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需要把握的是这些概念背后的课改理念,即摒弃过去过于注重碎片化知识与机械训练技能的教学模式,转而强调基于真实情境,以真实问题为引导,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进而提升核心素养。
作者|赵德成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下,有关课程改革的理念众多,诸如大概念教学、大单元教学、跨学科学习、综合学习等提法不一而足。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难以在短时间内厘清。
我们需要把握的是这些概念背后的课改理念,即摒弃过去过于注重碎片化知识与机械训练技能的教学模式,转而强调基于真实情境,以真实问题为引导,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进而提升核心素养。
《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优化考试内容,突出立德树人导向,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试题形式,加强情境设计,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
无论是学习任务还是评价任务的设计,都要有真实的情境。需要强调的是,设计真实情境时,不要总是想着联系哪个学科,否则很难打破学科界限。而应思考在生活中何时会遇到这样的学科问题,如何带领学生分析解决真实生活情境中的真实问题。这时,跨学科、大学科的多领域学习就自然发生了。
过去,考试评价和作业设计是“对学习的评价”。后来我们意识到,不能只对学习进行评价,应该是“为学习的评价” 。现在则变成 “评价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即围绕目标去学习、评价,获得核心素养来立德树人。
评价发生了改变,教学与学习任务的设计也必须相应调整,应围绕问题分析解决能力,加强情境设计,联系生活实际,增加综合性、开放性。
以数学为例,数学的核心素养在于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简而言之就是用数学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假情境,假问题早期的数学学习任务往往缺乏情境,例如直接让学生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这样的题目不符合课改方向。
后来教材增加了情境,如:智慧老人要装修客厅,问客厅有多大面积。但这是虚假情境,因为智慧老人并非真实存在,不符合实际。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周长的认识”教学中。许多老师用小蚂蚁开运动会来导入新课,让小蚂蚁绕树叶一周或半周来讲解周长。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可能在课前就已经了解了周长的概念,甚至能够脱口而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公式。在这种情况下,仍然用小蚂蚁开运动会这样的情境来教学,未免显得过于幼稚,且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可能让他们感到被低估或不被尊重。
所以,我们要找真实一点的情境,并且提出真问题。避免真情境、假问题;避免有悖伦理、效度不好的问题;设计综合应用、探究开放的问题。
真情境、假问题例如,教材里有这样的学习任务:“量少先队中队旗”。我听过的公开课里,老师是不给数字的,而是直接给每个小组一面真实的少先队中队旗,让孩子们现场量一量,算一算少先队中队旗的面积到底有多大。
这个情境是不是真实的任务呢?是真实的任务,也是真实的情境。但这是个假问题,因为生活中没有谁会这样去计算少先队中队旗的面积。
再比如,“有一个工厂接到了一份订单,要做500面少先队中队旗,现在要买红布回来。已知红布宽幅多少米,请问要制作500面少先队中队旗,要买多少米布回来?”——这也是真情境假问题,因为现实生活中没人会问这样的问题。
有悖伦理、效度不好的问题再看下面这道关于“组合图形的面积”的题。老师设计的情境是这样的:“同学们,今天晚上回家后,请你量量家里每面墙的长度,粗略绘制家里房屋平面结构图,并计算房屋面积。下次课我们将举行全班的分享交流活动。”
他把学习任务变成课后任务,或者把评价任务变成课后的实践性任务,这样既有动手测量的实践,又要在做中学,又要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那么,这样的情境设计好不好?我认为不好。有两个问题:
第一,涉嫌侵犯学生的家庭隐私权。学生家里房子有多大,能让他们在班上汇报吗?家里房子大的学生会不会看不起家里房子小的学生?学生为了面子会不会撒谎?……细究下去,这里面涉及隐私和伦理问题。
其实,我们老师经常侵犯学生隐私。比如:“同学们,以‘我的妈妈’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写真人真事,真情实感。” 有的孩子妈妈去世了,有的孩子爸爸妈妈离婚了,有的是再婚家庭,那都是他们心中不愿意让别人触碰的秘密。但您要求他写真人真事、真情实感,他怎么写这篇作文呢?
第二,除了隐私和伦理问题,还有一个效度的问题。孩子做完了题,答案算对了,能不能说组合图形面积这个知识点就掌握了呢?其实也不能。因为绝大多数家庭的房屋格局都方方正正,实际生活中基本用不上割补法去计算面积。所以单纯出这样的题目并不好。
那我们老师到底该怎么出题,才是真情境、真问题?别急,我再给大家举个例子。题目可以这样出:张爷爷买了一套小单元房,房产证上写面积是63平方米,但张爷爷总觉得家里没那么大。于是他自己测量了几面墙的长度(户型图如下),请问开发商量错了吗?
请注意,这里说的是张爷爷买的是小单元房,不是豪宅别墅,这样就不会引发不必要的关注。而且户型图一定要真实,不能随便画一个草图敷衍了事。所以老师们在设定情境的时候,一定要尽量真实,要贴近生活,找我们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越真实才越有力量。
接下来,我们看看这个题目是不是更有挑战性。
左边的图形容易分割,右边的图形则需要多种方法。割完补完最后算出房屋面积是50.5平方米。开发商到底量错没有呢?其实没量错,因为这里面涉及建筑面积和套内面积的问题。张爷爷量的是俗称的使用面积,而不是建筑面积。判断开发商有没有量错,要看房屋的得房率。
在北京,最低得房率是0.7,也就是套内面积除以建筑面积要达到0.7。如果是板楼,得房率是0.8。这里我们没有得到套内面积,所以只能用使用面积粗略代替,计算一下使用面积除以建筑面积,结果是0.8多。无论按哪个标准,这个房屋的面积都算不上量错,张爷爷也不用去找开发商的麻烦。
所以,这个题目是不是走进了生活?是不是也用到了跨学科的知识?是不是能够真实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孩子回家后,可能会问妈妈能不能看看家里的房产证,想知道自己家的建筑面积、套内面积和得房率是多少,怕被开发商骗了。他妈妈可能被吓一跳,因为她可能买过房,但对套内面积和得房率这些概念其实一知半解。
张爷爷的房子买得值,于是他开始琢磨装修的事。他想给家里铺地砖,去建材城看中了一款边长6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那张爷爷该买多少块砖呢?请给出建议并说明理由。
这就需要割补了。要割多少?补多少?过去老师上课的时候,直接用50.5÷0.36 = 140.277,然后语重心长地跟学生说:“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很重要,不能教条地使用数学原理,看到小数点就四舍五入。你要是舍了,张爷爷家的地砖就不够铺了,得买141块。”
以前你这么上课可能会被表扬,但现在在大领域学习、核心素养的观念引领下,买141块其实还是不够,而且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只要合理就行。
那天我同事的孩子来我办公室,他刚好五年级,我就让他做这个题。这孩子比量来比量去,拿着手机算,最后告诉我,让张爷爷买140块砖,把0.277舍掉。孩子的答案对不对?该不该给他分?有人觉得不该给,但我给了。因为题目是让给出建议并说明理由。
孩子跟我说,他想让张爷爷买140块砖,因为张爷爷家床底下可以不铺砖,割完补完就够用了。你说这孩子会不会用割补法计算组合图形?会了。能不能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了。核心素养也具备了,那为什么不给他分呢?这个题目联系了真实的生活情境,具有综合性、应用性、探究性和开放性,是个很好的、有意义的题目。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要注意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尽管我们倡导大领域、跨学科的学习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以课时为单位、以学科为逻辑的学习方式毫无价值。
我们不能一味要求每堂课都必须跨学科,而且跨学科的范围也不宜过大,以免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
因此,我们必须兼顾两种学习方式,既要避免过度强调传统的“小步子多循环”学习法,也要在“小”的过程看到“大”,看到大概念、跨学科。
事实上,任何有意义的学习方式都是值得认可的。前段时间我听了一节小学语文课,主题是 “李白与好友”。课堂上,老师首先介绍李白喜爱游历,去过许多地方,并让学生在地图上标记出李白曾到访的省市自治区,这便融入了地理知识。
接着,老师引导学生了解李白在各地结交的好友及其身份背景,由此引入历史知识。作为语文课的核心部分,老师还让学生列举李白为好友所作的诗歌。
课堂尾声,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李白结交了这么多好友,你们认为他和谁的关系最好呢?” 孩子们纷纷发言,多数人认为汪伦与李白的关系最为深厚,理由是汪伦的诗中那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流传千古,足见情谊深厚。老师也赞同,并借此教育学生们要珍惜人生中的好友。
课后,我询问在场的听课老师是否也认为汪伦是李白最好的朋友。关于汪伦的身份,史书并无明确记载。但可以确定的是汪伦家境富裕,是李白的忠实粉丝。
汪伦热情款待了李白,让他吃好玩好。临别时,汪伦更是赠送了李白八匹良马和十段官锦。仅仅是去游玩几天,就能收获如此丰厚的赠礼,从这里来看,李白与汪伦之间真的有深厚情谊吗?似乎也谈不上。
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深入探究李白与这些人的人物关系,以及他为何为他们写诗,把这些问题弄明白,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是深度学习。
在一堂课上,我们不一定非要盲目追求大领域、大学科、大概念、大单元。把一个问题搞清楚,实现有意义的学习,这就是深度学习。
郭华教授曾写过一篇文章,她说教和学就像买卖一样,有教才有学,有学才有教。如果我们把两者割裂开,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很多地方老师写教案时,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分开写。
更糟糕的是,在写学生的“学”时,老师会预设学生怎么回答,等我去听课时,发现学生的回答真的和教案里写的一模一样。这哪是教案,分明是剧本。
实际上,“教-学-评”是相互交叉甚至是完全重叠的。在实践中,教和学之间分不开,评价和学之间也分不开。现在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理念是assessed as learning,也就是学习即评价,评价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清晰的目标是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教-学-评”一致性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的评价三者基于目标保持一致;“教-学-评”一致性的最终目的是有效教学,不是在形式上为了一致而一致,衡量这一原则成效的标准还是目标达成意义上的有效性。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评价活动三者之间、两两之间都高度一致,但却偏离了目标,没有促进目标的达成,这显然不是好的教学。
回到学科大领域学习,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呢?目标、评价与学习紧密相连,目标是基础,评价旨在考察目标的达成程度,而学习则要推动目标的实现。
立德树人与培育核心素养是我们的目标,而运用所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众多目标中的重点。因此,评价需依据此要求转变,内容上要突出重点能力的考察,形式上要加强情境设计,注重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
来源丨2025年小学课程周主题峰会
责编丨黄耀庭
美编丨张天禹
执行主编丨张凯
来源:蒲公英教育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