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校友会2025年中国高职院校排名(福建版),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以全国第6名、6★评级蝉联省内榜首,泉州海洋职业学院(全国第28名)、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全国第45名)分列第二、第三。
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民营经济活跃,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深度绑定。
根据校友会2025年中国高职院校排名(福建版),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以全国第6名、6★评级蝉联省内榜首,泉州海洋职业学院(全国第28名)、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全国第45名)分列第二、第三。
这一榜单基于学科实力、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维度,展现了福建高职院校在海洋经济与制造业转型中的竞争力。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以全国第45名、省内第三的成绩,成为福建工科职业教育的标杆。学校传承自1866年福建船政学堂,聚焦船舶工程与智能交通,与厦门船舶重工、宁德时代共建产业学院,推行“现代学徒制”。
2024年,其“船舶动力系统仿真平台”通过工信部认证,应用于福建三大造船基地,故障诊断效率提升60%。此外,学校深度参与平潭跨海大桥运维项目,培养的桥梁检测技术人才填补省内空白。尽管历史悠久,其国际化水平仍需提升,留学生比例不足1%,未来需借力“一带一路”拓展东南亚合作。
黎明职业大学以全国第60名、省内第五的成绩,成为服务泉州民营企业的中坚力量。学校定位“产教融合型高职”,开设鞋服设计、电商直播等特色专业,与安踏、九牧王共建实训基地,学生大三即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创业孵化”。
2024年,师生团队设计的“智能服装定制系统”被柒牌集团采用,订单交付周期缩短至3天。
此外,学校与抖音电商合作开设“直播学院”,毕业生创办的泉州本土直播团队年销售额破亿元。然而,其科研能力较弱,横向课题经费占比仅12%,亟需深化校企协同创新机制。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全国第114名、省内第七的成绩,成为信息技术领域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聚焦大数据与物联网技术,与福州软件园、网龙网络共建“数字工匠班”,学生参与开发的“智慧社区管理平台”覆盖全省200余个小区。2024年,其“工业互联网安全攻防实验室”获省级认证,为福建制造业提供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此外,学校定向培养闽西革命老区数字人才,毕业生留闽就业率超80%。尽管专业特色鲜明,其高端设备投入不足,实训条件与头部院校差距显著。
从榜单整体看,厦门、泉州的高职院校依托海洋经济与民营产业稳居头部;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全国第49名)聚焦数字经济,成为腰部院校代表;而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全国第132名)等地方院校则受限于地域经济,发展缓慢。
此外,民办高校中,泉州海洋职业学院(第2)表现亮眼,但整体仍以公办主导,凸显福建高职“特色鲜明、资源集中”的特点。
值得关注的是,福建高职教育的核心矛盾在于优质资源过度集中。厦门、福州集聚全省60%的产教融合项目,而南平、三明等地院校长期面临投入不足。
政策层面,需推动“山海协作”——例如厦门海洋职院对口支援闽北院校水产养殖学科,福建船政学院与宁德职院共享智能制造教育资源。
另一方面,深挖产业需求成为生存法则。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全国第92名)发力林下经济,开发竹制品深加工技术;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全国第106名)定向培养基层医护,为县域医共体输送人才。
这些案例表明,在“数字福建”与“海洋强省”战略下,高职院校的生命力源于与地方经济的“共生共荣”。
总体来说,2025年的福建高职排名,既是对海洋特色院校的肯定,也是对产业服务型高校的激励。福建船政的百年匠心、黎明职大的民营基因、福建信息的数字赋能,共同勾勒出福建职业教育的多元图景。
在“新质生产力”与“两岸融合”机遇下,如何将产业动能转化为教育优势,如何让“非头部院校”走出差异化道路,将是福建从“职教大省”迈向“技能强省”的核心命题。
来源:国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