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多哈世乒赛开赛在即,赛事主办方的场馆安排与赛程设计却引发巨大争议,本届赛事首次采用“主副双场馆”模式,主馆卢塞尔体育场与副馆卡塔尔大学综合体育馆相距15公里,车程约30分钟,导致兼项运动员面临体能消耗、时间管理等多重挑战,中国香港选手朱成竹,就在社交
2025年多哈世乒赛开赛在即,赛事主办方的场馆安排与赛程设计却引发巨大争议,本届赛事首次采用“主副双场馆”模式,主馆卢塞尔体育场与副馆卡塔尔大学综合体育馆相距15公里,车程约30分钟,导致兼项运动员面临体能消耗、时间管理等多重挑战,中国香港选手朱成竹,就在社交平台上公开吐槽这一安排“令人崩溃”
根据赛事安排,卢塞尔体育场与卡塔尔大学综合体育馆分别承担不同项目的比赛任务,例如,混双、单打等项目可能分散在两馆进行,兼项选手若需一天内辗转两地参赛,转场时间与体力消耗将显著增加,中国香港选手朱成竹在5月18日的赛程中需完成混双、女单、女双三场比赛,且需在不同场馆间往返
她直言“时间安排紧到连吃饭都成问题”,韩国选手林钟勋同样面临类似困境,上午在副馆打完混双后,中午需赶往主馆备战男单,体能储备与状态调整面临严峻考验,此外,德国乒协已递交联名提案要求优化赛程,要求延长决赛间隔或限制兼项数量,以保障运动员健康
对此,多哈世乒赛主办方解释声称,双场馆模式旨在提升赛事转播效率与观众体验,卢塞尔体育场作为2022年世界杯决赛场地,拥有超过8万座位和顶级设施,适合举办焦点赛事;副馆则用于分流小组赛与部分单项比赛,以缓解主馆压力,然而,这一设计忽略了运动员的实际需求,多哈夏季高温与交通拥堵问题本已严峻,场馆间通勤时间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放大了选手的焦虑感
从技术角度看,国际乒联近年频繁调整赛事规则与器材标准,例如引入红色球台、有缝重球等,试图打破国乒垄断并增强比赛悬念,此次赛程安排或许也是平衡竞争格局的尝试,但其对运动员的负面影响显然超出了预期
尽管争议不断,多哈世乒赛的尝试仍具积极意义,双场馆模式为未来大型赛事提供了多元化的承办思路,尤其是在提升观赛体验与商业价值方面,例如,卢塞尔体育场凭借其标志性地位,可吸引更多国际观众;副馆则能通过灵活调度满足不同项目的转播需求
那么对于运动员而言,这一挑战也倒逼出更强的适应能力与团队协作,例如,中国队利用AI技术分析对手战术,并通过虚拟现实模拟场馆环境,提前适应转场压力,日本队则通过心理干预帮助选手缓解焦虑,这些经验为未来赛事备战提供了宝贵参考
多哈世乒赛的争议本质上是竞技体育“公平性”与“商业性”冲突的缩影,主办方追求收视率与商业利益无可厚非,但需以运动员权益为核心,尤其是根据选手兼项情况自动分配场馆,减少转场频次,甚至可以尝试让运动员代表参与赛程设计决策
来源:球探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