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战友们你的优待证都办了吗?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咱们手里这张红本本,到底有没有派上过用场?我认识个贵州老兵叫老张,去年揣着优待证去坐公交,司机拿过去翻来覆去地看,最后笑着甩回来:"您这证啊,得先花30块办张保险卡才行"——当时车上二十多双眼睛盯着,老张脸上火辣辣的
战友们你的优待证都办了吗?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咱们手里这张红本本,到底有没有派上过用场?我认识个贵州老兵叫老张,去年揣着优待证去坐公交,司机拿过去翻来覆去地看,最后笑着甩回来:"您这证啊,得先花30块办张保险卡才行"——当时车上二十多双眼睛盯着,老张脸上火辣辣的,退伍十六年没这么臊过。
这可不是个别现象。
我表弟在杭州开滴滴,上个月接了个拄拐杖的退伍炮兵。
老爷子从兜里掏出优待证想免车费,结果平台压根没这个选项,最后是我表弟自己掏腰包给免的单。
老爷子下车时直叹气:"当年在边境线扛炮弹都没这么窝囊过"。
说到底,咱们这张证现在就是个"薛定谔的优待"。
北京地铁能刷,上海外滩观光车能免,可到了三四线城市,银行取个号都得跟人掰扯半小时。
我战友老王在县城开超市,特意在门口贴了"持优待证九五折",结果半年下来就三个老兵来用过——不是不想用,是怕跟收银员解释起来麻烦。
事务局同志们确实下过苦功。
光是收集国外退役军人福利案例就整理了半人高的资料,全国跑了三十多个省市调研。
可就像做了一桌子满汉全席,最后端上桌的却是各地自选的"小炒"——广东能免费游长隆,山西能优先挂号,可到了跨省就成了一张"无效通行证"。
有个数据挺扎心:去年退役军人事务部统计,全国2300万优待证持有者中,实际使用率不足18%。
更别说那些藏在抽屉深处吃灰的证件,有些战友的优待证塑封都没拆,跟二等功奖章锁在同一个盒子里。
但咱们也得摸着良心说话。
云南边境去年搞了个"优待证+"计划,老兵们不但能免费乘公交,还能在合作加油站每升便宜八毛钱。
浙江某地更实在,直接给持证老兵家装上了"光荣之家"智能门锁,水电费自动打九五折。
这些成功案例说明什么?不是政策不好,是落实得打对"七寸"。
最近听说事务局在搞"一证通"升级,要把公交、旅游、医疗这些功能都集成进电子优待证。
这让我想起当年部队换发新式作训服,刚开始也有战友抱怨不习惯,可后来加了夜光条、透气层,现在哪个兵不爱穿?关键还是得让红本本从"纪念品"变成"实用品"。
有个细节值得玩味:同样是优待证,残疾军人证为什么用起来就顺畅?因为背面印着醒目的"国字号"执行标准。
反观咱们的普通优待证,很多地方政策文件还锁在政府网站的二十层链接里。
说白了,差的就是那枚钢印的权威性。
我认识个超市连锁的片区经理老李,他给手下店长下过死命令:"见到优待证就当军官证对待"。
结果你猜怎么着?上季度他们片区优待证使用率暴涨300%,还上了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
可见有时候不是商家不认,是缺个敢拍板的"明白人"。
最近刷到个暖新闻,沈阳地铁站务员小王自学了全国各省优待政策,专门做了个对照表贴在售票处。
有老兵来乘车,她三秒钟就能查清能不能免票。
这事给我个启发:要是全国服务窗口都有本"优待证指南",哪还会有老张那样的尴尬事?
说实话,咱们老兵要的真不多。
当年在雪山顶上站岗也没想要回报,如今就图个出门在外能被认出来"这是个穿过军装的"。
有战友说的好:"不需要特殊照顾,只求别让我的军旅生涯变成抽屉里的秘密"。
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趟出路子了。
广西把优待证和社保卡"二合一",刷卡"滴"一声就能显示服役信息;重庆搞了个"老兵亮证"直播活动,现场测试三百个商户的认知识别率。
这些接地气的创新,才是真正让红本本发光发热的"助燃剂"。
最后说个真事:上个月我去银行办业务,前面的大爷掏出了优待证。
柜员小姑娘站起来鞠了个躬:"叔,您优先,这是规定的"。
就这一个动作,整个大厅的人都给大爷鼓掌。
你看,有时候实现优待,不过就是一个发自内心的尊重。
战友们,别让红本本在抽屉里生锈了。
咱们得相信,事务局在努力,社会在进步。
下次出门不妨大大方方亮出证件,用的人多了,政策自然就通了。
别忘了,当年咱们在军营里最常喊的那句口号是什么?"首战用我,用我必胜!"
来源:随风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