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家盲人养老院里的温暖与爱情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5 05:36 1

摘要:4月的沈阳,气温回升,草木泛绿,桃李争芬。沈北新区一处五层的白色建筑四周,一排不锈钢护栏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一群老年人扶着护栏,在阳光下散步。这是中国内地第一家盲人养老院——沈阳海漫智慧养老中心(以下简称“海漫中心”)。

4月的沈阳,气温回升,草木泛绿,桃李争芬。沈北新区一处五层的白色建筑四周,一排不锈钢护栏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一群老年人扶着护栏,在阳光下散步。这是中国内地第一家盲人养老院——沈阳海漫智慧养老中心(以下简称“海漫中心”)。

这家成立于2019年的养老院由一位企业家捐赠建设,他的妹妹是一位盲人,希望帮助更多盲人安度晚年。在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支持下,经过几年发展,盲人养老院渐成规模,目前共有107位视障老人居住于此,其中90%是全盲。老人们来自全国各地,辽宁、北京、上海、云南、广东、山西……从这里的暖心故事,可以看到在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当下,盲人群体安度晚年的另一种可能。(摘编自《瞭望》新闻周刊、《半月谈》、红星新闻)

在海漫中心,从饮食起居到休闲娱乐,每一项服务都经过精心设计,只为给老人带来便利与舒适。

院里广播声响起,午饭时间到了,老人们摸着护栏,熟练地向食堂走去。“养老院所有角落都特制了护栏,不同位置的护栏上有凸起的盲文,老人们能安全地行走、锻炼。”院长张瑜说。

养老院一楼是一间2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厅,工作人员推着餐车,在做分餐准备。厨师白雅娟拿着话筒站在前台“报菜名”:“亲爱的家人们中午好,午餐已经为您准备好了,今天的菜品是:一号碗,海漫扒肉;二号碗,炸鸡排;三号碗,菠菜蛋花汤;四号碗,砂糖地瓜……请到餐厅就餐。”

六个不同形状、大小的碗,按照固定顺序排列,对应着不同菜品。取餐时,工作人员会再次让老人确认菜品。“很多盲人在家吃饭时,习惯把所有的菜混杂在一起,因为这样省事儿,他们也不想给家人添麻烦。”白雅娟说,“为了让老人们品尝每道菜的滋味,我们设计了不同形状的碗装不同的菜。”

食堂的墙上贴着老人饮食喜好表,谁早晚爱吃粥,谁爱吃素,谁不吃豆制品,写得一清二楚。食堂每张桌子的四个角上有定制的不锈钢盲文牌,上面刻着名字。“老人们喜欢坐在固定的座位,这样更有安全感。”张瑜说。这类贴心的设计在养老院内俯拾皆是。比如,老人的房间里,桌椅边缘都有凸起的沿,防止物品滑落。每个房间配有智慧语音系统,可以通过语音开关空调、播放音乐、咨询天气。养老院的卫生间没有门,取而代之的是小帘子,免得老人撞到门上。

和盲人们的悠闲不同,自2019年以来,张瑜每天都像是在打仗,以至于嗓音都变得习惯性沙哑。张瑜此前在企业做人力资源管理,她的舅舅是盲人,张瑜说,舅舅一生未婚,很少和兄弟姐妹交流,她始终记得舅舅“看”人时渴望交流的眼神。得知沈阳有一家盲人养老院,张瑜投递了简历。

养老院现有22名员工,包括护士、管家、心理咨询师等。其中很多人之前并没有和盲人接触过。为了员工更好照护盲人,养老院参照德国记者安德烈·汉尼克创立的“黑暗中对话”体验馆,建造了一所篮球场大小的体验馆。在伸手不见五指的体验馆内,设置了公园、地铁站、电影院、餐厅、咖啡馆等场景,人们需要借助盲杖,在工作人员引导下体验盲人怎样逛公园、坐地铁、“听”电影、点餐、购物等。“我们要求每个员工至少每个月到体验馆体验一次盲人的生活,整个流程大约两个小时。”张瑜说。

一次,一名员工在体验馆体验后,看到老人在屋里摸索着拆快递。她瞬间哭了出来——自己无意识能完成的动作,对盲人而言,却如此艰难。自那以后,她每天都把老人的快递送到房间,在老人许可下,帮他们把快递拆开并安置好。

一年前,快80岁的王姨从北京搬到这里,这是她第一次出远门。在盲人群体中,王姨是幸运的,和同为盲人的丈夫算得上恩爱,有孝顺的女儿和女婿。王姨觉得,如果和健全人生活在一个养老院里,自己多少会有些自卑;但在这里,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即便彼此走路时碰了谁一下,也都能互相理解。她觉得,在这里,有她的自我。

在张瑜看来,除去物理上适盲化的各种设施,更困难的是心理层面上接近他们。她希望,在这里居住的老人们能生活得有安全感,把盲人能做到的事情还给盲人,甚至让他们忘记自己是盲人。

盲人是“敏感”的,对陌生的人和事物都很警惕。虽然看不见表情,但他们从声音就能判断出说话人的情绪。跟老年盲人打交道更不容易——因为看不见,经年的“敏感”往往会垒成一方“社交门槛”,有的甚至会被形容为“性格比较怪异”。这让照顾他们的人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而且,每位盲人都有不同的背景。冲突和误解,会不可避免地经常出现。

实现和盲人彼此的信任不容易,需要时间积累。因此,张瑜要求员工跟盲人说的话一定要兑现。有一位盲人50多岁时父母过世后,独自来到这所养老院。刚到时,她孤僻、怕与人交流,让张瑜很困扰。偶然一次,她摸到张瑜身上穿的裙子,说父母过世后自己多年没买过衣服了,张瑜第二天就带她买衣服。之后,她才逐渐融入养老院。

午后阳光正好,80岁的张丽坐在房间里,通过读屏软件在网络直播间唱歌。张丽(化名)在养老院认识了来自上海的王明山,两人相差10岁,都喜欢养花和唱歌。相同的爱好、类似经历让他们彼此欣赏。“没想到,在这里找到了我晚年的爱情。”张丽有些害羞地说。

不少人和张丽一样,在这里通过读屏软件玩手机、上网、录制视频。至少四对老人因为有共同话题等找到了爱情。

社会爱心人士发起的“盲选好餐厅”活动,让老人们有机会品尝到烧烤、火锅等美食。每年春节,养老院会举办联欢晚会,工作人员身穿礼服表演节目。“他们看不见,但能感受到热烈的节日氛围和大家的关爱”。

不止于此。多功能厅挂着一面世界地图,上面一些国家和地区用红色的盲文标记出来。“这是我们带老人们旅行过的地方。”张瑜介绍,养老院组织去了黑龙江漠河、吉林长白山、内蒙古草原、海南三亚等地,甚至去了韩国、泰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很多人奇怪,盲人去旅行有什么意义呢?”张瑜说,“他们去不同的地方,可以闻到不一样的气味,感受到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品尝不一样的美食。每次回来,老人们心情都特别好。”张瑜说,老人们特别喜欢在旅行中拍照,“他们可以把照片发给亲人,告诉亲人们:我现在生活得很好,你们放心吧”。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超过1700万视障人士,他们的养老需求不可忽视。尽管海漫中心已经取得瞩目成绩,但盲人养老事业仍面临诸多挑战。

资金短缺是当前盲人养老院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根据老人的需求和身体状况不同,海漫中心每月收费1600至3000元,但这对于收入普遍较低的视障群体来说,是不小的负担。实际上,这些费用远不足以维持养老院的日常运营,每年仍需大量的社会捐赠和爱心资助。张瑜说:“我们努力维持运营,有关部门也给予很多支持,但还是有一定的资金缺口。”

中国盲人协会原副主席滕伟民说,目前60岁以上的盲人在盲人群体中占比超过一半,但国内盲人养老院才刚刚起步。盲人群体最需要集中养老,希望政府能给予更多关注。同时,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通过建立公益基金、开展慈善活动等方式,汇聚更多爱心力量。此外,还应建立健全针对盲人养老服务的培训体系。

好消息是,2024年,这所养老院在郑州开办了第一家分院。张瑜相信,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来源:快乐老人报官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