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翼展翅梦圆职场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5 08:00 1

摘要:再过几天就是第35个全国助残日了。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梦想和人生价值,是实现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北京,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实现了自我价值。

1954年,北京市第一玩具生产合作社的聋哑职工在用手势讨论工作。 冯文冈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市毛织品厂平剪车间聋哑职工在工作。王宝琴摄

上世纪90年代,崇文区中医门诊盲人按摩医生在为患者治疗。 李士炘摄

1985年,北京市三露厂为盲人职工开设了上下班班车。 叶用才摄

2006年,北京市首届残疾人职业技能和人才培养成果展开幕,一名残疾人现场展示双脚修表的绝活。 饶强摄

再过几天就是第35个全国助残日了。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梦想和人生价值,是实现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北京,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实现了自我价值。

1958年8月2日,《北京晚报》4版

1960年1月17日,《北京晚报》2版

街道办厂让残疾人自食其力

新中国成立前,社会对残疾人普遍存在歧视,认为他们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甚至将其称为“残废”。残疾人境遇悲惨,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十分不易,因此大多数残疾人不得不远离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特别关心残疾人的生活和就业问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大力开展社会福利生产事业,办起了很多福利厂、生产组等,将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组织起来,以集中就业的方式保障残疾人就业权益。

针对残疾人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低的特点,各区街道为他们安排了生产技术性不强、简便易学的工作,如糊纸盒、装订、打草套、拆胶鞋等,或是为附近工厂、生产合作社等做简单“代工”。(1958年6月15日《北京日报》2版,《城区贫民全部组织起来参加生产》)

双腿残疾的任亮过去每月依靠政府给的8元救济金维持生活,虽然有时也做点儿拆鞋底的零活儿增加收入,可是干一天才能挣一角钱。自从参加了广外关厢街道的生产组,学会了打草套的技术,一天能挣四角多钱。领回了用劳动换来的收入,他为能够依靠自己的双手来生活而高兴。(1958年5月13日《北京晚报》1版,《劳动的欢笑》)

制造瓶盖、铁钉等小五金的北京市盲人五金生产组在成立之初,只有10多名盲人职工、几把工具刀,随着规模扩大,盲人职工增加到60多人。他们边学边干,后来还学会操作简单的机械,生产出的瓶盖不但畅销本市,还能供应包头、潼关等地。通过双手养活自己的残疾职工积极性高涨,原来靠算命谋生的盲人李文生说:“过去挣钱心虚,现在凭劳动吃饭理直气壮。”(1958年8月2日《北京晚报》4版,《160多盲人参加生产》)

不少残疾人工厂在生产中“创新”,逐渐增加了社会需要的新产品。据市民政局统计,该系统社会福利产品原有174种,仅1959年一年就增加了83种,如盲人橡胶厂生产的汽车风箱带、汽车脚踏板等。(1960年1月17日《北京晚报》2版,《聋盲人生产评为先进》)

到上世纪60年代,北京先后建起聋人拔丝厂、盲人橡胶教学工厂等福利工厂。部分残疾人初步掌握了劳动技术,不但能和健全人一起工作,而且劳动成果还获得了社会认可。如北京盲人训练班针织组的盲人不仅学会了打毛衣,还可以为北京市针织联社加工,他们织出的毛衣在王府井百货商店成为最吸引顾客的商品之一。(1957年4月21日《北京日报》1版,《盲人学会生产》)此外,市聋人地毯教学工厂生产出来的地毯,在当年全市地毯质量评比中,被评为一类产品。(1962年8月29日《北京日报》2版,《盲人、聋哑人协会举行代表会议》)

1984年5月6日,《北京日报》1版

1991年5月29日,《北京日报》1版

福利企业产品供不应求

上世纪80年代初,本市针对残疾人就业等方面制定出保护性政策和优待措施,明确要求各部门安置更多的残疾人,各街道尽快办起福利厂。(1981年12月25日《北京日报》2版,《本市已办起福利厂、社、组、店五十九个》)

很快,多种形式的福利企业在各街道乡镇落户,加快了安置残疾人的步伐。1983年,海淀区向辖区发出动员信,50多个单位捐钱捐设备,开办和扩建了一批福利工厂。(1984年11月29日《北京日报》2版,《海淀区依靠社会力量办福利工厂安置残疾人员》)石景山区苹果园街道组织具备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青年开办了综合服务部,经营副食、百货、缝纫等业务,还聘请了有经验的老师傅协助管理业务、组织货源等。(1982年1月19日《北京日报》1版,《苹果园街道开办综合服务部安置一批残疾青年就业》)

残疾人有了工作,解除了家庭的后顾之忧,同时也为社会创造出财富。据本报1984年5月6日1版《本市城镇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今年内将全部得到安置》记载,当时,全市67个街道福利厂已实现产值666万元。

社会关爱残疾人,残疾人也自强不息,这场双向奔赴的努力让一批名不见经传的福利厂脱颖而出,从生产纸盒、零配件等一些小而杂的低端货,发展到有了名扬中外的招牌产品。

“大宝天天见”——这句广告词至今不少消费者耳熟能详。生产“大宝”的北京三露厂就是一家福利企业,1984年成立时,1100多名职工中有一半以上是残疾人。厂里把适合残疾人工作的灌装车间、内勤工作以及车间工资较高的岗位,首先安排给他们;研制出新产品,先征求残疾职工的意见建议,让他们参与企业管理。为解除后顾之忧,厂里还为残疾职工征婚、优先分房,并开设接送盲人职工上下班的班车等。(1993年1月8日《北京日报》6版,《关心残疾职工 营建温馨环境》)

借着改革的东风,加上全厂职工的努力,到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三露厂开发生产的“大宝”系列化妆品发展出上百个品种,年利税超过1000万元。由于质量好,产品供不应求,每天都有外地的汽车等在厂门口,产品一出成品车间即被装车拉走,成品仓库好几个月派不上用场。(1995年11月11日《北京日报》2版,《三露厂产品供不应求》)

截至上世纪90年代初,全市福利企业已达到1890家,城近郊区90%以上、远郊区县80%以上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得到安置。一批福利企业发展成为骨干企业,年产值在500万元、年利税在100万元以上的有41家。(1991年5月29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福利企业发展迅速》)

1994年11月25日,《北京日报》1版

1995年5月9日,《北京日报》2版

推行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

上世纪90年代,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不少福利企业面临挑战和困境,残疾人就业受到冲击。

自1990年开始,北京连续多年将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1994年,本市先后颁布了《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和《北京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要求各单位按不少于本单位职工1.7%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否则要按照差额人数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1994年11月25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残疾人就业纳入法规》)

残疾人多元就业由此开启。

“您好,请问您查哪儿?”很多人不知道,在114电话号码查询台,电话线的另一端可能是一名残疾人,正在为市民服务。1995年,共有7人经过推荐和双向选择走入114查询台,成为本市首批进入非福利企业工作的残疾人。(1995年5月9日《北京日报》2版,《114查询台录用残疾人上岗》)郭玉芳右半身肌肉萎缩,右手操作不灵活,为了双手在键盘上准确敲击,她每天成千上万次地练习,月工作量终于达到标准水平的2.3万次。平时,不管碰到哪条街新开了商场,或是朋友聚会时,她都留心收集电话信息,记在随身的记事本上。她还创造了一年24万次114查号无差错的纪录,荣获114台“五星级话务员”称号,这也是一个话务员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2005年5月16日《北京日报》6版,《一年24万次查号无差错》)

到1997年,全市按比例安置了2000多名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一些安置有困难的单位也以代偿形式承担社会义务,缴纳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1997年8月7日《北京日报》1版,《两千余有劳动能力残疾人受益》)不仅如此,各单位不论采用哪种用工形式,残疾人与其他职工基本上实现了同工同酬。残疾职工在转正、定级、升级、技术职称评定、干部聘用、劳保福利、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等方面,也享有与本单位其他职工同等的权利。(1996年9月12日《北京日报》6版,《让残疾人享有劳动的权利》)

2006年3月15日,《北京日报》5版

2010年9月19日,《北京日报》12版

就业保障金惠及数十万残疾人

2006年,北京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方式调整,改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审核、地税机关代征,扩大了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覆盖面。当年,全市有近30万家用人单位按规定申报,4000多家单位提出招聘意向,为残疾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2007年5月16日《北京日报》8版,《保障残疾人权益 共建和谐社会》)

就业保障金可用于残疾人职业培训、就业扶持和特殊困难补助等,近10万名残疾人从中受益。

延庆县刘斌堡乡周四沟村村民王进启就是其中之一,因双手残疾,生活困难,欠下不少债。2003年,就在全家一筹莫展时,延庆县残联主动找上了门,将他家确定为扶残助残养殖户。随后,王进启拿到4万元贷款,和一家牧业公司签订了肉牛收购协议。有了残联帮着挑的品种优良的架子牛,又有免费运输和技术指导,当年,王进启家就出栏37头牛,纯收入2万多元,还了外债,家里还新添了彩电等好几件家用电器。(2006年6月20日《北京日报》1版,《爱心播撒阳光》)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是一项政府性基金,“取之于社会,用之于残疾人”,充分体现了全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和帮助。到2010年,本市相继制定实施了50余项政策措施,用于残疾人就业培训、生活救助、医疗康复、扶贫、特殊教育、无障碍工作等方面,惠及30余万名残疾人,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2010年9月19日《北京日报》12版,《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惠及30余万人》)

2008年9月5日,《北京日报》1版

2020年5月18日,《北京日报》8版

北京残疾人就业率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本市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就业培训、扩展就业渠道等措施,大大提升了残疾人的就业质量。

职业技能培训不仅解决了残疾人的就业难题,也为他们融入社会打开了一扇窗。2006年,全市盲人保健按摩机构已从1997年的2家发展到287家,1700多名盲人自食其力。2008年北京残奥会举办期间,10名盲人按摩师作为赛会志愿者进驻残奥村,为运动员提供了优质的保健按摩服务。(2008年9月5日《北京日报》1版,《北京:8.4万残疾人成功就业》)

在北京首届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成果展上,无臂残疾人王建海熟练地运用脚趾和嘴巴操作工具,把半粒芝麻大小的螺丝从一块全自动表中取了出来,精湛的技术令在场观众折服。一位参观者在留言本上写道:向自强不息的残疾人朋友致敬!(2006年12月3日《北京日报》1版,《无臂青年用脚修表亮绝技》)一技之长助力残疾人就业。从2009年开始,北京每年支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约1000万元,为残疾人提供免费职业培训。

2018年至2022年,北京有39名残疾人通过定向招录走上了公务员岗位。此外,北京对稳定招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给予补贴,并建成333家残疾人帮扶性就业基地,搭建起企业和残疾人直接对接的桥梁。(2020年5月18日《北京日报》8版,《16区将打造示范型残疾人就业基地》)

在政策的扶持下,很多残疾人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残疾人“养鸽状元”孙金花致富后,带动周围12户残疾人养殖肉鸽,年实现纯收入13万元,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颁奖台的手捧花——“绒耀之花”,就是由残疾人职康产品发展而来的,汇聚了广大残疾人的创意与心血。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于残疾人来说,就业不仅关系到收入和生活,还意味着价值和尊严。截至目前,北京共有劳动年龄内残疾人16.3万,就业率达66.4%,位居全国前列。在政府主导下,社会各方齐心协力,更多的残疾人勇敢逐梦,以自强书写出精彩的人生故事。

本版文字:袁京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