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夯实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文明根基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5 08:00 1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阐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以和合精神激活中华文明的生命力,使之与各国多彩文明交融互鉴,夯实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文明根基。加强中国思想的国际传播,引导国际学术界研究和讨论中国问题,更好展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民族特色、时代精神和世界意义。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创新发展中华民族在苦难辉煌的求索中由忧思而问道、求道、悟道,在钩深致远的反复实践中凝结的哲学思维致广大而尽精微,以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实践智慧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本与体,其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在于创造,发展在于日用,是不断日新、与时偕行的。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更好体现继承性、民族性,方能开出新时代中华文明之新生面。百余年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在中国具体化的马克思主义彰显了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我们党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巩固了中华文化主体性,形成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使文化自信有了根本依托,确立了引领时代发展的强大文化力量。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要夯实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中华文明根基。在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趋势,以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传承中华文明史上学术思想繁荣时期留下的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深刻领悟其中包含的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立足中国思想发展的现实,讲好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创造的故事,阐明中国话语对学术问题的重新发现,论述中国思想对不同时代问题与危机的智慧化解之道,表明中国学人对安身立命的价值理想和精神家园的价值追求。今天,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要阐发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的时代精神,使体现民族性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发展要求,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形成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在此基础上,提炼和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以海纳百川的包容心态和美美与共的博大胸怀加强文明对话,通过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以互相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思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弘扬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从更深层次和更广领域理解世界文明发展进程,归纳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规律性特征。深刻理解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要影响,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知识体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在解决世界性问题中增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影响力。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知识体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我们要立足中国实际,坚定中华文化主体性,秉持“两个结合”的科学方法,构建涵盖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体现了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着眼于维护人类长远利益。“五味万殊,而大同于美;曲变虽众,亦大同于和”,这一理念海纳着用以观照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终极关切。今天,人工智能深刻影响人类生活,人们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坚持共建共享、共达共富、互济互鉴,才能化解生态、社会、道德、精神、价值等领域错综复杂的冲突和危机,才能走出现代性的迷航,使人类的方舟驶向美好生活的境域,才能开创东西和谐、南北包容的未来,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创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的精髓和首要价值。和合思想反映了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形相和无形相的相互融突,在融突的动态变易过程中诸形相和无形相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自古以来就有对人类永恒价值的追求,体现着命运与共的价值理想世界。可以说,中国的往圣前贤关于“和实生物”“和而不同”“阴阳和德”等论述深刻展现了和谐发展的生命智慧,使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佳途。“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互作用的,只有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形成坚韧的“和实力”,才能在合作互鉴中汇聚人类文明发展的不竭动力。今天,我们要以“秉德无私,参天地兮”的人道、博爱、奉献精神,跨越文化差异,凝聚人类共同利益、共同价值、共同愿望、共同理想,以己达而达人的公德、公义、公正,实现公平、合理、公法、公明,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等、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妙合众智,凝聚合力,通过深入充分的协商、商洽、商酌、商议,共谅互包、共鸣互信、共存互尊、共事互诚、共管互制,实现共治共处、共达共赢的人类发展新境界。网络编辑:王晏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