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解决在太空,不再传回地球!中国企业把超级计算机送上天! 只9个月,200多科学家写百万行代码,把三体计算星座发射太空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4 21:21 1

摘要:北京时间2025年5月14日12时1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又是一则简短的新闻播报,数起来连标点符号在内,共96个字。央视新闻是这样报道的:

北京时间2025年5月14日12时1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76次飞行。

但你知道吗?或许未来的某天我们回看14日中午12点12分的这次发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一声巨响,可能就改变了未来十年全球科技竞争的格局。

因为中国成功把12台“太空超级计算机”送上了天!标志着我国首个整轨互联的太空计算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是之江实验室主导构建的“三体计算星座”的首次发射,也是国星宇航“星算”计划的首次发射。

这次我们发射的卫星,可不是普通卫星这么简单,这次发射的是能自己思考,比如会算数学题,比如还能和同伴“聊天”的智能卫星!

一般来讲,过去的卫星发射,受上传速度限制,拍完照片得慢吞吞传回地球让人帮忙看。而现在,我们直接把“大脑”装进了卫星,让它能在天上自己分析数据!

三体计算星座,是一种太空计算基础设施,原来的卫星传输数据,都是在天际获得数据之后,传输到地面的数据处理中心进行解析后运算的,这种传统模式受限于地面站资源、带宽等因素,仅有不到十分之一的有效卫星数据能传回地面,并且传输后再处理的话,存在数据时效差问题。

什么意思呢?就是有90%的卫星数据根本传不回来!就像你手机拍了100张照片,结果聊天软件只能发出去10张,其他的都在转圈圈,急不急?这就是天感地算模式的带宽限制。

而“三体星座”则直接在天上完成了这一步!卫星自己搭载了:星载智算系统,这就相当于太空版显卡和激光对讲机,这相当于星间通信速率100Gbps,比你家光纤快100倍,以及80亿参数AI模型,相当于给卫星装了一个人工智能大脑。

这相当于把地面的数据处理发送到了太空,在太空上实现计算卫星之间的互联互通,从某种程度来说,卫星也具有了人工智能的特点。

这12颗卫星有多强?

别看它们每个只有微波炉大小,组合起来单星算力744TOPS,相当于每秒744万亿次计算,而12颗联机相当于5POPS,约等于5万台游戏电脑。存储能力达30TB,能存600万张高清照片。

举个例子来说吧,如果在太空发现伽马射线暴时,1秒内就能呼叫隔壁卫星来识别,识别准确率99%。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曾说:我们要让AI不能缺席太空!而现在连卫星都会用人工智能了。

为什么要叫“三体星座”?

这个名字其实藏着大智慧。牛顿当年发现三个天体互相牵引的运动规律,被简称为三体问题。无解,而我们的星座要解决的是:天上飞的卫星、地上接信号的地面站、用数据的你,三者之间如何完美配合?而答案已经非常清晰而简单,那就是天地一体化网络的协同机制,共商、共建、共享的创新模式!

最后,值得一提的就是太空计算卫星星座的研发时长。以往,传统航天项目动不动要三五年,而太空计算卫星星座从立项到发射只用了9个月!

200多名科学家写近百万行代码,硬是把卫星算力提升了100倍!而今,“三体计算星座”新卫星的发射任务也已启动。至于目标则是共同完成超50颗计算卫星的星座布局。

这波操作连外媒都惊呼:中国航天进入拼装时代!

来源:风云圈科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