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2日,“智启未来·科教融合”中小学科学教育创新与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一零一中学召开。会议由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指导,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圣陶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来自北京市及全国十
5月12日,“智启未来·科教融合”中小学科学教育创新与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一零一中学召开。会议由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指导,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圣陶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来自北京市及全国十余个省、直辖市的中小学校长、教师、研究机构专家近400人参与研讨。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方维海,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陆云泉,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综合处处长张杨,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副部长朱立达,海淀区委教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杜荣贞,海淀区团区委书记、区青联主席任一丁,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北京一零一中学党委书记、校长熊永昌等领导、专家出席会议。研讨会由海淀区教委副主任赵霞主持。
这些创新项目都是学生们从社会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后发挥聪明才智解决问题,彰显了科技创新魅力所在。他们都对科学与工程保持着浓厚兴趣,勤学善思,在科技探索与创新实践中不断突破自我,心怀“科技向善、报效祖国”的信念,让科技守护生命之光、促进人类进步。
陆云泉在致辞中表示,在全球科技革命与教育变革深度交汇的背景下,如何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答题。数智让科学教育优质资源普惠共享成为现实,让因材施教从理想走向实践,让教育评价与管理迈向科学化、智能化,让学习边界消融、终身学习体系加速成型。作为全国教育学术组织,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将持续搭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支持全国中小学提升研究能力,传播改革与创新成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更多创新人才。
杜荣贞介绍了海淀区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的推进策略,以科学教育提质、创新人才培育、科学教师队伍建设、科学教育资源建设、人工智能+科学教育赋能等五大工程为重点,设立20个项目,推动全区科学教育质量全面跃升。科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平衡好教育公平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关联好基础教育与终身学习,整合好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构建科学教育新格局。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方维海
《智能计算与未来教育》
介绍了以“人工智能+量子计算”为标志的科技发展趋势,讲解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原理,以及大语言模型的数据与算法支持,让基础教育工作者拓宽了眼界,思考量子计算机今后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方向和教育变革的影响。人工智能对中小学教育是一个工具,对科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教育的要求也随之更高。
海淀区教科院院长吴颖惠
《数智时代的科学教育创新实践》
科学教育“加法”应该从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情况、科学价值观等各方面努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
海淀区推进科学教育有六大特点:面向全体的科学教育,精心设计的科学教育,兴趣导向的科学教育,综合协同的科学教育,项目为核心的科学教育和人工智能赋能的科学教育。提出中小学科学教育必须综合实施,坚持科学与人文统一,坚持学习与实践统一,坚持学科与跨学科统一,坚持校内与校外统一。
北京一零一中学党委书记、校长熊永昌
《多维联动、融合贯通的科学教育探索与实践》
介绍了学校“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科学教育实践成果。从三个方面报告了学校科学教育的经验:一是政策引领,绘就纵横协同的科学教育新蓝图;二是解构特质,构建系统完备的科学课程新体系;三是靶向突破,开拓创新驱动的科学教育新路径。
基于国家课程的三层八域课程体系,建立多层次、多样态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学科实践与跨学科融合相结合,各类社团与项目相结合,从问题到课题,鼓励学生找到真热爱;从兴趣到志趣,指导学生研究真问题;从学业到事业,引领学生走上终生探究之路。学校内外资源联动,通过英才学院、四大书院为支撑,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大中贯通体系。
人大附中校长刘小惠
《AI赋能科学教育的实践探索》
学校在人工智能时代做好科学教育的两个着力点:一是将人工智能作为教学内容融入科学教育;二是将人工智能作为工具手段赋能科学教育,提高学生们的人工智能素养,培育具有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有志于祖国建设的时代新人。
学校在师资、课程、教学、教研等方面形成了很多有效做法,如创建横向跨学科、纵向分层次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大中小贯通一体化培养;开展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创建全校人工智能品牌活动,以研促教,加强跨学科、跨学段、跨项目的深度交流。
北京第八十中学校长任炜东
《集团化视域下科学教育的体系构建》
以“贯通、协同、共生”为关键词,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现实问题、集团化科学教育的价值锚定、集团化科学教育的体系架构、集团化科学教育的支撑网络等四个方面,介绍了集团科学教育实施情况,构建新时代“学段一体化、主体多元化、要素现代化”的“大科学教育”新格局。
广州市黄埔区教育研究院院长陆优君
《科学教育特色课程群助力创新人才培养的黄埔探索》
分享了区域经验:学前段建立“家-园”协同的“科学+”特色课程;小学段建设“馆-校”协同的“科学+”特色课程群;初中段建立“数-智”协同的“科学+”特色课程群;高中段建立“研-创”协同的“科学+”特色课程群。黄浦区科学教育推进采用了五项措施:健全工作机制、课程示范引领、学科融合育人、人工智能赋能、优化资源配置。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综合处处长张杨肯定了海淀区及全国多地推动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取得的成效,认为本次研讨会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成果丰硕。她对下一步推进科学教育提出建议——
一是深入认识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的重要性。国家发展必须要加强自主创新,中小学生是未来的创新主体,科学教育关系国家战略、民族素质、教育综合改革。
二是推动科学教育要坚持明确的目标。构建以人工智能教育为牵引,以培养体系建设为轴心的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系统结构,显著提升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机制,激发中小学生创新创造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深入涵养中小学生的科技报国情怀。
三是推动科学教育要用好人工智能优势,强化综合能力塑造。AI推动教学改革,利用AI跟踪学习,实现基础管理,优化人才培养路径,助力学生学习和提升。期待推动“双减”工作久久为功,持续用力深化的同时,能够进一步的调动社会力量,共同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内涵式发展。
会上,一零一中学还展示了14节数智赋能各学科教育的观摩课。随后围绕学校科学教育实践创新、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新探索、数智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三个话题,以平行论坛形式展开深入交流和研讨,17所学校代表分享了在各领域专题下的探索经验。
本次活动是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的一次阶段成果展示,汇聚院士、专家、校长、教师和青少年科技英才同台交流,探讨科学教育创新实践的有效策略,展示不同区域和学校科学教育“加法”取得的成效。智启未来、科教融合,本次会议为谋划“十五五”科学教育发展进行了“预热”,多主体携手,共绘中小学科学教育未来发展新图景。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