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课本里的郴州,并非一段段文字的堆砌,而是郴州各个时期的真实写照和历史反映,是对郴州历史文化的生动再现和创新传承,能让我们切身感受到郴州灿若星辰的历史文化。”长期研究郴州历史文化的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郴州市委会副主任委员王洪波欣然而言。
时序而夏,爱莲湖泛起粼粼波光,恰似千年文脉的律动。
爱莲湖畔,爱莲书院的氤氲书香浸润校园,一间教室里响起琅琅书声——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是苏园中学298班语文老师温华香和她的学生,正在共读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爱莲说》。
▲苏园中学298班师生共读《爱莲说》
把莲花写进《爱莲说》,一代大儒周敦颐也把“出淤泥而不染”的风骨深深刻进了郴州的文化土壤。
融进的是课堂,传承的是文化。正如《爱莲说》,在语文课本里,关乎郴州的课文串起了郴州千年历史文化。
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
一个汉字一座城。郴州自秦建郡县以来,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已有2500余年。
“语文课本里的郴州,并非一段段文字的堆砌,而是郴州各个时期的真实写照和历史反映,是对郴州历史文化的生动再现和创新传承,能让我们切身感受到郴州灿若星辰的历史文化。”长期研究郴州历史文化的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郴州市委会副主任委员王洪波欣然而言。
问君能有几多章
衡之南,岭之北,有多少历史遗存,又有多少文化遗珠?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造纸术那宛如晨曦初露的光辉,照亮蔡伦的传奇人生。见存语文A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件的汉代文学家范晔所作《蔡伦造纸》,用凝练的手笔,把桂阳人蔡伦坚韧不拔和勇于创新的个性刻画得淋漓尽致。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是见存2003年沪教版高中第五册语文以及广东省中学教材的《踏莎行·郴州旅舍》。秦少游的“至情之辞”,道旅居之苦,抒落拓不羁,更引吭高歌,堪称千古绝唱。
语文课本里的郴州,问君能有几多章?
10年前,王洪波把目光投向郴州历史文化。经过大量研究,他将语文课本里的郴州归集为“郴州二十章”,并提出了《推广“郴州二十章”加快文化强市战略》的意见和建议。
何谓“郴州二十章”?据王洪波介绍,在历史的郴州土地上,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科书(含小学、中学、大学课程)中,有二十五篇(章)入选各种语文教材范文。但为了便于推广,他于是将其统称为“郴州二十章”。
与王洪波不谋而合,郴州地方文献馆也一直在对语文课本里的郴州进行研究。经过大量考证,他们整理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入选小学、中学、大学语文课本范文共23篇,且每一篇均知名度高、传播面广、影响力深。
对上述两方整理的范文进行对比,有重合,也有不重合。通过梳理和综合,语文课本里的郴州有据可考的大概31篇(暂称“郴州三十一章”),包括《蔡伦造纸》(汉/范晔)、《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人室中寄张十一》(唐/王昌龄)、《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唐/李白)、《奉送二十三舅录事之摄郴州》(唐/杜甫)、《柳毅传》(唐/李朝威)、《爱莲说》(宋/周敦颐)、《踏莎行·郴州旅舍》(宋/秦观)、《朱德的扁担》(现代/朱良才)、《最后一碗黄豆》(当代/王琼华)等。
▲廖海瀛在查阅资料
“要文化自信,首先就要文化自知。通过对语文课本里的郴州进行梳理和集成,我们就有了文化自知,进而就有了文化自信。”郴州地方文献馆馆长廖海瀛说。
问君能有几多情
“周敦颐之《爱莲说》,以莲花喻君子,这就是其高尚人格的象征。”诵读完,温华香老师接着跟同学们讲解起来。
“爱莲,其实就像做人。《爱莲说》告诉我们,做人就要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15岁的298班同学李卓逸说起了感想。
“周敦颐‘三仕郴阳’,重农桑,兴学校,创理学,倡廉治,政绩尤著。其间,亲辟莲池,自种莲花,自喻莲花,写下《爱莲说》千古名篇。”谈及周敦颐与郴州的情结,王洪波肃然起敬。
从苏仙到廖仙,从柳毅到蔡伦,从韩愈到秦观,从刘长聊到周敦颐,这是郴州道不尽的历史、道不尽的文化、道不尽的精神。
“语文课本里的郴州,感苍梧地,叹秦时月,彰汉中色,显宋莲香,褒人性美,彰显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王洪波表示。
秦朝以前,郴州属蛮荒之地,地处楚国边境,地僻人少,更留下“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的俚语。
可这并非郴州的全部!
《山海经》载:“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
《苍梧·桂阳考》载:“如果说长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也许苍梧山就是中国上古时期和远古传说时代的祖山,苍梧之地就是我们先祖的祖居地。”
“苍梧郴县”,印证了郴县是舜帝南巡的苍梧故地,古老的,熟悉的,陌生的,耀眼的。
《送廖道士序》记载:“郴之为州,在岭之上,测其高下得三之二焉。中州清淑之气于是焉穷。”
《爱情和麦子一起成熟》写道:“来年还是这样一块麦田,还是这样的镰刀,发出收割的声音。而你让我过早,就将一个童话安插在河岸,让石头默默无语。”
…………
语文课本里的郴州,散发着璀璨的文化光芒,是耀眼的文化瑰宝。
王洪波介绍,唐代“牛党李争”以来,一些官吏被贬谪郴州,郴州这片古老的土地因祸得福,得以承载中国流寓(贬官)文化的精髓,成为流寓文化的重要承载地。也正因为此,语文课本里的郴州,大多就是郴州贬官文化的历史厚赠和独特见证。
“语文课本里的郴州,除了流寓文化,还深藏着农耕文化和福仙文化、理学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譬如,列入课本的《柳毅传》,其作者李朝威被后世学者誉为传奇小说的开山鼻祖;韩愈之《送廖道士序》,不仅给予了郴州‘中州清淑之地’的定位,更是对福仙文化的溢美;朱良才之《朱德的扁担》,担起了红色文化。”王洪波表示。
语文课本里的郴州,既有对时代、对社会的深沉思考,又有对人生、对人性的深沉思考。
“无论命运如何黑暗,人还是要活下去,哪怕像牲口一样活下去,因为光明终将来临。”
入选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之一的《芙蓉镇》,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对人性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在郴州市作家协会主席王琼华看来,无论是古华创作的《芙蓉镇》,还是他自己创作的《最后一碗黄豆》,其实就是人生的一面镜子,照见了人性的真善美。
王琼华的《最后一碗黄豆》和《吃饭》,被原国家教委入编数十种课件范文。《最后一碗黄豆》《吃饭》以及其后创作的“裕后街系列微型小说”,多次以完整篇目作为广东、安徽等地全国高考试卷阅读理解的命题思考。
问君能有几多憾
文化兴,城市兴;文化强,城市强。
“我们要依托语文课本里的郴州,高度重视对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加强文化建设的统一性和系统性,增强文化的支撑力,释放文化的生产力。”王洪波表示。
语文课文《蔡伦造纸》记载:“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伦有才学,尽心敦慎,数犯严颜,匡弼得失。每至休沐,辄闭门绝宾,暴体田野。”
这让王洪波感到特别欣慰——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蔡伦宅在后街南关上得以恢复重建,成为了郴州文化新“地标”。至此,郴州作为蔡伦故里亦将焕新亮相。
在王洪波看来,重建蔡伦宅和建设蔡侯祠,虽同为纪念,但意义不同。重建蔡伦宅,表明郴州作为蔡伦故里的唯一性。而建设蔡侯祠,只要蔡伦走过的地方,谁都可以复制。
这是王琼华的特别惊喜——2023年“十一”国庆节,来自广东东莞某中学的梁同学在父亲的陪同下来郴州旅游,游完东江湖看完莽山后非要父亲陪她逛裕后街。
原来,在东莞市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考试中,一道现代文阅读题正是他创作的裕后街微型小说《那年头的小九九》。
“逛完裕后街后,父女俩就特意打听我的联系方式,后来就打电话,说一定要跟我见个面。这真是没想到,通过这样一篇微型小说,却能让更多的外地人知晓了我们的郴州、记住了我们的裕后街。”王琼华说。
王琼华笔下,裕后街是他的“文化原乡”。可他并不满意。他认为,裕后街应该是郴州的“文化原乡”。
“山水画卷,郴州相见!”郴州相见,不仅是风景的相见,更是文化的相见。
“文化要挖掘,还要‘活化’。最重要的,就是要以文学手段来打造。这一点,我们做得还不够。”王琼华表示。
苏仙区飞天山镇瓦窑坪村江口组,郴江与清江在这交汇,丹霞绿水,远岩赫黑,近水含烟。
长期以来,江口组所在地被称作“一渡两江三上岸”。然而,时光荏苒,两江虽如昨,可“一渡三上岸”早已成历史。
▲郴山口
专注郴州地方文化研究的廖志华介绍,经过大量文献考证,列入1983年初二语文课本里的唐代诗人王昌龄之《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人室中寄张十一》中的“郴山口”指的就是郴江口,也就是现在的江口组。
《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人室中寄张十一》记载:“槠楠无冬春,柯叶连峰稠。阴壁下苍黑,烟含清江楼。景开独沿曳,响答随兴酬……野人善竹器,童子能溪讴。寒月波荡漾,羁鸿去悠悠。”
站在江口组的旧码头,廖志华感慨地说:“像镇江芙蓉楼,因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而得名,早已名闻遐迩。可清江楼呢?同样见于王昌龄笔端,有据可考。还有,叠石湾、野人室,也能寻得到踪迹。”
廖志华特别希望,有朝一日能站在重建于郴山口的清江楼,听满江的烟雨,看满江的诗画。
芙蓉镇溜走了,这是土生土长嘉禾人难以抹去的痛。
1981年,古华的《芙蓉镇》出炉,1982年荣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1986年由谢晋导演的同名电影上映。
《溜走的芙蓉镇》由嘉禾作家尹振亮创作。作者在文中情不自禁地发出灵魂拷问:“擅长打铁的芙蓉镇人,怎么就留不住一个芙蓉镇?”“我知道,《芙蓉镇》是真的溜走了,但芙蓉镇人的精神溜得走吗?”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可众多文化人士直言,当前,由于思想认识不足、挖掘开发乏力、精品创新不够等因素制约,郴州人文资源保护和文化产品开发利用仍然存在滞后现象。
我们不禁要问:语文课本里的郴州,怎么更好地呈现和变现?怎么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一要创新研究体系,成立专门团队,组织郴州籍作家或有经验的语文教师进行精译和解读,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二要创意转化路径,将更多课文名篇融入文学戏曲、影视歌舞,拓展领域,深化内涵,推陈出新;三要创造文旅开发,调动更多资源,深度发展文旅产业,如复原清江楼等历史建筑和文化景点等,让更多人感受语文课本里的郴州的文化魅力。”王洪波建议。
廖海瀛表示,把语文课本里的郴州挖掘好、利用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希望有更多人能参与到郴州文化的挖掘和研究,参与到课本里的郴州的挖掘和研究,从而打造具有浓厚文化底蕴和浓郁地域特色,丰富时代气息的文化精品。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