋友的7种创新疗法,所以他试了至少8种创新疗法。

当你知道这个信息以后,我想再问大家同一个问题:你觉得他自己研究的癌症疗法有效吗?如果刚才觉得有效,但是现在觉得,说不准,能鼓掌我听听吗?

非常好,这就是我想告诉大家的。仅仅通过隐藏一个信息,就能改变你们对于它的认知。

为什么要讲这件事?因为经常有人问我,怎么去鉴定癌症的谣言。大家要记住非常重要的一点——不要轻信个例。隐藏信息是民间“神医”最惯用的手段。

我曾经有幸和一个神医当面对峙。我问他,你的这个疗法到底怎么样?他说,所有回来复查的人,效果都很好。我说,当然,还能回来复查的可能还行😅。

更重要的是,后来我认识了他的一个患者,这个患者被他作为主要的宣传案例,放在了正面的墙上。但是我知道那位患者得的是早期肿瘤,而且经过了手术、放疗和化疗,到他这儿吃了两剂草药。但他的宣传上就是,这个人得了晚期恶性癌症,吃了他的草药以后治愈了。所以很多人看到以后就会被骗。

我每次批判这些的时候,很容易被骂,因为他们很多都打着中国传统医学的旗号骗人。有人就说,你是不是只相信国外的前沿科学,难道民间的偏方就一点用都没有吗?难道我们中国几千年传统的医学里面就没有好东西吗?

当然不是。我今天最后想给大家分享的,就是咱们中国人为世界抗癌圈做出的最大贡献——砒霜的故事。

世界抗癌史上

中国人做出的最大贡献🏆

说起砒霜,我们对于某一个桥段特别熟悉,就是潘金莲和武大郎的故事。如果你告诉武大郎说,砒霜是一个药物,他可能不太会信。

砒霜的化学结构非常简单,就是三氧化二砷。大家都知道它在高剂量的时候是有毒的,但并不是说它不能拿来治病,事实上,全球很多地方都有过拿砒霜或者叫砷剂来治病的历史。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黑龙江有个老中医,他在治疗癌症的时候用了一个偏方,叫砒霜+汞+蟾酥的复方。我们知道中国人都非常喜欢以毒攻毒,这个叫“毒毒毒”来攻毒,三毒鼎立,用三个有毒的东西去治疗癌症病人。

当然可以想象,很多患者真的扛不住,直接就挂了。但是有个别的患者他确实被控制住了,他的肿瘤可能没有被治愈,但是真的得到了长期的控制,带瘤生存了很久,远远超过预期,这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

于是当时张亭栋和韩太云等医生,也是科研工作者,他们就找到这个偏方来研究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遇到的第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这个东西看起来确实是有点效的,但是毒性特别强,很多患者确实熬不住。

如果你是科学家,你现在会做什么?有人会降低剂量,对吧?还有呢?其实作为科学家,当我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不是三个东西都是必须的?为什么一定要是这么一个毒毒毒的复方呢?所以你做的第一个实验,应该是去拆分这三个东西,能不能就用两个呢?能不能就用一个呢?

简单地说,他们做的实验最后成功了,事实证明只需要砒霜,剩下的汞和蟾酥只是毒,没有任何治疗癌症的作用。所以不管以前的民间老中医是怎么想到把三个东西拼在一起治疗肿瘤的,事实证明不需要那么多,砒霜就够了。

后来它被取名为“癌灵一号”。1979年,这项研究发表在了中文期刊上。

这个研究当时做了几点非常了不起的事情。第一,它证明了“癌灵一号”可以单独治疗癌症,这个非常重要。我刚刚给大家讲了,你不能说“癌灵一号”加上化疗、放疗能够治疗癌症。它证明了这些病人什么都不用,只用“癌灵一号”就有效。

第二,它证明了有效成分是砒霜,不需要混合,就是砒霜就好。

第三,它证明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什么很多癌症患者用上以后效果并没有那么好,而有的患者好,科学家发现这和癌症类型有关,它对白血病的效果最好,而且对白血病里面的一种亚型叫“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效果最好。

这就是他们非常伟大的发现,把一个很混乱的偏方提纯,找到了有效成分,找到了最有针对性的精准治疗人群。因为这个发现,张亭栋和王振义先生得到了2020年的“未来科学大奖”,这是中国最顶尖的科学界奖项之一,奖励他们发现三氧化二砷,也就是砒霜,和全反式维甲酸对于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治疗作用。

这两种物质的混合就是现在全球这一类白血病的标准疗法,他们的发现改变了这一类患者的命运。在这之前,这种白血病治愈率为0%,就是绝症,但是现在它的治愈率为80%到90%!

我们在做科普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有人得了白血病,但如果非要得一种白血病,所有人都希望自己得的是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因为它的治疗非常简单,而且效果真的非常好。

这是世界抗癌历史上,中国人真正做出的最最原创的贡献,没有之一。通常我们都在跟进国外的一些原创研究,但这个真的是从我们民间的方子,最后慢慢地提纯,用科学的思维来做的研究。

我们这么多的孩子以后可能会到国外留学,会做出很多贡献。我们对传统最好的尊重,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惠及全世界。

随着国内外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癌症的生存率已经越来越高。从以前基本就是绝症,到现在有些癌症的亚型的生存率已经到了90%以上,或者一些以前生存率只有个位数的癌症,现在已经翻了好几番。这就是科学的力量。

当然大家能看到,我们的路还非常长,而且除了癌症,还有很多慢性病要去攻克。所以希望各位同学未来能够对科学、对科研感兴趣。而且很重要的是,我希望大家去做科研不只是因为名或者利,而是因为——

科学研究,还真的挺有意思的☺️。

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

1. https://gco.iarc.who.int/media/globocan/factsheets/populations/160-china-fact-sheet.pdf

2. https://canceratlas.cancer.org/the-burden/cancer-survivorship/

3. N Engl J Med. 2020 Jan 30;382(5):427-436.

李治中(菠萝)作品:

📖

来源:一席精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