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的身体里存在一种“第六感”」,它平时极易被人们所忽略,但实际上非常重要,「这就是本体感觉」。哪怕闭上眼睛,我们还是可以摸到自己的鼻子,在没有灯光的环境里行走也不会摔倒,这些都是靠本体感觉才得以实现的。
「我们的身体里存在一种“第六感”」,它平时极易被人们所忽略,但实际上非常重要,「这就是本体感觉」。哪怕闭上眼睛,我们还是可以摸到自己的鼻子,在没有灯光的环境里行走也不会摔倒,这些都是靠本体感觉才得以实现的。
这到底是个什么感觉?
「本体感受堪称身体自带的定位系统」,用以知晓自身所处位置,如何运动以及发力大小,不用看就晓得手臂是弯是直,动作是快是慢,手里东西是轻是重。这与眼、耳、鼻不同。眼睛瞧向外界,耳朵听着外面声音,但本体感受只管身体内部状况,所以有人把它叫做“内部GPS”。「当你盲打键盘或者摸黑准确抓到杯子的时候,就是这个系统在暗地里起作用。」
身体里的那些"探测器"
这套系统如何运作。「其主要依靠分布在肌肉,肌腱,关节处,甚至皮肤上的一些特别感受器」,这些感受器呈网络状,不断向大脑发出信号,把身体各部位的实时情况传递给大脑。
「肌梭」: 藏于肌肉纤维中,专门感知肌肉拉伸程度与速度并传递信息至大脑
「高尔基腱器官」: 肌肉与肌腱衔接处可检测肌肉发力大小和收缩剧烈程度,以防止过度用力导致拉伤
「关节感受器」: 关节囊和韧带在关节活动时激活,传递弯曲角度与压力信息
「皮肤上的感受器」: 皮肤拉伸或受压时可辅助提供体态信息
这些感受器收集的信息通过感觉神经传递至大脑皮层体感区处理
关键零件:PIEZO2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感觉传递过程当中,「一种名为PIEZO2的分子通道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其像一个转换器,可把肌肉拉伸这样的机械力转为成神经能识别的电信号,如果PIEZO2基因发生异常情况,就会造成本体感受出现严重问题,具体为行走不稳,动作不协调等现象,有些先天带有这个基因缺陷的人,学会走路的时间比较晚,而且关节也许会出现畸形情况。
大脑怎么"算"出来的?
仅仅存在信号是不够的,大脑怎样整合这些零碎的信息,并把它们转为为对身体姿态和运动的清晰感觉。这一直以来都很神秘。
(2024年)《Cell》杂志登载了一项很有趣味的研究,瑞士科学家利用计算机模型模仿人脑针对相关信号的处理进程,他们察觉,「大脑不是只依靠单个感受器,而是会整合来自全身各处肌梭的信息」,由此全方位评价肢体的位置与速度,大脑重点对这些分散式信息开展整合处理,进而掌握身体的运动形式及其所处位置,这既有助于增进我们对本体感觉的领悟,又对以后开发更智能,用起来越发自然的假肢具备一定的引导意义。
失去它,世界就"消失"了
人们常常觉察不到它的存在,但要是缺少了它,后果不堪设想,英国男子Ian Waterman年轻时受病毒侵袭,脖子之下便没了本体感。他谈及自身感受时讲道,「完全不清楚自己的四肢在哪儿,只能依靠双眼去看」,连站都站不住,没法行动,神经学家奥利弗·萨克斯也曾提起过另一位病患,说那种感觉就像“身体消失了”,大脑正在支配一个与己不相干的躯壳。
「失去本体感觉,意味着:」
「动作彻底乱套」: 精细动作难以完成,甚至无法握住杯子
「极度依赖眼睛」: 无论从事何种活动,均需密切关注自身状况
「平衡彻底完蛋」: 站着、 行走需专注且依赖视觉持续确认
学新动作难如登天。
身体难以自主调节姿势维持平衡
好消息是,能练
「本体感觉可训练增强且方法简便」:
「平衡训练最直接」: 单腿站立的时候如果闭上双眼,那么难度将会增大,在不稳定的平面上站立或者做动作同样如此,站在平衡板,瑜伽球上就属于这种情况,可以试着沿一条直线行走,一只脚的脚跟紧贴另一只脚的脚尖往前迈步,就像走在平衡木上。
「专门的强化练习」: 跑步时,可以伸手触碰处于不同高度的标记物,闭上眼睛做些简单动作,抬腿,伸胳膊,摸鼻子之类的,也可让旁人帮忙摆个姿势,然后自己闭上眼睛重现该姿势。
研究显示,持续此类训练可显著提升运动表现,尤其在精细协调活动中有明显效果
它影响着我们的一切
我们干的很多事,都离不开它:
「所有运动的基础」: 从步行到打球,它均可提供实时反馈
「防止受伤」: 实现关节危险位置的实时感知
「保持平衡」: 老年人因本体感觉衰退易发生跌倒
「精细操作」: 弹琴、打字与手术均离不开它
「甚至影响自我认知」: 它帮你构建身体在心里的图像。
本体感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减弱,所以老年人很有必要执行一些针对性训练来维持身体的协调性,防止摔倒的风险。
「这套“内部GPS”系统,实实在在是我们身体里一种颇为低调但又十分关键的存在」,平时没什么感觉,可一旦发生故障,就会感受到它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Moon KM, Kim J, Seong Y, et al. Proprioception, the regulator of motor function. BMB Reports. 2021;54(8):393-402.
Tuthill JC, Azim E. Proprioception. Current Biology. 2018;28(5):R194-R203.
Marasco PD, de Nooij JC. Proprioception: A new era set in motion by emerging genetic and bionic strategies? Annual Review of Physiology. 2023;85:309-333.
Shadrach JL, Gomez-Frittelli J. Proprioception revisited: where do we stand? Current Opinion in Physiology. 2021;19:149-154.
Mathis A, et al. Task-driven neural network models predict neural dynamics of proprioception. Cell. 2024;187(6):1512-1528.
Aman JE, Elangovan N, Yeh IL, Konczak J. The effectiveness of proprioceptive training for improving motor fun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5;8:1075.
Weerakkody NS, Percival P, Hickey MW, et al. Effects of local pressure and vibration on muscle pain from eccentric exercise and hypertonic saline. Pain. 2003;105(3):425-435.
来源:知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