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冯志强站在阳台上,揉着发红的左眼,眉头紧锁。49岁的他,是一家小超市的老板,平时忙碌得像个陀螺,难得有时间抬头看天。今天早上,他却停下了手里的活儿,因为左眼传来的刺痛让他坐立难安。起初,他以为是沙子进了眼睛,随手揉了几下,可疼痛非但没减轻,反而越来越重。他对着
冯志强站在阳台上,揉着发红的左眼,眉头紧锁。49岁的他,是一家小超市的老板,平时忙碌得像个陀螺,难得有时间抬头看天。今天早上,他却停下了手里的活儿,因为左眼传来的刺痛让他坐立难安。起初,他以为是沙子进了眼睛,随手揉了几下,可疼痛非但没减轻,反而越来越重。他对着镜子一看,左眼红得像涂了胭脂,眼白里布满血丝。
“又犯老毛病了吧?”冯志强嘀咕着。他有沙眼的老毛病,断断续续好多年了,总是抹点眼药膏就过去了。这次,他也没太当回事,走进街角的药店,买了一支红霉素眼膏,回家抹上,打算睡一觉就好了。
可第二天早上,情况急转直下。冯志强醒来后发现,左眼不仅痛得像针扎,连看东西都模糊了,像蒙了一层纱。他晃了晃头,闭眼再睁眼,依然一片朦胧。妻子林芳看他脸色不对,忙问:“老冯,你咋了?眼睛咋这么红?”冯志强强挤出一丝笑:“没事,可能是沙眼又闹腾了。”
但他心里已经慌了。晚饭时,林芳做了他最爱的红烧鱼,他却一口没动,筷子在碗里拨来拨去。林芳急了:“你这可不行,明天得去医院看看!”冯志强点点头,心里却沉甸甸的。他想起多年前父亲因眼疾失明的事,恐惧像潮水般涌来。
第二天,冯志强去了社区诊所。医生是个和蔼的中年人,但不是眼科专科。他看了看冯志强的左眼,皱眉说:“可能是结膜炎,得小心传染。你先用点抗菌眼药水,观察两天。”冯志强听后半信半疑,总觉得没这么简单。他想起熟人认识市三甲医院的眼科医生,赶紧打了电话,约了当天下午的号。
到了医院眼科,冯志强的左眼已经肿得睁不开,疼痛牵扯得头都跟着疼。他急得满头大汗,对医生说:“大夫,我这左眼看不见了!一片雾蒙蒙的,痛得要命,感觉眼珠子都胀大了!您快帮帮我!”他的声音里带着哭腔,旁边的林芳也红了眼眶。
眼科医生李医生是个三十多岁的女医生,经验丰富。她仔细检查了冯志强的眼睛,初步诊断为急性全葡萄膜炎,一种眼内炎症疾病,不是细菌感染,而是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导致。她给冯志强开了地塞米松滴眼液和阿托品扩瞳,防止眼内组织粘连。治疗后,冯志强的疼痛和肿胀有所缓解,他松了一口气,心想:“总算找对医生了。”
可好景不长,两天后,冯志强的左眼视力依然没有恢复。更糟的是,他整个人瘦了一圈,体重掉了3公斤,饭吃不下,夜里还发起了低烧。林芳急了:“老冯,你这不光是眼睛的事吧?咋还发烧了?”冯志强有气无力地说:“可能是累的,休息几天就好了。”但林芳不放心,硬拉着他再次回到医院。
复诊时,李医生的表情变得凝重。她发现冯志强的左眼病情恶化,视网膜出现渗出、出血,甚至有视网膜脱离的迹象,晶状体也变得浑浊。她皱眉说:“这不是简单的葡萄膜炎,可能是眼内炎,情况很严重。”她转头问林芳:“他最近还有什么症状?发烧?咳嗽?”
林芳连忙说:“对,昨天开始发烧,摸着身上有点烫,还老咳嗽,胃口也不好。”李医生一听,警铃大作。她立刻请来了科室主任王教授。
王教授年近六十,头发花白,是眼科的“定海神针”。他看了看冯志强的病历,又听了林芳的描述,眉头紧锁:“这不简单,眼睛是表象,背后可能有大问题。赶紧做个胸腹部CT,我怀疑有全身感染,拖下去会出人命!”
冯志强一听,吓得腿都软了:“大夫,不就是眼睛痛吗?怎么还扯上命了?”林芳也慌了,紧紧攥着丈夫的手,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王教授没时间安慰,挥手让护士安排CT:“快!插队也要马上做!”
当天下午,冯志强被推进CT室。结果出来后,放射科医生倒吸一口凉气:冯志强的双肺和肝脏布满了肿块,有些肿块内部还有空洞,充满液体。这是肺脓肿和肝脓肿的典型表现!更可怕的是,最大的肝脓肿直径近8厘米,随时可能破裂。
王教授看到报告,脸色铁青:“幸亏查了CT,不然就误大事了!这不是单纯的眼疾,是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引起的侵袭性肝脓肿综合征!”他立刻联系了肝胆外科、呼吸科和ICU,要求紧急会诊。
冯志强和林芳坐在诊室外,听到“脓肿”“致命”这些词,吓得六神无主。冯志强哆嗦着问妻子:“不就是眼睛痛吗?咋成了这样?”林芳强忍泪水,握着他的手说:“别怕,有医生在,咱们听他们的。”
会诊时,几位专家围着CT片讨论。肺炎克雷伯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通常寄生在人体肠道,但在免疫力低下时可能入侵肝脏,形成脓肿。这种菌株的某些亚型具有极强的侵袭性,可通过血液播散到肺、眼睛、大脑等器官,导致多器官损害。冯志强的左眼眼内炎、视网膜脱离,以及肺肝脓肿,都是这种细菌惹的祸。
肝胆外科主任问:“患者之前没腹痛、恶心这些症状?”林芳摇头:“真没有,就是胃口差了点。”专家们感慨,这种以眼部症状为首发的病例极为少见,难怪眼科医生一开始没往全身感染想。
诊断明确后,治疗方案却让医生们犯了难。冯志强的左眼已彻底失明,视网膜脱离严重,保住眼球的希望渺茫。王教授建议尽早摘除左眼球,防止感染进一步扩散。但冯志强一听,情绪崩溃:“我宁愿瞎了,也不想把眼球挖掉!能不能先治治看?”林芳也恳求:“大夫,求你们再试试!”
考虑到冯志强正处于急性感染期,手术风险高,医生们决定先用最强效的抗生素亚胺培南控制感染,同时安排肝脓肿穿刺引流,抽出脓液并送检培养。血培养也在同步进行,以确认病原菌。
住院期间,医生还发现冯志强的糖化血红蛋白高达10%,确诊为2型糖尿病。这解释了为何他如此容易被细菌侵袭——长期高血糖削弱了免疫力,让肺炎克雷伯杆菌有机可乘。
两周后,冯志强的感染得到初步控制,发烧退了,复查CT显示肝脓肿明显缩小,肺脓肿也稳定。但左眼的情况毫无起色,眼科医生最终劝说他接受眼球摘除术。手术那天,冯志强躺在手术台上,泪水从右眼滑落。他知道,从此以后,他将只有一只眼睛。
术后,冯志强装上了义眼。虽然外表看不出太大变化,但每次照镜子,他都会愣神好久。林芳总是安慰他:“没事,你还有我呢。”但冯志强心里清楚,这场病不仅夺走了一只眼睛,也让他对生活失去了从前的热情。
一个月后,冯志强的各项指标基本恢复正常,肺脓肿也逐渐吸收。他终于出院了。回家那天,林芳特意做了顿丰盛的饭菜,冯志强却吃得心不在焉。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如果早点关注健康,如果早点发现糖尿病,结局会不会不同?
侵袭性肝脓肿综合征是一种由肺炎克雷伯杆菌引发的严重感染性疾病,多见于东亚人群,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以下是普通人需要了解的几个关键点:
病因与传播肺炎克雷伯杆菌广泛存在于人体肠道、土壤和水中,通常无害。但在免疫力低下时(如糖尿病、酗酒),它可能通过肠道进入肝脏,形成脓肿,并通过血液播散到肺、眼睛等器官。典型症状
最常见的是肝脓肿引起的腹痛、发热、恶心,部分患者会出现肺脓肿(咳嗽、胸痛)或眼内炎(眼痛、视力下降)。但像冯志强这样以眼部症状首发的病例较为罕见,容易被误诊。高危人群
糖尿病患者、酗酒者、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者是高危人群。糖尿病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使细菌更容易侵袭。诊断与治疗
确诊需依靠CT、血培养及脓液培养。治疗包括强效抗生素(如亚胺培南)、脓肿穿刺引流,以及针对并发症的手术(如眼球摘除)。预防的关键
控制血糖,定期体检,及时发现糖尿病。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生食或不洁饮食。
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腹痛、眼痛等症状,尽早就医。
冯志强的故事,像一记警钟,提醒我们:身体的任何异常都可能是大病的信号。一只眼的疼痛,背后可能是致命的细菌感染。健康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糖尿病、感染这些隐形杀手,可能早已潜伏在我们身边。作为患者,学会倾听身体的“警报”,及时就医;作为医生,保持警惕,全面评估病情,才能避免悲剧发生。
愿每一个冯志强都能早日发现病魔,愿每一位医生都能成为生命的守护者。
来源:健康日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