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一场停电几乎击溃纽约,最终却被一张涂鸦改写城市命运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5 14:46 1

摘要:在1977年纽约大停电期间,全市多地发生火灾,暴露了纽约在金融和社会方面的严重危机。事后,一个简单的标志助力重塑了这座城市的形象。|国家地理图片集

地球是一个奇迹

历史|美国

在1977年纽约大停电期间,全市多地发生火灾,暴露了纽约在金融和社会方面的严重危机。事后,一个简单的标志助力重塑了这座城市的形象。|国家地理图片集

1977年的夏天,一道闪电击中纽约市关键输电线路,随之而来长达25小时的大停电,瞬间点燃了混乱的导火索。抢劫行为肆意蔓延,骚乱此起彼伏,超过千起火灾接连爆发,整座城市陷入动荡与恐慌。

仅仅在当夜,消防部门便在哈莱姆区(Harlem)、布鲁克林区(Brooklyn)和南布朗克斯区(the South Bronx)疲于奔命,奋力扑救各处火情。而这座平日里日均火灾数量就已多达48起的城市,当晚火灾数量的激增,更是令人触目惊心。此时的纽约市,正坠入历史的最低谷。

然而,真正拯救这座城市的,既不是政府的紧急救助资金,也不是大刀阔斧的全面改革举措,而是设计师米尔顿·格拉泽(Milton Glaser)在一辆黄色出租车后座上随手勾勒的一幅简单草图。他创作的“我爱纽约(I ❤NY)”标志,如今早已成为经典符号

在纽约迫切渴望重拾自信的艰难时刻,这个标志化作凝聚人心的口号,成为城市骄傲的象征。设计历史学家、曾担任《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艺术总监,并记录下该标志文化遗产的史蒂文·海勒(Steven Heller)感慨道:“这是需求与意义完美交融的一场风暴。”

米尔顿・格拉泽于 1976 年为 “I ❤NY” 标志创作的原始草图是在一辆出租车上画在一个信封背面的。这个设计后来成为了纽约坚韧精神最广为人知的象征之一。|国家地理图片集

1976年,米尔顿·格拉泽用墨水和胶带创作出了 “我爱纽约(I ❤NY)” 标志的精致版本。起初,他是为一项旅游宣传活动设计了这个标志,但这个符号迅速抓住了这座城市的精神。|国家地理图片集

纽约70年代的衰落

纽约的衰落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起初,工厂纷纷关闭,短短六年时间,30万个制造业岗位消失得无影无踪。富裕的居民带着资金搬离城市,前往郊区定居,城市税收也随之锐减。

为了维持日常运转,纽约市不得不开始举债发放工资。紧接着,预算削减政策出台。大批教师收到解聘通知书,环卫车被迫闲置,街道角落的垃圾无人清理,逐渐腐烂发臭。

莎拉劳伦斯学院(Sarah Lawrence College)历史教授、“纽约之声(Soundscapes NYC)”播客创始人瑞安·珀塞尔(Ryan Purcell)介绍道:“由于缺乏资金维持运营,城市不得不关闭部分消防部门,甚至主动选择放弃一些社区。”

犯罪率也在这一时期急剧攀升,每年的谋杀案件超过千起,纵火竟成了一些人牟利的手段。珀塞尔指出:“有的房东为了骗取保险金,故意纵火烧毁自己的建筑,因为这样比收租获利更多。”

在南布朗克斯区(the South Bronx),部分街区97%以上的建筑因火灾或遭遗弃而损毁。这里成为了所谓“有计划收缩”政策的核心区域。这一颇具争议的城市规划策略,通过减少对贫困社区的公共服务投入,迫使居民外迁。

到了1975年,在曼哈顿的各个入口,如中央车站、宾夕法尼亚车站、港务局,警方都会向游客发放名为《欢迎来到恐惧之城》的宣传手册,警示游客在情况改善前切勿前往。地铁车厢上满是涂鸦,故障频繁发生。

当纽约市向华盛顿寻求援助时,《每日新闻》报道了福特总统那句臭名昭著的回应:“福特对纽约市说:去死吧。” 海勒表示:“如果在‘我爱纽约’标志诞生之时,人们都觉得这座城市无药可救,那么它或许根本无法发挥作用。但实际上,大家内心深处热爱着纽约,渴望它能重现往日辉煌。”

1977年纽约大停电

1977年的夏天,新的灾难接踵而至。“山姆之子”连环杀手不断向报社寄送惊悚信件,挑衅警方;酷热的高温天气,也让电网不堪重负。

7月13日晚上8点37分,一道闪电击中了威彻斯特县(Westchester County)的一座发电站,纽约市瞬间陷入一片漆黑。

在随后的25个小时里,各种数据令人咋舌:发生千起火灾,1600家商店遭抢劫,3700人被捕,经济损失高达3亿美元。《时代》(TIME)杂志将这一晚称为“恐怖之夜”,外界甚至将纽约比作“衰落中的新罗马”。

这场大停电犹如一记重锤,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纽约需要的不仅仅是增加警力、清扫街道,更需要一个能够振奋人心、实现城市复兴的故事,一个能让人们重新燃起对纽约信心的希望之光。

在2001年世贸中心遇袭事件发生几天后,一名纽约人正在阅读《每日新闻》,报纸上刊登着米尔顿·格拉泽的更新版设计:“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爱纽约”。 |国家地理图片集

“我爱纽约”标志的诞生

面对严重的形象危机,纽约市商务部将一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威尔斯·里奇·格林(Wells Rich Greene)广告公司。珀塞尔解释道:“他们试图扭转纽约令人恐惧的负面形象。”而最终诞生的成果,彻底改写了设计历史。

这场宣传活动的核心,源自“我爱纽约(I Love New York)”这三个简单的词汇。纽约州商务部副专员威廉·S·多伊尔(William S. Doyle)邀请土生土长的纽约人米尔顿·格拉泽(Milton Glaser)来设计视觉标识。

尽管这个标志最初是为纽约州旅游宣传而创作,但很快就成为了纽约市精神的象征。当时,格拉泽在设计界早已声名显赫。他是《纽约》杂志、的联合创始人,设计过充满迷幻风格的鲍勃·迪伦(Bob Dylan)海报,擅长将艺术美感融入商业设计作品之中。此次设计费用为2000美元,但格拉泽却从未兑现那张支票。

他的第一次设计较为保守,没有使用任何象征元素,字体设计也十分简洁。然而一周后,他在乘坐出租车时灵感突发。在出租车颠簸于坑洼路面的过程中,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支红色蜡笔,在信封背面迅速勾勒出一个图案:字母呈粗体堆叠排列,“I”在最上方,中间是一颗红色的心形图案,下方是“NY”。

他用这个极具代表性的符号替代了“爱(love)”这个单词,而灵感则来源于情侣们在树干上刻下的名字缩写。

海勒评价道:“这是一个巧妙的视觉双关。他选取了生活中极为常见,甚至容易被忽视的元素——人们在年鉴、贺卡上书写‘我爱你’的方式,并将其运用到‘我们都热爱纽约’这个主题之中。”而那个心形图案,承载着人们对这座城市浓浓的情感。

这个设计的非凡之处,不仅在于它所传达的内容,更在于能够快速传递情感。在纽约陷入绝望的困境时,它带来了珍贵的希望。

“我爱纽约”风靡全球

起初,纽约市民对这个宣传标志持怀疑态度。珀塞尔回忆道:“当这个标语首次出现时,‘山姆之子’连环杀手仍在作案,人心惶惶。”但随着这个标志逐渐出现在市政宣传资料和旅游手册中,人们开始感受到它所带来的积极变化。

1978年,纽约酒店入住率显著提升,游客数量也逐步回这个标志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得益于恰到好处的时机。珀塞尔分析道:“这个标志让纽约市民在真正找回城市自豪感之前,就找到了一个表达热爱的出口。”而当它开始流行,其意义早已超越了广告本身,成为了一种无声的反抗,向世界宣告纽约依旧值得被热爱。

格拉泽将这个设计无偿赠予纽约州,从未对其申请商标专利。截至2011年,该标志每年为纽约带来3000万美元的商品销售收入。

这个标志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广泛传播,并且在每一次危机中都能焕发出新的活力。“9·11”事件发生后,曼哈顿街头张贴着许多海报,上面写着“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爱纽约(I ❤NYMore Than Ever)”,心形图案左下角的一个小黑点,象征着遭受重创的下城地区。

在新冠疫情期间,这个标志经过修改后再次出现,尽管有所变化,但人们依然能一眼认出。海勒说道:“米尔顿深知这个标志对每一位看到它的人都具有深远意义和强烈共鸣。

就像罗伯特·印第安纳(Robert Indiana)创作的《爱(LOVE)》雕塑一样,它早已拥有了独立的生命力。” 这个标志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不仅仅重塑了纽约的城市形象,更唤醒了纽约市民内心深处的热爱。

即使城市面临困境,这份爱也能成为凝聚人心的力量。正如海勒所说,“我爱纽约”所传递的这份情感,永远不会消逝。

撰文:Christabel Lobo

编译:Arvin

校对:钱思琦

版式设计:钱思琦

伸出小手

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