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庄非“庄”,它的得名相传源于长江上计量距离的“里桩”。今天,它是一个下辖于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的小镇。令人惊叹的是,80多年前,从大洋彼岸寄出邮件,只要写上“中国李庄”就能准确抵达这里。
新华社成都5月15日电 题:中国李庄:一座长江千年古镇的抗战、文脉与风骨
新华社记者
初夏,晨曦微露,浩浩汤汤的长江泛起粼粼波光。长江南岸柔缓的回弯处,一片临江而建、绵延5公里的白墙黛瓦,定格了历史的记忆,铭刻着传奇的时光。
这里是中国李庄,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古镇”。
李庄非“庄”,它的得名相传源于长江上计量距离的“里桩”。今天,它是一个下辖于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的小镇。令人惊叹的是,80多年前,从大洋彼岸寄出邮件,只要写上“中国李庄”就能准确抵达这里。
抗战时期,受“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16字电文的倾情相邀,国立同济大学辗转内迁李庄。随后,“国立中央研究院”、“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中国地理研究所大地测量组等文教科研机构陆续迁驻于此。
饱经离乱的中国顶尖知识分子和高校师生,在这里寻得一张安静的书桌,铭记国仇家恨,潜心钻研治学,在古宅深巷、乡间小道上留下风华绝代的身影。他们在李庄的6年、2000多个日夜,是中华文脉历经磨难仍赓续不绝的一个样本。这个当时“地图上找不到的”偏僻小镇,也因此成为抗战时期的文化重镇。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回望那段风云际会的岁月,李庄,已不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成为一个被历史永远铭记的文化符号。
烽火淬炼 千秋文脉
“绅等之所以积极协助同大者,良以该校学子对于抗建贡献甚大,盖安定同大间接即增强国家力量……”今天的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陈列着罗南陔等32位乡绅的联名信。
1939年,随着日本侵略者大举南侵,从上海辗转迁到昆明的同济大学再次遭到轰炸后决定再一次内迁,委托其校友、中元纸厂厂长钱子宁选址。
中元纸厂此时已从上海内迁宜宾,这里地处长江黄金水道,沿岸仍有不少在敌人军事地图上不曾标注过的村镇,但内迁人员众多,能容纳得下同济师生的地方寥寥无几。一些仍有能力的地方则担心“下江人”(当时四川百姓对长江下游地区人的称呼)招来敌机、抬升物价,纷纷婉拒,直到李庄伸出橄榄枝。
1940年秋天,李庄迎来了从未有过的热闹日子——同济大学的师生从昆明出发,先走陆路,再走水路。一船一船的人,一船一船的书逆江而上,涌进李庄。
同济来了,“中央研究院”来了,中国营造学社来了……1940年到1946年,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仅3000来人的李庄陡然增加了12000余名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
他们中,有中国建筑学大师梁思成,有中国现代考古学开拓者李济,有中国克隆技术开创人童第周,有殷墟考古大家、“甲骨四堂”之一的董作宾,还有享誉海内外的傅斯年、梁思永、陶孟和、吴定良、巫宝三、梁方仲、周均时、丁文渊、夏鼐、曾昭燏等一大批学人。
东岳庙成了同济大学工学院、法学院的教室,张家祠装进了一箱箱“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千里迢迢运来的文物,板栗坳迎来了傅斯年、董作宾等“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的先生们,梁思成、林徽因带着儿女,搀着老人,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月亮田的小院……
李庄六年,僻处川南乡野间的文教机构不仅没有日渐式微,反而在这方寸之地顽强生长,结出累累硕果。新中国的院士中,有多人曾在李庄工作、学习过。
直到今天,包括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仍流淌着李庄涵养的文脉。
李庄的深远影响,更在国家发展的脉搏中: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将其在李庄时期对中华建筑美学的研究理解,倾注于国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之中;童第周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研究的先河;董作宾的甲骨文研究为今天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重要支撑……
学人们在李庄淬炼的精神,更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逆境中不废研求的执着,学者与民众共克时艰的团结,赤诚热烈的家国情怀,彰显着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品格。
文化抗战 海纳百川
1937年,淞沪会战打响,同济大学吴淞校园和商务印书馆在日军轰炸中变为废墟。
“欲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日军故意轰炸中国文教机构就是要毁掉中华文脉,其心可诛。”同济大学校史馆助理馆员梁旭莹说。
曾经“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师生们一路内迁,颠沛流离中,有的失去至亲,有的落下一身顽疾,一手奋力求存,一手钻研学问。
“我们现在是‘抗日救国’,这不是一句口号。要知道敌人的‘强’不是一方面的,我们的兵与敌兵对抗,农与敌国的农抗,工与工抗,商与商抗,所以我们‘中央博物院’要与日本的东京或京都那些博物馆抗。我们不要问在第一线的忠勇将士抵抗得了敌人吗?我们要问我们的科学或一般学术抵得过敌人吗?”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里,时任“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主任李济的话振聋发聩。
初夏时节,穿过绿油油的月亮田,来到中国营造学社旧址。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曾住过6年的小屋仍保持着老照片里的陈设,时光仿佛在这里凝固,似乎下一刻就能看到清癯的林先生斜倚在病榻上读书的情景。绘图室里,生出锈迹的医用金属背心等待着主人。因早年车祸受伤的梁思成需常年背负着它支撑脆弱的脊椎。
在这座小院中,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伴着昏暗的菜油灯,度过了各自的40岁——对学术研究与艺术创造而言,那是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也是在这里,二人携手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初稿。
南华宫的实验室里,童第周和夫人叶毓芬用花费二人两年工资买下的显微镜,在菜油灯下做起胚胎学实验,取得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
还有《殷历谱》《六同别录》《居延汉简考释》《上古音韵表稿》等扛鼎之作在李庄相继付梓。
李庄的学人,既有学贯中西的渊博,也有怀瑾握瑜的风骨。
1944年,李庄的同济学生响应“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300多人报名参军,其中不乏家境优渥的子弟,有近视的学生为了通过视力检测,硬生生背下了视力表。
李庄,自古就是商贾往来之地,多元文化交汇之处。明末清初,许多“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便是沿江而来,在此形成“九宫十八庙”的古镇格局,生出一方崇文、尚义、大气、包容的水土。
当年,为了迎接内迁的同济大学和研究机构,李庄的乡绅百姓纷纷让出房屋,挪了祖先牌位。
外来的先生们在李庄得到宾至如归的礼遇,李庄也因他们的到来得到反哺。同济师生为李庄通上了当时县城都没有的电,为川南父老治好了顽疾“麻脚瘟”。彼时的李庄还拥有从幼儿园到研究生的教育系统,让李庄及周边的农家子弟得到了最好的教育。
今天的李庄名菜“李庄白肉”,过去因形似薄布被称为“裹脚肉”,时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的陶孟和认为其名不雅,于是改名并沿用至今。
小镇还来了许多外国人,除了随同济大学一起到来的德国教授史图博、波兰教授魏特,还有费正清、费慰梅、翟荫、李约瑟等外国学者到访。
不过,当时顶尖科学的到来也带来了认知的冲击,造成了一些误会。
由于同济大学医学院常常开展解剖实验、“史语所”的研究也需要用到人类骨骼,不明就里的村民闹出过“‘下江人’吃人”的谣传。
为了破除谣言,1941年6月,“史语所”在板栗坳将人类骨骼、恐龙化石、青铜器、明清字画等集中展出,同济大学医学院在祖师殿办起“人体解剖展览”,一场误会就此化解。
浓厚的治学气氛也悄然影响着当地的居民。梁思成的学生、为中国文物保护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就是从李庄走出的青年学生。
漂泊的游子也在李庄找到港湾。1944年春天,“史语所”助理研究员逯钦立与罗南陔的九女罗筱蕖喜结连理。“斯年作媒,南陔嫁女”在李庄传为佳话。
薪火相传 山高水长
李庄岁月里,同济大学从原来的工学院、医学院、理学院发展为理、工、医、文、法5个学院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今天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的一些学科都与李庄时期的同济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不仅是同济,抗战胜利80年来,李庄涵养的文化星火已绽放为满天繁星。
中国营造学社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建筑学。梁思成在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中国建筑史》多次再版,至今仍是建筑学的必读经典。
“史语所”对人文学科影响深远,学者陈寅恪、顾颉刚、夏鼐、徐中舒在新中国成立后进入中国科学院、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回迁南京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是南京博物院的前身。回迁后的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所属研究人员及所藏学术资料分别归入北京大学有关各系。今天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可追溯到曾寄居李庄门官田的“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内,讲述着考古学家董作宾的故事,他在李庄的乡野间完成了考证殷商年代的《殷历谱》。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陈星灿说,殷墟是我们追溯中华文明起源的出发点,殷墟考古则是中国考古的缩影。
初夏时节,沿着大师们的足迹走进栗峰山庄,穿过牌坊的石阶左侧,是“史语所”离开李庄前,立下的“留别李庄栗峰碑铭”,董作宾题额“山高水长”。拳拳感恩心,依依惜别情,跃然碑上。
80年前,当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李庄,人们燃起火把,提着脸盆、水桶、木板,边舞边敲边欢呼,胜利了!我们胜利了!
1946年,当满载着最后一批学人和书籍的渡轮远去,李庄又恢复了过去的宁静。
今天,一所所与李庄有着深刻渊源的研究机构和高校纷纷回到曾给予过它们温暖和庇护的地方,回馈着当年的恩情。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周俭自2005年开始参与李庄的保护规划。他带着一批批学生,努力将遗址展示、历史风貌保护、居民生活便利、公共环境提升等元素结合在一起。
2016年,李庄与同济大学共建的李庄同济医院投入运行,94岁高龄的吴孟超院士回到曾求学4年的李庄,亲自做了第一台手术。他深情地说:“李庄人民养育了我,同济是我的根,李庄有我的魂。”
2017年,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与表演系副主任钱正将李庄和同济的故事写进了校史剧《同舟共济》,如今是同济新生入学的必看节目,每场演出都座无虚席、掌声雷动。
如今李庄古朴的张家祠堂里,一只留有封条痕迹的木箱无声讲述着“二渡李庄”的故事。这只木箱曾是“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迁到李庄时盛装国宝的容器。80多年前,它从南京来到李庄,抗战结束后又从李庄回到南京。2012年,作为南京博物院捐给李庄的文物,它再次回到李庄,是文化抗战最好的见证。
还有很多人默默在努力——为了在栗峰山庄做好“史语所”的展陈,北大的学者们奔走于两岸之间,只为“让在李庄留下的记忆回到李庄”。
弦歌不辍 谱写华章
80载光阴悠悠,扬子江日夜奔流。昔日的先生和学子虽已远去,但尊师重教的风尚已深植川南大地。
今天的李庄镇上,位置最好的地方修成了李庄中学。小镇也延续着包容开放的遗风,妥善保护的“九宫十八庙”里流淌着柔软时光,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里,参观研学的师生络绎不绝。新建的月亮田景区,水榭楼台错落有致。古镇核心区的小巷里,一座座大师们曾经居住的小院还是旧时的模样。
2024年,已获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的李庄游客数量超过450万人次。在这里,游客能体验木工手作、古法造纸等老手艺,能品尝到极具乡土气息的“三白”(白酒、白肉、白糕),也能喝到漂洋过海而来的咖啡、威士忌。
从李庄西去20公里,坐落在长江北岸、面积6.13平方公里的大学城背后,有李庄启发的灵感。
“2016年,宜宾面临产业升级,急需大量人才,但当时在宜高校的毕业生每年不到2.5万人。市委、市政府认为,抗战时期李庄能容纳那么多文教机构,现在的宜宾也应该有气魄再建一个大学城。”宜宾市人才和大学城局四级调研员李杰说。
2017年,一座座校舍拔地而起。如同当年的李庄父老乡亲热情周到地对待远道而来的先生们,大学城为高校提供的都是“交钥匙工程”。
如今这里已经入驻四川大学、西南大学等14所高校,2024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0万人。大学城的周边,智能制造、汽车、轨道交通、先进材料等产业园区纷纷建起,宁德时代、极米科技等一批站在科技创新前沿的头部企业相继落地。
再回望李庄身后、曾经作为“大后方”的川蜀大地,抗日战争期间,340余万川籍将士走上战场,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抗战胜利80年来,川蜀儿女接力奋斗,将一个西部内陆省份建设成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五的国家发展战略腹地。
今天,曾被梁思成记录下影像资料的广汉城,“考古方舱”内,三星堆“再醒惊天下”;留下过营造学社考察足迹的金牛古道上,翠云廊“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的制度沿袭至今;“四川造”动画电影《哪吒》创新演绎东方美学,屡创票房纪录,实现中国电影的历史性突破……从考古实证到艺术创作,从传统活化到国际传播,巴蜀文脉在古今辉映中赓续文明薪火,在守正创新中开创文化新气象,向世界展示着千年文脉铸就的大国风范和文化自信。
初升的朝阳跃出地平线,霞光洒满江面。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咏叹过奔腾不息的这条大江。长江,见证过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快意,激发过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放,承载过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感慨;长江,载着梁思成、林徽因、董作宾、李济、童第周们,来了,又去了,把一代文人的风骨风华留在了李庄。
长江之水万古奔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使命催人奋进,亿万华夏儿女正在谱写新的华章……(记者张旭东、涂铭、吴光于、童芳)(完)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