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福建省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以中医药文化为核心,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和方法,扩大宣传覆盖面,提高宣传效果,全方位、多层次推动全市中医药工作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近年来,福建省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以中医药文化为核心,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和方法,扩大宣传覆盖面,提高宣传效果,全方位、多层次推动全市中医药工作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深挖闽都岐黄底蕴
厚植传承创新根基
福州地理环境优越,中医药底蕴深厚。三国时,“建安三神医”之一的董奉以“杏林春暖”传千古;清代陈修园著《医学三字经》,为中医经典启蒙之作。由于特殊的地缘优势,明清时期福州与琉球医药贸易频繁。“东海所需,药材为最”,琉球曾派“勤学生”来福州学习,如在清康熙年间,琉球人魏士哲就拜福州名医黄会友为师学习兔唇缝合术,回国后治好琉球国王世孙的兔唇而闻名。“勤学生”归国后仍与老师保持密切联系,如吴继志将琉球草木植物标本与图画送至清朝学者鉴定并请教,著成《质问本草》。《琉球百问》中也记载了清代名医曹存心与其琉球弟子吕凤仪探讨医学问题的问答记录。此外,福州长乐太平港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扮演重要角色。据记载,郑和船队从长乐出海,携带藿香、黄连等300多种中药材,用以治病和贸易,促进了中医药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发展,使福州逐渐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福州作为沿海开放城市,较早孕育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代表性人物,在中医界亦是如此。如近代力钧开创中西医结合先河,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福州籍院士陈可冀传承中西医结合的探索,是学贯中西的大家。
广聚文化自信
坚定生涯发展前景
在中医药发展的漫漫长河中,董奉、陈修园、力钧、陈可冀等诸位名家,以各自的方式广聚中医智慧,共同推动着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溯源这些历史,组织重走永泰力钧故居,沿着力钧足迹到台江码头,解读福州苍霞精舍和青年会背后的中医人传承创新的故事,希望这些故事能激励新时代的福州中医人。讲好福州的中医故事,激发中医人的职业热情是做好中医药工作的底层逻辑。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不断放大这种文化力量,激发个体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钻研业务,提升对从事中医药事业的满意度。
弘扬济世精神
打造精准传播路径
聚焦重点,构建全龄化传播体系
坚持精准中医药文化传播途径,明确不同群体特点,通过有效载体让中医药走进重点人群。如在福州市政府东部办公区设立中医医疗应急部,为公务员群体提供中医药特色服务,为中医药事业在政策推动、资源配置等方面营造良好的环境。依托全省首个医养融合的老年人健康关爱平台,开展“中医药服务进长者食堂”特色活动。联合市教育局印发《福州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方案》,全面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在全市范围内打造中医药特色集市,生动展现中医传统技艺。结合不同节气,将中医“爱心茶摊”遍布街头巷尾。
传承传播,拓展国际化合作版图
讲好国际传播故事,组织专家团队深入挖掘整理福州对外医药交往中的历史典故,成功举办“首届福州与琉球中医药交流研讨会”。赴福清黄檗文化研究所,挖掘从琉球流转回的中医药古籍,如陈修园的医学《三字经》《女科要旨》,制作成宣传手册赠予来福州访问的日本友人,促进双方交流合作。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琉球馆”为曾经接待琉球籍朝贡宾客和与琉球贸易的场所,提升改造时加入了中医药元素,使“琉球馆”不仅成为承载历史文化交流记忆的空间,更成为中医药文化海外交流传播的前沿阵地。
匠心打造,推出文化传播产品
组织专家团队潜心挖掘、系统梳理,相继出版《壶天墨痕》《榕桥医谭》《力钧文献全编》《中药临方炮制》《闽派膏方》《芝山名医论医集萃》《福州常用本草应用手册》等。同时,借助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力量,精心指导拍摄了董奉草堂、力钧文化等系列视频,展现福州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脉络与精神内涵。(林 实 福建省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来源:福建卫生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