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星形母细胞瘤(Astroblastoma)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主要影响年轻女性,主要依赖手术治疗,但局部复发率高。ABM 的特征是肿瘤细胞呈血管周排列,形成所谓的星形母细胞假菊形团结构,然而,由于该结构也存在于其他脑肿瘤中,因此 ABM 容易被误诊,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星形母细胞瘤(Astroblastoma)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主要影响年轻女性,主要依赖手术治疗,但局部复发率高。ABM 的特征是肿瘤细胞呈血管周排列,形成所谓的星形母细胞假菊形团结构,然而,由于该结构也存在于其他脑肿瘤中,因此 ABM 容易被误诊,其发病率可能被低估了。
近年来的研究揭示,基因融合是星形母细胞瘤(ABM)的显著遗传特征。绝大多数 ABM 病例(约 92%)存在MN1-BEND2或MN1-CXXC5这两类融合基因,
MN1基因的 1 号外显子分别与BEND2CXXC5基因的 3' 端区域发生框内融合。然而,也有少数 ABM 病例缺乏MN1基因突变,而是存在EWSR1-BEND2MAMLD1-BEND2TCF3-BEND2融合基因。在这些融合事件中,BEND2CXXC5分属不同转录因子家族,均编码潜在的 DNA 结合结构域 (DBD) 。尽管这些融合基因在 ABM 中普遍存在,但它们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机制,至今仍不明确。2025 年 5 月 14 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于洋团队、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石玮团队合作(石一星、孙倩倩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了题为:Oncogenic fusions converge on shared mechanisms in initiating astroblastoma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揭示了星形母细胞瘤(Astroblastoma,ABM)的细胞起源和分子发病机制,并为开发针对关键信号节点的星形母细胞瘤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染色体重排和基因融合是许多癌症发展的初始事件。星形母细胞瘤(ABM)是一种细胞起源不明且难治性的脑肿瘤,其与多种框内基因融合有关,包括
MN1-BEND2MN1-CXXC5。 然而,目前尚不清楚这些基因融合是否有助于肿瘤发生。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通过小鼠实验表明,
这两种 ABM 相关的融合蛋白在分子活动方面趋于一致,并且仅在腹侧端脑神经祖细胞中引发恶性肿瘤。BEND2 和 CXXC5 识别相似的 DNA 基序,这表明它们在下游基因调控方面存在趋同性。MN1-BEND2在腹侧端脑神经祖细胞中的表达会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分化受损、细胞呈血管周围占据模式,类似于 ABM,并获得与 ABM 相关的转录特征。相比之下,MN1-BEND2在背侧端脑神经祖细胞中的表达,则会导致广泛的细胞死亡。 这种细胞类型特异性的恶性肿瘤依赖于OLIG2基因的表达。从机制上来说,这两种 ABM 相关的融合蛋白(MN1-BEND2 和 MN1-CXXC5)诱导了重叠的转录反应,包括激活了可作为治疗靶点的PDGFRα通路。ABM 相关的不同融合基因上调了共同的转录网络,从而破坏了腹侧端脑神经祖细胞的正常发育,导致了肿瘤发生。
总的来说,该研究发现,MN1-BEND2和MN1-CXXC5这些不同的融合基因产生了功能相似的融合转录因子,直接激活PDGFRα等原癌信号通路基因,最终特异性的在腹侧端脑神经前体细胞中诱发异常增殖。这种分子水平的“趋同演化”提示了肿瘤通过不同的突变途径最终劫持相同的发育调控机制。这些发现阐明了星形母细胞瘤的细胞起源,并为开发 星形母细胞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论文链接:
来源:小浩的科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