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创始人常能推动关键变革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5 02:01 2

摘要:进入5月份至今,京东股价比4月最后一个交易日飙升超10%,核心原因是市场对于京东保持增长的预期越来越乐观。根据刚刚发布的一季度财报,京东一季度收入为3011亿元,同比增长15.8%,创下近三年来的最高同比增速。京东的季度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速超过20%,连续6个季

进入5月份至今,京东股价比4月最后一个交易日飙升超10%,核心原因是市场对于京东保持增长的预期越来越乐观。根据刚刚发布的一季度财报,京东一季度收入为3011亿元,同比增长15.8%,创下近三年来的最高同比增速。京东的季度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速超过20%,连续6个季度保持双位数增速。

就营收而言,这已经是京东连续两个季度保持两位数的同比增速,去年第四季度,京东营收增速是13.4%,净利润同比增长191%。同样创下3年历史新高。在电商市场日趋饱和、内需亟待提振的今日市场大背景下,京东的这一增长业绩更显得殊为不易。

那个高增长的京东似乎又回来了,但原因呢?按京东集团首席执行官许冉的说法;“消费情绪提振,叠加供应链能力及用户体验的不断优化,共同驱动了我们的业绩表现。我们在新业务探索中取得令人鼓舞的早期成果,相信这些新机遇将进一步助力我们取得长期、高质量的增长。”

这更像一种官方措辞,因为“消费情绪提振”属于整个市场大环境的共同变化,并不能解释为何京东业绩超出市场预期,而且,“供应链能力及用户体验的不断优化”又因何发生?根据媒体报道及接近京东人士披露的各种信息来看,京东业绩的蜕变与京东创始人刘强东近两年来躬身入局、坐镇一线有深度关联。

在大厂创始人纷纷退居二线、以战略顾问或“精神图腾”自居的当下,刘强东的选择却是反向而行。他不仅亲自拍板多个重大战略决策——从进军外卖到重新激活激励机制,从组织架构精简到百万订单补贴,而且密集出现在零售、物流等业务板块的日会中,甚至“主动提出要亲自去送外卖,在一线体验外卖行业”。据透露,2024年一年,刘强东给京东管理层做了1800人次的培训,每周至少4天,给京东各个部门进行战略设计、业务打法、团队能力建设,甚至用户体验细节等直接指导,一度讲得声带撕裂,声音嘶哑。

创始人居一线、二线两种模式其实并无孰优孰劣,但从业绩上看,近几个季度京东业绩的恢复与增长确实与刘强东两脚沾泥、深入一线脱不开干系;从激发企业凝聚力上看,员工显然也更愿意看到创始人斗志不减同甘共苦冲锋在前。从人性角度讲,企业创始人富而不惰其志,还耐得下性子去吃苦受累,也是难能可贵。

刘强东在一线到底做了什么促使京东回归增长?总结下来大概有四点,其一,稳住基本盘,重建战略定力。有一段时间,京东面对外部竞争一度多线作战:价格战、直播电商、本地零售、内容平台、金融科技……在多线作战中,效率滑坡、焦点模糊、组织疲软。刘强东坐镇一线后将资源重新集中在京东最擅长的三个基本盘:高效供应链、自营品质体验、客户信任心智。这直接促成了近两个季度京东自营业务的回暖。

其二,聚焦用户体验。刘强东每周都会参与多个零售、物流等板块的日会,用户体验是各种会议的长期主题,在京东所有会议室内都被挂上“决策时不要忘了用户”的条幅。京东一直推动的低价策略也被刘强东视为用户体验中的一环,低价与京东自营商品的服务优势、降低佣金等方式扶持三方商家带来的品类增长,其目标都是为了大幅提升用户体验。

其三,重整组织,用战斗力换效率。刘强东多次投入大量时间下沉业务线召开闭门会,以敢打敢拼的创业氛围,同时,通过组织调整简化决策效率,把决策权交给一线的业务。

其四,外卖新业务爆发式增长,创造新的增长点。在刘强东看来,京东做外卖顺理成章,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外卖是即时零售的一部分,而即时零售则是零售的一部分,京东做外卖水到渠成。

由此看来,刘强东反其道而行的一线坐镇,不止是亲身对基层运营的参与,实际是通过身居一线发起了一场企业变革,这不仅是情怀式的“入队”,而是结构和心智上的系统性重塑。

京东创业早期,刘强东不仅亲自送货,还亲自处理客户投诉,就是这种亲力亲为的态度,使京东发展成后来的电商巨头。而当企业进入成熟期、增长陷入停滞时,往往不是职业经理人,而是创始人才能打破路径依赖、推动真正的变革。从苹果的乔布斯、英特尔的安迪·格鲁夫,到华为的任正非,再到今天的刘强东,创始人深度参与前台,往往标志着企业步入关键转折点。

刘强东深入一线,有其早年的经历背景。大学时期,刘强东第一次创业开餐厅,因为缺乏管理经验,员工动手脚导致餐厅亏损倒闭。这段经历让他领悟到了一个重要的人生教训:搞事业,一定要亲力亲为才靠谱。

但刘强东个体经历之外,也有“普遍真理”,企业创始人之所以被称为“灵魂人物”,就是因为创始人对企业的核心价值、演化轨迹拥有更深的理解,此非一般的职业经理人可比拟。创始人是企业文化与战略DNA的缔造者。当组织陷入惯性或路径锁定时,职业经理人更倾向于维稳优化,往往难以真正突破瓶颈,而创始人却往往更有决心担起艰巨责任。

任正非曾说,“价值观是华为立足的基础”。在企业陷入内耗或迷失时,创始人才是重新凝聚共识,打破部门墙,重塑组织认同的最强主导力量。企业在变革期最稀缺的不是资金、不是工具,而是信任。一旦触及裁撤、重组、绩效改革等敏感议题,职业经理人往往因缺乏情感基础与组织信用,而难以有效推进。而创始人亲自上阵,却常常能激活企业“信任链”。比如刘强东亲自参与培训、盯紧新业务节奏等动作,释放出极强的组织信号:“老板还在场”,变革是真诚的,不是走过场。

创始人深入一线,除了重塑企业,还能通过一手反馈,实现双向重塑,告别脱节,完成自身升华。当年英特尔从存储转向处理器时,安迪·格鲁夫正是从一线信息中感知到“旧战略已无路可走”,才坚定了转型。创始人接触一手信息的能力,是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决策的重要基础。当刘强东将自己沉入业务前线。通过亲自送外卖、观察用户,他能快速识别出哪些流程脱离了实际,哪些组织惯性正在拖慢响应。进而有的放矢地推动改革,实现对认知和执行层的“双向重塑”。

在深入一线方面,创始人比大部分职业经理人更具优势。因为创始人本来就发轫于此,可以无须顾忌层级规则,获取未被过滤的真实信号。具体到京东这轮回升,刘强东就是以创始人深入一线,策动内部重构实现复苏:战略聚焦、组织瘦身、文化回归。这种内生性修复,体现的是创始人从系统层面“再设计”的能力。

当然,创始人也存在缺点:容易路径依赖、权力集中。但只要创始人仍然具备意志力和战略判断,其在关键时刻坐镇组织前台,他们所带来的影响力远超一次董事会改组、一份咨询报告或一轮财技运作。事实上,在当下企业界,从小米到比亚迪,依然坐镇一线的创始人占比并不低。

刘强东正带领京东走出调整期,至于后续能否更创辉煌尚需观察,但至此他给外界的启示仍有意义:在企业发展的一些关键时刻,要实现真正的变革,除了需要高明的管理团队,更需要有力的塑造者,真正推动变革的,不是管理技艺,而是对“为何存在”的重新追问。

来源:佩佩课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