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笼络孙悟空,天庭设立的“弼马温”官职,究竟是怎么样的?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5 08:43 1

摘要:在中国古代官制的星空中,"弼马温" 这个带着戏谑色彩的官名,因《西游记》的传播而广为人知。尽管这一官职在正史中并无记载,但其背后所依托的古代马政制度,以及明代官制的现实土壤,却为我们揭开这一文学意象的历史面纱提供了线索。从商周时期的马政雏形,到明代御马监的实际

在中国古代官制的星空中,"弼马温" 这个带着戏谑色彩的官名,因《西游记》的传播而广为人知。尽管这一官职在正史中并无记载,但其背后所依托的古代马政制度,以及明代官制的现实土壤,却为我们揭开这一文学意象的历史面纱提供了线索。从商周时期的马政雏形,到明代御马监的实际职能,"弼马温" 的设置看似荒诞,实则是吴承恩对明代官制弊端的一种艺术化映射。

马在古代中国的地位,远不止是交通工具那么简单。早在商周时期,马政就已成为国家重要的政务之一。《周礼》中记载的 "夏官司马",其职责便包括管理军旅和马政,下属设有 "校人" 一职,专门负责王室马匹的饲养与管理。秦汉时期,中央设太仆寺,位列九卿,掌管舆马畜牧之事,地方上则有马苑、牧师苑等机构,可见对马政的重视程度。唐代的马政更为完善,太仆寺下设乘黄、典厩、典牧、车府四署,分别管理不同用途的马匹。

宋承唐制,除太仆寺外,还设有群牧司,专门负责牧马监的事务。到了明代,马政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创新,中央设太仆寺、苑马寺,地方设行太仆寺,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管理体系。而在宫廷内部,御马监作为宦官机构之一,不仅负责饲养皇家马匹,还掌握着一定的军事权力,成为明代内廷的重要部门。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西游记》,孙悟空被天庭招安封为 "弼马温" 的情节便浮现眼前。书中描述御马监 "有三十六员大将,皆是兄弟",孙悟空每日 "弼马昼夜不睡,滋养马匹",使得 "泯耳攒蹄,都养得肉肥膘满"。这看似掌管军马的要职,在天庭官制中实则地位低下。

当孙悟空得知 "弼马温" 是 "未入流" 的小官后怒而反下天庭,这一情节成为他与天庭矛盾的开端。吴承恩为何如此设定?这与明代官制密切相关。明代御马监名义上管理马匹,实际参与军事、财政等重要事务,甚至拥有 "腾骧四卫" 这样的武装力量,但在小说中却被简化为单纯养马机构且官职极低,这种艺术处理揭示了天庭官僚体系的虚伪 —— 表面授官实则轻视人才,恰似明代官场对下层官员的忽视与压制。

"弼马温" 的名称本身亦值得玩味。有学者指出,其可能源自 "避马瘟" 的谐音,民间传说养猴可避免马匹生病,这在《齐民要术》等古籍中均有记载,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朴素认知。吴承恩巧妙借用这一传说,既为小说增添趣味,也赋予孙悟空角色更多象征意义。

从现实映射看,"弼马温" 事件是明代社会矛盾的缩影:中后期官场腐败、科举僵化,有才之人难获重用,只能在底层挣扎。孙悟空作为能力出众却出身低微的 "妖仙",被天庭以低官笼络后反抗,正是吴承恩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批判,借神话故事揭露封建官僚体系的腐朽及底层人才在体制内的艰难处境。

尽管 "弼马温" 并非历史真实官职,但其文学价值不可忽视。它是《西游记》的重要情节节点,更是吴承恩创作思想的集中体现。通过这个虚构官职,作者将历史与神话、现实与想象巧妙结合,构建出荒诞而真实的艺术世界。同时,"弼马温" 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符号,代表着底层人才对不公待遇的反抗、对自由尊严的追求,这种精神内涵让《西游记》超越单纯神话小说,成为反映社会现实与人性光辉的经典之作。

"弼马温" 宛如连接历史与文学的桥梁,既映射出古代马政制度的发展变迁,也照见明代官场百态。吴承恩以文人的敏锐,将虚构官职融入真实历史肌理,让后世读者在神话叙事中感受封建官制的复杂与现实温度。这种扎根现实的艺术想象,正是《西游记》历经数百年仍魅力不减的关键所在。

来源:凉城读历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