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这个老板为何坚持“斤斤计较”?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5 09:19 1

摘要:在中国,古人会选择春分秋分时节制秤、校秤,因为这时“昼夜均而寒暑平”,气温适中,昼夜温差小,校正度量衡器具不会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在宜春万载县老街菜市场

55岁的老师傅王三线坚守着这门古老技艺

成为万载最后的制秤人

为自己做最后一杆秤

在中国,古人会选择春分秋分时节制秤、校秤,因为这时“昼夜均而寒暑平”,气温适中,昼夜温差小,校正度量衡器具不会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3月20日,春分时节,王三线正在做人生中的最后一杆大秤。为别人做了大半辈子的秤,这一次,他想把这把大秤送给自己。

王三线的店铺在万载县老街菜市场,没有招牌,几平见方,这是他专注做秤的舞台。1987年,17岁的王三线在萍乡拜师学艺,出师后便在万载县城隍庙一家秤铺中干活。在秤铺做了两年后,由于秤铺老板特别喜欢老实本分的王三线,便把自己心爱的女儿嫁给了他。王三线说这是他的“秤”心如意。

过去,杆秤是家家户户必备的计量工具。会制秤的手艺人相当于端上了“金饭碗”,王三线手中的一杆秤,则挑起了一家人的生活。

如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子秤乃至智能秤已成为市场的主流。它们以精准的数字显示、便捷的操作方式和丰富的功能迅速占领了市场。相比之下,传统的木杆秤则日渐式微,逐渐退出了历史的中心舞台。曾经,木杆秤是市井交易的象征,匠人们手工制作的秤杆和秤砣承载着许多人的记忆。然而,如今它只能在偏僻的乡村集市或怀旧的老人手中偶尔见到。

现在,王三线的订单从每月300多杆骤减到10杆左右。这些年,也有人来找王三线拜师学艺,但都因为耐不住性子也养不了家而放弃了。

做杆秤期间,王三线还要停下来帮人修理电子秤,这是生活的需要。但是在他的心里,木杆秤的分量是要超过电子秤的。

在秤匠行业,有一个不成文的约定,如果不做秤了,就做一杆秤留给自己。临了收山,总要给自己打一杆,不卖、不送,就搁在家里,时时看看,掂量掂量这辈子有没有亏心。

万载县历史民俗文化研究会会长谢民说道:“秤杆原先我们以十六两为一斤,秤上刻有十六颗秤星。分别代表北斗七星、南斗六星以及福禄寿三星。福禄寿三星的意思就是,你如果少人家一两,就要少福;少二两,可能要少禄;少了三两,就要少寿,就时刻提醒你做人做事,要有个方向。”

王三线将为自己制作的最后一杆大秤郑重地挂在杂货铺中间,望着大秤他深思良久。经过十几道工序,三天的精心打磨,这是王三线为自己制作的最后一杆大秤,也是他对制秤人生涯的内心检验。他也始终相信,一杆良心秤,秤的是柴米油盐,量的却是天地人心。

“只要还有人相信公平,秤魂就永远不会熄灭。”王三线说道。

编辑:徐麟

复审:刘斐

审签:张武明

本文来自【江西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