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年前,这里仅剩13名学生在危房中求学。如今,263名瑶乡学子在此唱诵山歌、研习草药,手工作品被李自健美术馆收藏,琅琅书声回响于国家级非遗传承基地……5月12日,在邵阳市第四十期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上,草原学校的故事被各授课老师反复提及。该校校长谭美珍感慨
从“风雨教室”到“云端学府”
——走近乡村教育振兴的“草原样本”
邵阳日报·云邵阳客户端记者 石周鑫
雪峰山脉晨雾缭绕,海拔1390米的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草原学校隐现云端。
航拍视角下的草原学校。 (受访者供图)
8年前,这里仅剩13名学生在危房中求学。如今,263名瑶乡学子在此唱诵山歌、研习草药,手工作品被李自健美术馆收藏,琅琅书声回响于国家级非遗传承基地……5月12日,在邵阳市第四十期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上,草原学校的故事被各授课老师反复提及。该校校长谭美珍感慨:“教育如同耕耘,播下种子终会发芽,但这里更需要坚韧的坚守。”
不让乡里孩子“起跑线前被抛下”
2017年的草原学校,是城乡教育资源失衡的缩影。那时,斑驳的黑板、漏风的篱笆墙、蜷缩在租借民房中的13名学生,勾勒出乡村教育被时代抛下的痛楚。
时任隆回县东方红小学骨干教师的谭美珍回乡探亲,目睹母校的窘境,不由感慨:“这些孩子连起跑线都没见过,就被抛下了!”没有犹豫,她放弃县城优越条件,成为全县首位主动从城区调往偏远山村的教师。
草原学校校长谭美珍在给学生上课。 邵阳日报记者 徐翎丰 摄
转机始于多方力量的汇聚。2018年,湖南大学首批3名研究生志愿者进驻草原学校,为“风雨教室”注入新鲜血液。他们与当地教师共同开发特色课程,将现代教育理念与乡土文化融合。志愿者的到来,不仅填补了学校音体美课程的空白,更点燃了家长对教育的信心。“城里老师来了,我们的孩子有希望了!”一位家长的话,道出了村民心态的转变。
2019年,政府专项投入100万元建成标准化教学楼,让草原学校告别“风雨教室”,从此拥有稳固的教学空间。新教室落成当天,村民自发敲响八音锣鼓,孩子们齐声朗诵《少年中国说》。
6年时光见证教育突围。草原学校的学生规模已从13人激增到263人。2025年,政府计划再投入600万元为该校扩建校舍、改善办学条件。教育公平的曙光穿透云雾,照亮深山。谭美珍看着崭新的课桌说:“这不仅是校舍的扩建,更是对乡村教育尊严的维护。”
大山里的课堂蹚出乡村教育新路
学生数量激增,家访成为难题。起初教师驱车前往,家长杀鸡宰鸭热情相迎。谭美珍却警觉:“开车吃顿饭就回来,裤脚都不沾泥,怎么理解孩子每天走一小时山路的苦?”她定下铁律:所有家访必须步行,且路线必须与孩子上学路线重合。教师们背着干粮和水壶,清晨出发,单程最远需徒步一小时。
湖南大学志愿者翁廷坤的家访手记中记录着这样一个场景:雨后山道泥泞如浆,12岁的凤英(化名)背着鼓鼓的书包和竹篓,里面既有给弟妹带的课本,也有家中仅存的土豆。在这条需要徒步一小时的上学路上,她灵巧地绕过滑坡的碎石,双手却始终紧紧护住胸前的书包。“只有真正走过孩子们的路,才能明白他们的困境与懒散无关,而是被现实环境所困。”
这份“用脚步丈量出的沉重”最终催生了“上学路安全课程”,更意外激发了家长的集体行动——村中自发组建的“护学队”在雨季轮流护送孩子们安全抵达校园。“如今水泥路直通村口,娃娃们上学再不用提心吊胆了。”村民欣慰的话语里,映照出这段山路变迁的温暖轨迹。
谭美珍深谙乡村教育的独特优势。她将课堂搬进大山:劳动基地里,孩子们辨识草药、记录其生长周期;大山深处,他们用方言吟诵自创的诗歌;在国家级非遗“呜哇山歌”代表性传承人的指导下,古老号子与现代童声共振。美术课上,树皮、松果、溪石成为创作素材。科学实验在田间完成,孩子们测量土壤酸碱度,论证传统耕作方式的科学性。“日出时学校在鸟鸣中苏醒,夜幕降临在星空里备课,这里的一草一木皆是美育课堂。”一位志愿者教师说。
深耕结出硕果——在中部五省联合举办的山歌大赛中,草原学校的孩子们改编的《呜哇山歌》斩获线上第一;该校学生4件用竹篾、蜡染、山间的树枝野花制作的“大山记忆”系列手工作品,被长沙李自健美术馆收藏;在国家级诵读大赛中,该校学生未加修饰而饱含对家乡热爱的朗诵《遇见草原》让评委热泪盈眶。更让谭美珍欣慰的是孩子们的变化:曾经的留守儿童沉默怯懦,如今会主动为客人夹菜添饭,自信地介绍家乡文化。“如今草原学校培养出来的孩子,礼貌热情、大方自信!”一位家长表示。
共建“城乡共向往的诗意学堂”
草原学校的蜕变,是多方共建教育共同体的成果。家长八年如一日义务清扫校园,湖南大学支教团连续七年接力,社会力量捐赠校服、钢琴、图书,设立教师发展基金……
草原学校的孩子们在上体育课。 (受访者供图)
谭美珍的手机存满感动瞬间:家长紧握她的手哽咽诉说“孩子大变样”,志愿者与学子离别时相拥而泣……
“教育绝非牺牲,而是彼此成就。”谭美珍以艾青的诗句为信条——“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她的愿景十分清晰:培育一支“扎根乡村、心有所信”的教师队伍,让草原学校成为“城乡共向往的诗意学堂”。
草原学校近年屡获殊荣:2023年被评为“湖南省劳动示范校”;2024年成为“湖南省中国式摔跤项目试点学校”,同年获评“邵阳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学校”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这一系列荣誉,印证了学校在乡村教育创新中的标杆意义。
从13人到263人,从危房到新楼,从“被遗忘”到“被瞩目”,草原学校的蜕变是中国乡村教育振兴的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坚持补短板、兜底线,实施了“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等重大项目,中央财政累计投入4000多亿元,带动地方投入超1万亿元,着力解决“乡村弱、城镇挤”问题,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与此同时,全面改薄、特岗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政策形成合力。草原学校的每一步跨越,都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2019年新建教学楼,呼应“全面改薄”收官;2023年设立初中部,衔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战略;智慧课堂的引入,则彰显教育数字化行动在深山落地生根。
谭美珍常说:“教育像种田,播种自有花开。”这座“云端学府”的成长轨迹印证:乡村振兴不是资源的简单叠加,而是教育基因的重组升级。当城市化的浪潮席卷大地,草原学校给出了坚定回答——乡村教育完全可以在守护文化根脉的同时,通过活化乡土资源、融合现代理念、凝聚多方力量,迈向现代化新征程。在这里,瑶乡孩童既能触摸祖先的智慧,又能对话世界的精彩;既留存着对土地的眷恋,又生长出翱翔云天的翅膀。这,或许正是中国乡村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来源:邵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