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前光伏行业“供过于求”的周期里,市场都在等待着明确拐点。如果这则消息成真,资本市场不可能轻易让光伏板块回落。
文 | 萧田
光伏板块因为一则“小作文”迎来了集体大涨后,又惨遭回落。
截止5月14日收盘,光伏硅料板块跌了3.33%,坐实了前一天光伏硅料收储传闻的不可靠性。
在当前光伏行业“供过于求”的周期里,市场都在等待着明确拐点。如果这则消息成真,资本市场不可能轻易让光伏板块回落。
前一天(5月13日),市面上流传着一个小作文,大意是,光伏业内正计划由硅料行业排名前6的厂商来收购剩余所有硅料产能。头部企业有意向联合推动产能整合,再统一定价格卖出去。
受这则传闻刺激,一直跑输大盘、低迷已久的光伏板块久违地强势领涨,硅料企业尤为突出。
其中,全球最大多晶硅供应商通威股份(600438.SH)一度涨停,港股协鑫科技(03800.HK)盘中涨幅逼近12%。不过,在当日收盘时,硅料龙头们股价就出现了回调。
“小作文”的发酵实际上代表了一种市场情绪,光伏板块跌了这么久这么深,周期在底部也趴了有段时间了,亟需一场实际性利好。
但明眼人还是能看出其中的“猫腻”——六家头部硅料龙头要“凑份子”让其他企业离场,这事要么八字还没一撇,要么就是最终落地挑战很大。
理由很简单。
第一,钱从哪里来?大家都揭不开锅了。
翻开光伏上市硅料企业的财报,你就会发现,2024年是硅料企业有史以来亏损最惨重的年份。
从数据上看,2024年多晶硅价格从年初的5.81万元/吨(含税)跌至年底的3.65万元/吨(含税),跌幅超37%,且全年均价较2023年下降60%。
这价格已经跌破多数企业的现金成本线,全行业“越生产越亏损”。
我们以四大硅料龙头——通威股份、协鑫科技、大全能源、新特能源为例,2024年他们总共亏损近190亿元,直接刷新行业亏损纪录。
从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上来说,有这个钱不如继续亏本‘卷’死对手,硬碰硬的收益可比后者大多了。
第二,有钱就能解决问题吗?倒也未必。
钱能解决问题都是小问题,但有些事钱也解决不了。
为什么?
一方面,那些在亏损中的二三线硅料厂背景都是国资,收购起来不容易。
而且他们会尽量让自己的产能卖贵一点,但这又就涉及到实施层面的难度问题——各家企业的技术路线、现金流、成本、产能利用率差异很大,定价就是一道难关。
另一方面,今年年初发布的“136号文”引发了电力改革,带来一波抢装潮,让很多本来快要倒闭的中小企业觉得自己又行了,这些企业未必愿意退出。
事实上,为了改变行业供过于求的问题,龙头们早就已经达成基本共识。
共识的第一步是产品去化,即头部的企业大幅减产以实现硅料库存的去化;第二步是产能去化,基本思路是以收买的方式实现尾部产能的去化。
这一次为何有收储的传言传出来?很大原因是第一步产品去化的效果不明显。
去年底,在四川宜宾的2024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举办了一场促进光伏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专题座谈会。
澎湃新闻报道说,宜宾闭门会议上参与签订自律公约的33家企业涵盖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环节几乎所有一二线企业,集体约定自觉控制产能和出货,避免盲目扩张。
但结果呢?硅料价格还在低位徘徊。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数据显示,5月7日当周,N型颗粒硅成交价格区间为3.50-3.70万元/吨,成交均价为3.60万元/吨,环比下降2.70%。棒状硅市场僵持博弈,企业基本没有成交。
光伏行业的供给侧改革肯定要改,但要怎么改关键还在政府——既要推出强力的措施,替代松散的企业自治,把整个光伏行业往前一把;同时,也要为光伏市场化开道,让优质产能把落后产能尽早淘汰出去。
第三,光伏行业未来看什么?长期看需求,短期看技术变革。
从长期的需求上看,光伏仍然是极具想象力的赛道。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预计,2025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规模为215GW到255GW,虽然相比2024年有所下降,但光伏新增装机在2025年仍将维持高位。
而且中美双方决定在关税大战上达成“和解”,为光伏行业扫清了部分阻碍,有可能是长期利好。
从供给上看,在技术路线之争上的新一轮变革,有望带来“良币驱逐劣币”,推动全行业更早走出底部周期。
不同于TOPCon巨头天合光能力挺TOPCon技术,隆基绿能与爱旭股份正在加码布局BC技术路线。
N型TOPCon电池技术一度是市场新宠,但由于在行业整体产能过剩,落后的PERC技术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部分企业选择通过技术改造升级为TOPCon产线,以寻求生存之路。入局者越来越多,TOPCon技术也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冲击。
反观隆基绿能、爱旭股份,试图通过加码新技术来穿越这轮光伏产能错配“寒冬”。
一号公司认为,光伏行业的周期是从价格战开始的,也应该从价格战结束。BC技术存在技术门槛,大家没办法一拥而上,也就不存在产能过剩,价格战也就无从谈起。
换句话说,2025年新技术变革和电池产能投放与改造交织,行业面临新一轮挑战和机遇。对于投资者,你是想做市场先生,还是价值先生,现在正是做出选择的时候。
来源:一号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