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六点的杭州,潘来兮已踏上为都市人烹饪的路途。这位被称为"阿绿"的90后女孩,因"上门烧菜月入两万"登上热搜,也由此陷入流量与质疑的双重漩涡。在这个外卖平台日订单量以千万计的时代,"上门做饭"这一看似复古的职业形态意外走红,折射出当代社会职业边界模糊化的深层
清晨六点的杭州,潘来兮已踏上为都市人烹饪的路途。这位被称为"阿绿"的90后女孩,因"上门烧菜月入两万"登上热搜,也由此陷入流量与质疑的双重漩涡。在这个外卖平台日订单量以千万计的时代,"上门做饭"这一看似复古的职业形态意外走红,折射出当代社会职业边界模糊化的深层变革。
潘来兮的日常工作具有典型的"数字游民"特征:通过社交媒体获客、用移动支付结算、依赖导航软件穿梭城市。她的客户群体——20-30岁的年轻女性,正是都市"懒人经济"与"品质生活"矛盾体的典型代表。这些年轻人既追求高效便捷,又渴望健康饮食;既沉浸于数字化生存,又渴望真实的人际互动。潘来兮填补的正是外卖工业化生产与家庭厨房之间的微妙空白。
值得玩味的是公众对这份职业的认知撕裂。有人惊叹其收入超乎想象,有人质疑数据真实性,更有人以低俗臆测解构职业正当性。这种集体困惑恰恰暴露了传统职业评价体系的失效。在零工经济勃兴的今天,职业价值已不能简单用体力劳动时长或技术复杂度衡量。潘来兮的案例表明,情感劳动(为客户定制菜单)、空间协调能力(高效穿梭多个小区)、审美输出(坚持化妆着装)等"软技能"正在创造新的价值维度。
展开剩余49%流量经济的介入使这一职业形态更趋复杂。当#杭州姑娘上门烧菜#成为热搜话题,潘来兮的工作已不仅是私人服务,更成为内容生产的现场。她的瑜伽服、烹饪过程、客户反馈都转化为可传播的符号。这种"工作即内容"的状态,正是平台社会中劳动异化的新表现。劳动者不得不同时完成实质服务与形象管理双重任务,而公众的质疑某种程度上源于对这种新型劳动形态的不适应。
从更宏观视角看,"上门做饭"的复兴暗示着后工业社会的某种返祖现象。当社会分工极致细化后,人们开始渴望更具象的人际连接。潘来兮客户愿意交付家门钥匙的行为,本质上是对机械化生活的一种反抗。这种需求催生了各种"现代手艺人"——从上门美甲师到整理收纳师,他们以专业技能为纽带,重建被数字化稀释的人际信任。
潘来兮坚持的"做好每一道菜"的匠人精神,在这个追逐速成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但我们也需警惕流量经济对服务本质的侵蚀。当"上门做饭"成为网红标签,从业者可能被迫在服务质量与内容曝光间艰难平衡。如何避免真实劳动被简化为表演性内容,是这类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
职业边界的持续溶解将是未来社会的常态。潘来兮们的价值在于提醒我们:任何能精准捕捉时代情绪、解决具体痛点的劳动都值得尊重。或许不久后,"家庭厨师"将与"外卖骑手"一样被纳入正规职业分类,而社会需要建立的,是与之匹配的新评价体系与保障机制。在这个意义上,"阿绿"的火爆不是偶然的互联网奇观,而是职业进化树上自然长出的新枝桠。
来源:闻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