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彬:被高估的与被低估的——“再解读”开场白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5 11:23 1

摘要:一些作家长期走红,获得批评界、研究界的高度肯定;一些作家始终不红不黑、不温不火,固然没有受到多少否定,但也一直少有人赞美;一些作家勤勤恳恳地写了十年、二十年,著作已经等身,却总是默默无闻,用通俗的话说,总是不能“成名”。——这是文学界的基本面貌。

一些作家长期走红,获得批评界、研究界的高度肯定;一些作家始终不红不黑、不温不火,固然没有受到多少否定,但也一直少有人赞美;一些作家勤勤恳恳地写了十年、二十年,著作已经等身,却总是默默无闻,用通俗的话说,总是不能“成名”。——这是文学界的基本面貌。

一个作家的红与黑、热与冷,与文学批评界对他的态度当然有直接关系。作为一个偶尔也写点批评文章的人,我深知作家、尤其是成名作家,普遍在内心里对批评界是蔑视的。文学批评家都是些什么人呢?都是些不懂文学却偏要吃文学饭的家伙。他们不懂创作的甘苦,不懂文学的奥秘,不具有充分的判断能力;他们的褒与贬、捧与骂,都往往不着边际;他们永远是不懂打仗但以纸上谈兵为业,他们永远以太监之身而大谈床笫之事……

但是,很少有作家公开表露对批评家的蔑视。批评家对于他们是重要的。批评家的否定、贬低,对他们的名利可能造成损害;批评家的无视、漠视;同样能够让他们处于寂寞的境地,让他们总在文坛边缘攀援却总也抵达不了中心。既然批评家对他们如此重要,当然以不得罪为宜。但是,偶尔也会有作家公开表示对批评家的鄙薄,宣称从不以批评家的评价为意。这样的作家,是两类人。一类是已经被批评家吹捧到了可以不拿批评家当回事的人,一类是多年苦苦努力却终不获批评家认可以致怨恨难忍的人。

如果把批评家比作商品市场上的买方而把作家比作卖方,二者之间形成的“市场”,是买方市场还是卖方市场,那要依情形而定。一个作家,未成名时、未走红时,他与批评家之间的“市场”,绝对是一种买方市场。对于批评家这个买家来说,这样的作家很多,供大于求,他可以选择张三作为研究对象,也可以选择李四作为关注目标。但是,一个作家,如果在众多批评家的赞美下红得发紫,如果获了国内国际的大奖,这个时候,他与批评家之间“市场”,就可能变成卖方市场。红得发紫的作家总是很稀少。众多批评家的赞美让一个作家红得发紫。当这个作家红得发紫时,又会有更多的批评家热衷于赞美他。

对于批评家来说,他是凤毛麟角,供不应求,是不可多得的研究对象,不研究研究他、不在颂歌合唱团里占个位置,就不配称作批评家。对于他来说,批评家成了赶都赶不走的人,与“狗仔队”无异。这个时候,他就可以居高临下地对批评家表示蔑视、表示鄙薄了。至于另一种不惮于公开责骂批评家的作家,内心有着太多的委屈。他认认真真地写了许多年,为了获得批评家的注意也作出过种种努力,但却始终没有得到批评界的重视,怨恨太多,发为公开责骂,这其实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意思了。

一个作家受到批评界重视,被评说、被称颂、被吹捧,原因往往很微妙。文学性因素当然是重要因素,但决不是唯一因素。作品其实很平庸但却长期被批评界赞美,这样的情形并不十分罕见。作品其实很优秀,远比那些走红作家写得好,至少不比走红作家写得差,但却一直不太受重视,一直没有获得应有的评价,这样的例子,也并不难举。一些作家长期被高估,一些作家长期被低估,这是一种无法否认的现象。

作家与批评界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与批评家都成了朋友,从而得到朋友们的重视、赞颂,这种情形姑且不论。批评界普遍歌颂一个作家,往往与批评界普遍信奉的某种观念有关。这种观念可以是文学的,也可以是非文学的。这种文学的或非文学的观念,一时间在批评界有许多人信奉,而某个作家的作品里,正好有了这种观念,或被认为有了这种观念,于是,批评家便趋之若鹜,便如获至宝;于是,各种美好的评语都集中到这个作家身上;于是,这个作家便变得十分重要。

不举例很难让人理解。不妨以王小波为例。王小波在20世纪九十年代的大红大紫,与自由主义理念在那时的开始流行有直接关系。王小波的作品,尤其是他的那些杂文、随笔,表达了一种自由主义的文化观念、伦理观念。其时,学术文化界有一些人正努力在中国传播自由主义的理念,王小波的出现,令他们欣喜异常,禁不住要送上热烈的赞美。过来人当还记得,最先出来激赏王小波的,并不是被称作文学批评家的那些人,而是本来研究别的学问者。当然他们是名人。他们以不吃文学饭的著名学者的身份肯定王小波,比靠文学吃饭的批评家的肯定更有说服力。后来,文学批评家们也行动起来。一眨眼间,王小波就被赞美成了“大师”,就获得了“思想家”的称号,就成了万人景仰的雕像。

在很大程度上,王小波是被制造出来的一个神话。在王小波不幸逝世后,对他的歌颂达到高潮。当时,应南京一家报纸之约,我写了一篇《我看王小波》。那是一家小开版的报纸,一版只能发四千多字。约稿的编辑说,字数控制在一版之内。我于是就只写了四千多字,未能对王小波的作品展开充分的分析。但王小波并非杰出作家的观点是明确表达了的。王小波的那些小说,在当代算不上一流,写得比他好的人并不很少。记得王蒙先生曾经说过,王小波的杂文、随笔比小说好。我完全同意这种看法。

但是,那些杂文、随笔,也没有好到可以让王小波成为“思想家”的程度。杂文、随笔写得比王小波好的人,在当代也不并难找。王小波的那些杂文、随笔,表达了那种自由主义的文化观念、伦理观念。这些观念,是自由主义的常识。一个人,如何能够凭借宣传常识而成为“思想家”呢?——这些看法,在《我看王小波》一文中,都明确说了。文章发表后,互联网上一些自称为“王小波门下走狗”的人,大为恼怒,有人写了长文驳斥,有人写了短文谩骂。

我认为王小波是一个被高估的作家,这并不意味着我不认同他作品所表达的观念。王小波所表达的那些文化观念、伦理观念,我基本上是赞成的。但是,在思想观念的意义上赞成一部作品,与在美学的意义上认可一部作品,并不是一回事。思想观念的正确并不必然意味着美学价值的高超。一部文学作品,表达的思想观念可以是正确的,同时在美学的意义上又可以是一般的,平庸的,甚至低劣的。

相反的情形也同样存在。一部文学作品,表达的思想观念未必很正确,未必很“健康”,但并不意味着它在美学上也必然乏善可陈。这样说,并不是在主张“内容”与“形式”可以分离。文学作品的思想观念与美学价值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说起来煞费周章,这里也不多说,只想强调:这二者之间并不能画等号。

王小波只是一个被高估的例子。被高估的作家当然不只王小波一人。因观念而被高估,只是被高估的一种情形,另一些作家,则可能因为别的原因而被高估。有人被高估,就可能有人被低估。有一些作家,长期处于不冷不热之境,长期在不红不黑之间不焦不躁地写着,作品的美学品格丝毫不逊于那种热得烫手、红得发紫的同行。这里的原因不只一种,也不在这里细究原因,只是想强调:这样的状况应该改变,长期被低估的作家应该获得应有的评价。

“再解读”在对作家作品重新评价时,一定要以精细的文本分析为立论的基础。仍以王小波为例。要强调王小波的小说并非一流,就必须对其小说作出学理性的剖析;要强调王小波并非“思想家”,就要对其杂文、随笔的中的“思想”作出准确的鉴别。

“再解读”的对象也不限于具体的作家作品。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些现象、一些问题,也在重新评说之列。只是在重新评说这些现象、问题时,也要有可信的材料、严密的逻辑。

“再解读”可以做翻案文章,但不一定非做翻案文章不可。“再解读”可以是对既有评价的颠覆,也可以是对既有评价的补充。“再解读”的结果,未必是完全改变人们对某个作家、某个问题的看法,也可以是对既有看法的丰富和深化。

这期发表的三篇文章谈论的都是诗歌问题。傅元峰的文章对“朦胧诗”本身的美学品格进行了重新定位;何同彬的文章则对“朦胧诗论争”作了审视;李章斌对海子诗歌艺术风格提出了“新见”。作为栏目的主持人,我并不完全同意三篇文章的观点,但认为文章都能言之成理,能从不同角度给人以启发。

来源:为天地立文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