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为人师的第一年,我怀揣着满腔热情,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向资深教师虚心求教时的恳切,深夜备课台灯下的执着,精心设计趣味课堂活动时的巧思,都承载着我对教育事业的无限憧憬。
原创:孙志颖
本期编辑:张翠琴
初为人师的第一年,我怀揣着满腔热情,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向资深教师虚心求教时的恳切,深夜备课台灯下的执着,精心设计趣味课堂活动时的巧思,都承载着我对教育事业的无限憧憬。
然而,当学期末成绩单揭晓,学生成绩并未如预期般飞跃,领导也未给予特别关注,失落的情绪如潮水般将我淹没。但父母眼中的骄傲与信任,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我迷茫的心,让我懂得:平凡日子里的每一份努力,都自有其价值,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生活恰似一片生机盎然的菜园,各色蔬果都在书写着自己的故事。有人如西红柿般鲜艳夺目,有人似洋葱般个性鲜明,而我,或许就是那株低调生长的南瓜。
曾经执着于成为最耀眼的存在,如今却学会在平凡的土壤中深深扎根,在寂静的时光里默默生长,静待属于自己的丰收时节。
在日复一日的教学旅程中,我渐渐迷失了方向。职称评定带来的短暂满足,悄然滋生了懈怠的种子,曾经炽热的教学热情也在不知不觉中冷却。
直到遇见新网师这个充满温暖与力量的“精神家园”,这里没有强制性的要求,没有功利性的考核,只有纯粹的学习氛围,如同一股清泉,重新唤醒了我对知识的渴望。
在这里,我重拾学习的乐趣,每日坚持读书打卡,不再过分在意他人的眼光,只为追寻内心的充实与成长。
01
活的范本:一言一行皆教育
阅读《教育的细节》中“活的范本”章节时,我内心受到强烈震撼。书中所言: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深受生活中各类“活的范本”影响。负面范本如同阴霾,会在潜移默化中侵蚀人的心灵,扭曲价值观,进而影响行为举止。
在日常工作中,我发现身边不少同事都存在这样的困扰,我自己也曾深陷其中。明明深知在课堂上随意发脾气是不对的,却常常难以自控。甚至有同事无奈地说:“看到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就是忍不住想发火。”
细究背后原因,或许是曾经求学时遇到过脾气暴躁的老师,这种不当的教育方式在心底留下印记;又或许是在生活中习惯了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不知不觉将其带入了课堂。
我班上有个学生,刚入学时脾气极为暴躁。同学不小心碰了他的课桌,他立刻怒目圆睁,甚至想要动手;看到同学拿扫把扫地,他也会横加阻拦,不允许对方靠近。
通过家访,我了解到他的家庭环境并不乐观:爷爷常常对他大声责骂,爷爷奶奶之间也时常发生激烈争吵。家庭中这些负面的“活的范本”,如同刻刀,在孩子这张白纸上留下了深深的伤痕,塑造了他最初应对外界的方式。
不过,好的范本同样拥有改变人生的强大力量。我尝试用夸赞来引导这个孩子:当他认真打扫垃圾时,我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某天他一上午都没有发脾气、没有和同学发生冲突,我也会及时给予肯定。
渐渐地,这个学期他的变化令人惊喜:脾气不再那么暴躁,与同学相处也融洽了许多。听他奶奶说,孩子特别喜欢我这个老师,那一刻,欣慰与感动涌上心头。
原来,一个简单的夸赞,就能成为照亮孩子成长之路的好范本,帮助他逐渐走出阴霾,这也让我深刻体会到身为教师所肩负的责任之重。
“活的范本”,无论好坏,都可能在孩子的生命中留下深远的印记,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作为教师,作为父母,我们的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语,都可能成为孩子价值观形成的基石,决定着他们未来的人生走向。这份责任,让我时刻提醒自己要谨言慎行,如履薄冰。
02
读写结合:知行合一促成长
在新网师2025春职初课程班的学习中,每周的课程直播都如同一扇扇通往知识新境的大门,为我带来全新的思考与感悟。其中,王荣平老师的直播课让我收获颇丰,尤其是在学生管理和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给予了我诸多宝贵的启发。
王老师首先强调了读写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性,并建议我们制定个性化的阅读规划。反思自己以往的读书习惯,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常常是随性而读,今天读一点,明天就抛诸脑后,难以形成知识体系。
王老师指出,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阅读为写作提供素材与灵感,写作则是对阅读的深化与实践,二者都需要有明确的规划。
作为教师,我们的阅读内容应紧密围绕教学实际,而写作则可以聚焦于教学实践中的点点滴滴。王老师的那句“写你做的,做你写的”,如同一盏明灯,为我指明了方向。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从共读的书籍中汲取智慧,结合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师生互动的细节,写下真实而深刻的教学反思。通过记录问题、分析原因、寻找解决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进行检验,这种读写结合的方式,能够切实有效地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
作为一名初级教师,我在班级管理和课堂把控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面对学生的调皮捣蛋、课堂的混乱场面,我常常会失去耐心,忍不住发脾气。
王老师的提醒让我如梦初醒:对待学生,首先要怀有包容之心。只有以宽容和理解为桥梁,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建立起良好的师生沟通渠道。
此外,王老师强调,对于新教师而言,站稳讲台是首要任务。只有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把课上好,把学生教好,才能在教育这片土地上站稳脚跟,进而去追求更高的职业理想,如坚持阅读与写作,实现专业的持续成长。
王老师还分享了构建心理支持系统的三个要点:与同事交流分享、寻求家人支持以及参加心理培训。对此,我深有感触。在备课过程中,当我遇到难题时,同事们的经验分享往往能为我打开新思路,让我豁然开朗;而家人的支持更是不可或缺,周末与家人共度美好时光,不仅能缓解工作压力,放松身心,还能为我注入新的能量,提升工作的幸福感。
“提高自己的技术,永远有饭吃。”王老师的这句话,让我陷入深深地思考。在教育行业,无论与领导的关系多么融洽,如果教学能力不过硬,就难以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教师。
尤其是在当今AI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应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提升专业技能,才能不被时代的浪潮所淘汰。
王老师鼓励我们多与同行专家交流合作,这一建议也让我付诸行动。上周日,我参加了新网师的线下交流会,与同行教师和专家型教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他们丰富的经验、独到的见解,让我如获至宝。其中一位老师鼓励我们坚持写作,更是坚定了我通过写作提升自己的决心。
王平老师的直播课,为我点亮了前行的灯塔。接下来,我将把所学的理念和方法逐步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合理规划时间,在读写结合中不断精进,在实践反思中持续成长。
回望教育之路,我愈发明白:平凡从来不是成长的终点,而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起点。当我们学会接纳平凡,便能在平凡的土壤中孕育出独特的力量,书写属于自己的教育华章。
就像那株默默生长的南瓜,无需绚丽的花朵,不必结出惊人的果实,只需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享受阳光雨露的滋养,努力生长,便是生命最美的模样。
【学海拾贝】栏目简介
在浩瀚无垠的学海中,每一位躬身求索的网师学员,都是执着的“拾贝者”。本栏目精选学员文章中的深度思考与实践体悟,将散落于时光长河的思维碎片,串联成熠熠生辉的成长珠链。愿每一枚“贝壳”都能照见知识的力量,让拾级而上的攀登者,听见同行者的潮声。
【苏林锐评】
孙老师说自己是一株低调生长的“南瓜”,默默耕耘,守望花开。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一线教师的画像,我们在教室里守着孩子,在讲台上送走四季轮回,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垂垂老去。
我们也许一辈子都是一个平凡的一线教师,我们也许一辈子也没做出过惊天动地的大事,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专业成长,也不妨碍我们尽力带给教室里那群学生最好的教育,给予他们需要的帮助和温暖。
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在今天这个奢谈理想的时代,新网师用对教育的情怀与理想汇聚了一批真正愿意成长和改变的人。作为教师,我们也只有不断地坚持用读写来推动自我的专业成长,推动自己一厘米一厘米地改变,才能真正成长为有情怀、有理想、有智慧的专家型教师。
来源:新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