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闲置荒地变身“聚宝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4 20:05 1

摘要:5月12日,包头市青山区兴胜镇二相公村,拖拉机轰隆作响,村民们翻耕田地、平整土壤,待播种完成,就要给蓄水池开闸,让汩汩清流流向田间地头,为农业生产提供用水保障。

5月12日,包头市青山区兴胜镇二相公村,拖拉机轰隆作响,村民们翻耕田地、平整土壤,待播种完成,就要给蓄水池开闸,让汩汩清流流向田间地头,为农业生产提供用水保障。

如今的二相公村,拥有1800多亩连片耕地,拥有完备的水利设施和大型机械设备。而在10年前,村里还是靠天吃饭、“有外债没余粮”的景象,90%的耕地处于闲置状态。

二相公村6万立方米蓄水池。(资料图)

为破解田块零碎、不易耕种的问题,二相公村“两委”确定了发展机械化规模种植产业的基本规划,对分散耕地进行流转整合,以“小田并大田”打造规范化种植基地。村“两委”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和社会力量入股,筹集166.98万元建立6万立方米蓄水池,确保旱能灌、涝能排,从根本上解决了村内灌溉难题。此外,村内还准备发展粮食烘干仓储项目,通过优化保存方式实现各类农作物淡季供应,提升产品价格。

如今,曾经的“荒地”摇身一变成了“聚宝盆”,二相公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5年的5万元上升至2024年的100多万元,实现了10年增长20倍的奇迹。

走进兴胜镇兴胜窑村养殖基地,一排排猪舍整齐划一,舍内的猪只只膘肥体壮,饲养人员正在忙碌地工作。待到中秋、春节等重大节日,各类畜禽便能陆续出栏。

不同于二相公村的千亩耕地,兴胜窑村大部分土地被划分为园区规划用地,无地可用成了村集体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村“两委”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将村内废弃校舍改建为养殖基地;将养殖基地门前的闲置空地作为养殖场饲料“原产地”,种植玉米、甜菜等;通过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补齐上中下游生产、加工、销售短板,形成“门前种、门内养、门外销”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兴胜窑村养殖基地猪场。(资料图)

与此同时,兴胜窑村“两委”着力在加工制造业发展过程中推行以工代赈项目,建立“用工”“就业”两个台账,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以前就是在自留地上种点菜供一家人吃,现在我们的菜园已经升级成了‘开心农场’,学校研学、亲子出游都会专门来这里体验农事活动和特色采摘。”兴胜镇西边墙村党组织书记许祝瑞介绍说,“当年村里有不少闲置土地,但由于沿山村绿色发展规划,一二产业发展受限。可这些自然资源如果能够利用得当,何尝不是宝贝!”

2019年开始,西边墙村开发了“开心农场”,并与东达沟村、王应基村等周边沿山村联建共建发展“集群式文化艺术旅游产业”,形成“吃在西边墙,玩在东达沟,住在王应基”的文旅品牌。

西边墙村“开心农场”农事体验区。(资料图)

依托大青山南坡生态修复、土地流转景观种植、环境友好型“天然氧吧”打造等工程,兴胜镇沿山各村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发展“文旅+”新模式,形成“乡村休闲旅游+生态农产体验+研学教育基地”的多层次休闲旅游服务项目,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逐渐变为现实图景。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潘佳

来源:内蒙古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