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次网络研讨会由《湿地公约》(Convention on Wetlands)青年参与小组(the Youth Engagement Team)牵头,联合科学和技术审查小组(STRP)、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共同举办,主题为“COP15之路:湿地保护与明智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文 | 潘姝河(中央民族大学)
本文约4500字,阅读约8分钟
引言
本次网络研讨会由《湿地公约》(Convention on Wetlands)青年参与小组(the Youth Engagement Team)牵头,联合科学和技术审查小组(STRP)、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共同举办,主题为“COP15之路:湿地保护与明智利用的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OECMs)代际对话”。会议旨在聚焦“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在湿地保护中的关键作用,为青年、专家和决策者搭建沟通桥梁,促进各方携手合作,为推动全球湿地保护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会议时讯
会议伊始,主持人满怀热情地欢迎各位参会者的到来,并带领大家一同回顾了系列网络研讨会的过往成果。首届网络研讨会于2025年3月26日成功举行,主要围绕COP 15的目标展开深入介绍,同时着重强调了全球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本次会议则聚焦于OECMs这一创新的保护理念,并在后续精心安排了三场网络研讨会,主题分别涉及湿地恢复的创新与传统知识、COP 15的能力建设以及基于水与自然的解决方案。这些主题紧密相关,共同构建了一个全面且系统的湿地保护研讨框架,从不同角度深入挖掘湿地保护的各个方面,为参会者提供了全方位了解湿地保护工作的机会。
《湿地公约》秘书长在视频致辞中强调了湿地保护对全球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他指出湿地不仅是众多珍稀物种的栖息地,还在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水资源安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OECMs,湿地保护的创新力量
在主题演讲环节,来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Eureka Aberg对OECMs进行了深入解读。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OECMs),是指在地理上有明确界定且不属于传统保护地的区域。这些区域通过特定的治理和管理方式,致力于实现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同时保障相关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过去,传统的保护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但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加大,仅依靠传统保护地已经难以满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求。尤其是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现状令人担忧。
2025年3月30日,北京大学校园湿地中的2只黑天鹅。©Linda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CC BY-SA 4.0)
由于河流污染、水资源过度开发等原因,淡水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呈下降趋势,急需加大保护力度来扭转这一局面。而OECMs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它能够认可并整合正式保护地之外那些正在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将更多潜在的保护地域纳入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体系中来。
OECMs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在一些地区,传统保护地之间可能存在生态隔离,而OECMs可以作为连接这些保护地的生态廊道,促进物种的迁移和基因交流,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在北京大学未名湖边,有一棵树斜着向水面生长。它也成为许多水鸟(如鸳鸯)休憩的地方。©Linda Wong摄影|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CC BY-SA 4.0)
在实际的治理形式上,OECMs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涵盖了原住民领地、社区保护、可持续渔业、内陆渔业保护地、圣地,以及政府管理的区域和私人实体保护的土地和水体等。以原住民领地为例,许多原住民社区拥有独特的生态知识和传统的保护方式,他们的领地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通过将这些领地纳入OECMs的范畴,可以充分尊重和利用原住民社区的智慧和力量,实现更加有效的保护。
🌟
此外,“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提出的“30×30目标”,即到2030年保护至少30%的陆地内陆水域和海洋,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保护地和OECMs的协同合作。然而,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受保护地和OECMs保护的内陆水域及湿地覆盖率仅为16%,距离2030年的目标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这无疑给全球湿地保护工作敲响了警钟,凸显了加强湿地保护力度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湿地残荷、冬天结冰的池塘。©Linda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CC BY-SA 4.0)
为了确保OECMs能够得到有效实施,IUCN在各方的共同要求下,积极开展工作,开发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工具和指导。早在2019年,IUCN就制定了技术指南,为OECMs的概念和应用提供了初步的解释和规范。这份指南详细阐述了OECMs的定义、特征以及与其他保护地域的区别,为后续的实践操作提供了理论基础。2023年,又推出了评估工具,帮助相关人员更科学地判断一个区域是否符合OECMs的标准。该评估工具从生物多样性保护效果、管理措施的有效性、社会经济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考量,确保OECMs的认定更加科学、准确。
到了2024年,进一步完善准则,对OECMs的识别、评估和管理等各个环节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这些工具和指导为OECMs的实践操作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和规范的操作流程,使得OECMs在实际应用中有章可循。
实践探索:哥伦比亚案例
来自湿地国际(Wetlands International)的Ritesh Kumar和IUCN的Stephen Grady,针对一份由科学和技术审查小组开发的关于湿地OECMs的简报展开了详细解读。这份简报对于推动湿地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主要目的是帮助缔约方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更好地识别和利用OECMs,从而实现湿地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两位专家在解读中着重指出,OECMs在湿地保护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强化基于区域的保护方法,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助力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还能积极促进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达成贡献力量。
在实际操作层面,确定某一区域是否为OECM需要综合考量多个关键因素。首先,该区域不能是已被认定的传统保护地;其次,必须具备有效的管理和治理安排,确保保护工作能够长期、稳定地进行;最后,还要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实实在在的积极贡献。
在治理和管理方面,OECMs应遵循生态系统方法,这意味着要从整体的生态系统角度出发,充分考虑系统内各个要素的相互关系。管理和治理要具有包容性,让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都能参与进来;具有适应性,能够根据生态系统的变化及时调整策略;同时,要充分考虑公平性,尊重文化、社会经济和其他相关价值,确保保护工作不会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例如,在一些地区,湿地保护可能会涉及到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如渔业、农业等。在制定保护策略时,就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平衡。
此外,两位专家还分享了多个实际场景,例如不同地理环境下OECMs与保护地的结合模式。有的地方通过将现有拉姆萨尔湿地与更广泛的湿地OECM相结合,实现了生态系统规模的保护;有的则是在相邻的拉姆萨尔湿地和OECM区域之间建立互补关系,共同改善水文管理。这些生动的案例为参会者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参考。
案例分享环节中,来自哥伦比亚的Fernando Trujillo带来了哥伦比亚在湿地保护中应用OECMs的宝贵经验:哥伦比亚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境内分布着12个不同的拉姆萨尔湿地。(与会代表注意到,其提及“12”处湿地与《湿地公约》官方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中所列的11处国际重要湿地有些出入。)其中,贝塔河地区的保护工作极具代表性。
哥伦比亚拥有11个拉姆萨尔湿地 图源: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早在1995年,相关团队就开始在贝塔河地区开展研究和保护工作,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经验。研究人员对贝塔河的生态系统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包括河流的水质、水生生物种类、湿地植被等方面,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地区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在发展政策方面,当地存在开发大型农业、工业项目的计划,这对湿地生态系统构成了潜在威胁。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可能导致湿地的破坏和退化,影响生物多样性;工业项目的建设可能会带来污染,进一步恶化湿地的生态环境。生态系统方面,由于处于两个国家之间的边界隧道,该地区经历了生态系统的转变和土地利用的变化。森林砍伐、土地开垦等活动导致湿地面积减少,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同时,林业部门的大规模进入、频繁发生的火灾、过度的狩猎活动以及不合理的开发实践,都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许多珍稀物种的栖息地遭到破坏,数量急剧减少。
面对重重困难,哥伦比亚积极采取应对措施。2022年,该国的环境部与国际保护组织达成合作协议,旨在提升OECMs在哥伦比亚的影响力。他们严格依据相关标准,对贝塔河等地区进行全面评估和提名,将拉姆萨尔湿地与OECMs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
为了凝聚各方力量,他们成立了区域湿地委员会,吸引了农民、牧场主、渔民等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通过签署保护协议,加强了对渔业和环境的管理,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此外,还积极开展监测工作,在该地区放置了大量的相机,对河流生态系统进行实时监测,为湿地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通过监测,及时发现生态系统的变化,以便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青年之声:青年力量为湿地保护注入新活力
会议的问答环节同样精彩纷呈,参会者们积极踊跃地提问,问题涉及OECMs的多个重要方面。例如,关于是否有认证或认可OECMs的方式,嘉宾回应称,目前国际上鼓励将OECMs报告到世界数据库,这样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对OECMs进行统一的记录和展示。同时,部分国家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认证流程,以确保OECMs的认定和管理符合本国的实际需求。对于各国在国家立法中定义OECMs的最佳实践,嘉宾表示,这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是取决于各国的具体国情。每个国家的法律体系、政策环境和生态状况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制定。
藕田是一种人工湿地。绿会专家经多年调研,发现:每一个传统耕作方式的藕田,都充斥着生物多样性的机会,都有人类可以保护和作为的空间,都有独特的生态故事,可以成为良好的鸻鹬类水鸟的栖息地。摄影/李振文(中国绿发会鸟类专家)
青年代表Valeria Allison分享了自己的深刻见解,她认为OECMs为青年参与湿地保护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丰富的机会。青年作为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具有创新思维和积极的行动力。他们可以通过深入了解OECMs相关知识,与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积极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湿地保护贡献独特的力量。
本次网络研讨会不仅让我们深入了解了OECMs在湿地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和实践应用,也为全球湿地保护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优质平台。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湿地保护事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想要了解更多?
查看往期相关资料:IUCN新报告《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指南》
绿会国际部团队参与技术报告《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识别与报告指南》的翻译,图为报告中英文版封面 。
(注: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作者 | 潘姝河
指导老师 | 马盛
总编 | Linda Wong
排版 | Eulalia
关于作者
潘姝河,中央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在读学生,关注全球发展与环境保护,公共政策变化与弱势群体权益保护;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国际部、"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志愿者。
引
用
本
文
潘姝河. 《湿地公约》研讨会:OECMs开启生物多样性守护新篇章 | 绿会青年代表参会. 海洋与湿地. 2025-05-14
海湿资讯·欢迎评论
OceanWetlands
斑海豹©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参考资料】
IUCN-WCPA OECMs(2022),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识别与报告指南,瑞士格兰德:IUCN。 ————绿会国际部团队曾参与该报告翻译工作
海洋与湿地·小百科
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
【海洋与湿地·小百科】2025年联合国海洋大会将于2025年6月在法国尼斯举行,由法国和哥斯达黎加共同主办。此次大会的主题是“加速行动,动员各方力量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旨在推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14,即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会议将汇集各国政府、国际组织、科研机构、非政府组织及私营部门等利益攸关方,共同探讨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渔业、海洋污染治理、蓝色经济等关键议题。作为大会的特别认证机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海洋与湿地”工作组将组建代表团赴法国参会。(封面图:海草床©摄影:王敏幹)
来源:中国绿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