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月的风还带着点倔强的凉意。李红霞拖着脚步走在回家的路上,提着一袋刚买的矿泉水。这几天嗓子干得厉害,总觉得每口空气都像是一把钝刀子刮过喉咙。
四月的风还带着点倔强的凉意。李红霞拖着脚步走在回家的路上,提着一袋刚买的矿泉水。这几天嗓子干得厉害,总觉得每口空气都像是一把钝刀子刮过喉咙。
“都怪那个该死的电风扇。”她嘟囔着。三月底天气转暖,她就把小卖部里的电风扇打开了。谁知第二天早上醒来,脖子就跟冻住了似的,转都转不动。
夕阳拉长了她的影子,把沥青路面染成了橘红色。从县医院回来,她走得格外慢,不是因为脖子痛,而是因为心里的沉重。医生诊断很简单:颈椎病。她心里明白,人到中年,一个小卖部老板娘,难免落下这样那样的毛病。只是医药费和生意上的窟窿加在一起,日子越过越紧。
“喂,红霞姐,怎么走得这么慢啊?”隔壁卖服装的小王拎着塑料袋追上来,“听说你去了趟医院?”
“没什么大事,就是脖子疼,”李红霞笑笑,随手指了指小王手里的塑料袋,“又买了啥好吃的?”
“嗐,还不是孩子闹着要吃的泡面。那医生怎么说?严重不?”
“没事,开了点药,休息几天就好。对了,你家那小子的作业辅导班怎么样?”
李红霞熟练地把话题转开。她不愿意让街坊邻居知道自己的难处。小卖部开了十七年,赚不了大钱,但好歹养活了她和儿子。如今儿子在县城高中读书,每月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不少钱。她一个人支撑着,从不对人诉苦。
到了小卖部门口,李红霞站了会,看着这家陪伴她大半辈子的小店。门口的卷帘门上贴着褪色的可乐海报,窗台上摆着几盆长得走了形的绿萝,墙角的搪瓷痰盂已经掉了一块釉,但她一直没舍得换。小卖部虽小,却是她的全部家当,也是她和儿子生活的依靠。
“歇着吧,你这脖子。我一会过来帮你看店。”小王说完就匆匆回家了,估计是她家那口子又催着吃饭了。
李红霞摇摇头,苦笑着打开门。店里的陈设简单得很:一个老式冰柜,几个货架,一张放着收银盒的小桌子,墙上挂着一个已经停了的钟。手电筒、干电池、火柴、零食、饮料、香烟,货品摆放得整整齐齐。
她放下矿泉水,打开门口的灯。灯管闪了几下,发出嗡嗡的声音,才稳定下来。这灯管该换了,可是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她摸出账本,想看看今天的收入,却无意中翻到了尾页的欠账记录。
“卢师傅:50元,肖大爷:30元,张婶:25元…”
目光落在最后一行:“陌生小伙:200元”,旁边用红笔标注着”2023年8月14日”。
李红霞叹了口气。那是去年夏天的事了。
那天傍晚,一个三十来岁的男人走进小卖部,穿着一件褪色的格子衬衫,背着个旧书包。他满头大汗,衣服都湿透了,看样子走了很远的路。
“老板,来瓶冰水。”他的普通话里带着外地口音。
李红霞递给他一瓶矿泉水,他拧开盖子,几乎是一口气喝完了。
“再来一瓶。”他掏出手机,“可以扫码付款吗?”
“可以,但是信号不好,可能要等一会。”李红霞实话实说。
那人又喝了一瓶水,买了些饼干和香烟,然后站在门口试了好几次支付宝和微信,都显示网络错误。他脸上露出焦急的神色。
“要不这样,您先记着,等我办完事回来再付。我就在附近医院看个病人,顶多两小时就回来。”
李红霞看他不像坏人,就同意了。她在账本上匆匆记下”陌生小伙:200元”。
可那人从此再没出现过。
李红霞并不在意这200元。在小县城开小卖部,遇到这种事很正常。本地人记账,外地人付现,这是不成文的规矩。只是没想到,那个外地人也欠了账。
她收起账本,揉了揉发酸的眼睛。这个月药费花了不少,儿子的学费还差一截,这200元要是能收回来,倒是能解燃眉之急。可转念一想,人家肯定是有急事才没回来,再说都快一年了,估计早就忘了这茬事。
这时,店门口进来一个高个子年轻人,穿着一身得体的西装,浓眉大眼,看起来精神十足。
“您好,请问这是李红霞的小卖部吗?”年轻人彬彬有礼地问道。
李红霞愣了一下,“我就是李红霞,您找我有事?”
年轻人的眼睛一亮,仔细端详着李红霞的脸,似乎在确认什么。然后他突然笑了,笑容里带着一种奇怪的激动和释然。
“李阿姨,我是周明,去年夏天在您这里买过东西,欠了200元没还,您还记得吗?”
李红霞一时没反应过来,“周明?去年夏天?”
“对,就是去年八月中旬,我穿着格子衬衫,买了水和饼干,说扫码付款但是没信号…”
这么一说,李红霞想起来了,“哦,是你啊。没事,这点小钱不要紧的。”
周明认真地摇摇头,“不,这笔账我一定要还。我专程从上海过来找您。”
“从上海?”李红霞吃了一惊,“为了200块钱从上海跑来这小县城?”
周明从钱包里拿出两张红色的百元钞票,轻轻放在柜台上。
“不只是为了还钱,”他的声音突然变得有些哽咽,“更是为了感谢您。”
李红霞越发糊涂了,“感谢我什么?我们以前认识吗?”
周明深吸一口气,“您可能不记得了,但二十五年前,您救过我的命。”
李红霞听了这话,更是一头雾水。二十五年前?那时她刚结婚不久,还在镇上的鞋厂上班。救人命?她什么时候做过这么大的事?
周明看出了她的疑惑,接着说:“1998年,您还记得吗?那年夏天,咱们县城发大水,您和您丈夫开着一条小船,在淹没的街道上救人。”
李红霞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了二十五年前。是的,1998年那场百年不遇的洪水,整个县城一片汪洋。她和丈夫张波确实划着一条小木船,在街上救了不少被困的人。那是段既可怕又让人难忘的日子。
“当时我才五岁,和奶奶被困在二楼。水位越来越高,眼看就要漫进屋里。是您和您丈夫冒着危险,把我们救了出来。”周明的眼里闪着泪光,“如果不是您们,我和奶奶可能就…”
李红霞的记忆渐渐清晰起来。那几天他们救了太多人,具体的面孔都记不清了。但她隐约记得有个抱着小孩的老太太,坐在二楼窗台上,冲着他们拼命挥手。
“你奶奶…她还好吗?”李红霞犹豫着问道。
周明摇摇头,眼中闪过一丝哀伤,“奶奶五年前去世了。她生前经常提起您和张叔叔,说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好好感谢你们。”
听到丈夫的名字,李红霞的心猛地一颤。张波已经离开八年了,车祸。那是个雨天,路滑,大卡车失控…
“我丈夫…他五年前就…”李红霞没能说完,转过身擦了擦眼泪。
周明低下头,静静地站了一会,似乎在默哀。
“对不起,我不知道…”过了一会,他轻声说道。
李红霞摆摆手,示意没关系。她努力调整了一下情绪,问道:“那你是怎么找到我的?”
周明解释说,他这些年一直想找当年救命的恩人,但只记得模糊的面容和姓氏。去年他的工作需要回老家办事,偶然间在这个小卖部买东西,看到了李红霞,觉得很眼熟,但又不确定。
“当时我急着去医院看望同事,本来打算买完东西就回来核实,可是同事的情况突然恶化,我不得不连夜陪他转院去了省城,后来一直忙着照顾他,就把这事耽搁了。”
“这次我特意请了假,就是为了来确认您是不是当年那位李阿姨,顺便把欠的钱还上。”
说着,周明从背包里拿出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是一对年轻夫妇站在一条小木船旁,身后是一片汪洋,正是年轻时的李红霞和张波。
“这是奶奶珍藏的,她说这是救命恩人,让我一定要记住这份恩情。”
李红霞双手微微发抖地接过照片。那是她和张波结婚后第三年拍的,正是洪水退去不久的时候。当时一个被救的老人非要给他们拍张照片留念,说是要记住救命恩人的样子。谁能想到,这张照片竟然在二十五年后,以这种方式回到了她的手中。
老照片上,年轻的张波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手搭在李红霞的肩膀上,脸上带着淳朴的笑容。那时的李红霞还留着长发,扎成一个马尾,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往事如潮水般涌来,李红霞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
“来,坐下说。”她指了指店里唯一的小板凳,转身去倒了杯热水给周明。
周明坐下来,环顾着这个小小的卖部。屋子不大,但很整洁。货架上的商品摆放得井井有条,虽然种类不多,但日常所需的东西一应俱全。墙上挂着一张高中毕业证书的复印件,旁边是一个少年的照片,看起来十七八岁的样子。
“是您儿子吗?”周明指着照片问道。
李红霞点点头,脸上露出母亲特有的骄傲,“是啊,去年高中毕业,考上了省城的大学,学的是医学。他爸爸生前一直希望他能当个医生,现在算是完成了他爸爸的心愿。”
周明钦佩地说:“能考上医学院不容易,您辛苦了。”
李红霞摆摆手,“孩子有出息就好。”她顿了顿,又问道,“你现在在上海做什么工作?”
“我在一家医疗设备公司做技术支持,就是平时去各地医院装机器、培训医生怎么用那种。工作还行,就是经常出差。”
他们就这样聊了起来,从周明的工作,聊到李红霞的小卖部,又聊到了当年的洪水。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窗外已经完全暗了下来。
“对了,”周明突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拿出一个精致的盒子,“这是我从上海带来的礼物,一点心意。”
李红霞连忙摆手,“不用不用,你能记得还钱就已经很难得了,哪用得着送礼物。”
周明坚持道:“这不是贵重物品,就是一个颈椎按摩仪。我注意到您经常揉脖子,可能是颈椎不舒服吧?这个用起来很方便,效果也不错。”
李红霞犹豫了一下,确实,她的颈椎病这些天越发严重了。周明见她没推辞,就把盒子打开,取出一个精巧的按摩仪,耐心地教她如何使用。
“每天用十五分钟就行,不要太久。还有,睡觉的枕头要换成颈椎枕,我已经网购了一个,明天就能送到。”
李红霞被他的热情和细心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这个年轻人,为了一笔小小的欠款,为了一份二十五年前的恩情,千里迢迢来到这个小县城,还带来这么贴心的礼物。
“你这孩子,真是…”她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周明微笑着看着眼前这位朴实的阿姨,心中满是敬意和感激。在他的记忆中,这位阿姨和叔叔就像神仙一样,乘着小船从汹涌的洪水中出现,把他和奶奶救走。那是他人生中最早的记忆之一,也是最深刻的。
“李阿姨,您不仅救了我和奶奶的命,还影响了我的一生。”周明真诚地说,“我现在这份工作,就是为了能像您当年一样,帮助更多的人。”
李红霞被他的话感动得不知所措,只能连连摆手说:“我们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就是看见有人需要帮助,就去做了,哪敢当什么救命恩人。”
“正是这种不求回报的善良最可贵。”周明说,“这么多年,我一直记得奶奶的话: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两人又聊了很久,直到周明看了看表,说该回宾馆了。临走前,他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和地址,说以后有什么困难随时联系他。
李红霞送他到门口,看着他的背影渐渐消失在夜色中,心里涌动着复杂的情感。她想起了丈夫张波,想起了那场洪水,想起了他们一起救人的那些日子。那时他们刚结婚不久,生活虽然清贫,但充满希望。
谁能想到,一个小小的善举,竟在二十五年后得到了如此温暖的回报。
第二天一早,李红霞刚打开小卖部的门,就看见门口放着一个包裹,上面贴着一张纸条:“李阿姨,这是答应您的颈椎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另外,我联系了几个医学院的朋友,他们可以给您介绍一些缓解颈椎病的好方法,我已经把联系方式存在您手机里了。祝您身体健康!——周明”
李红霞拿起包裹,心中涌上一股暖流。她忽然理解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善良从来不会白费,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以另一种方式回到你的生活中。
她把包裹和纸条小心翼翼地收好,然后照常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窗外,阳光明媚,照在小卖部的招牌上,那上面手写的”红霞小卖部”几个字显得格外温暖。
一个月后,周明又来了,这次他带来了一台小型的制冷设备,说是送给李红霞用来保存一些需要冷藏的药品。李红霞这才知道,原来周明已经托人帮她联系了县医院的专家,为她制定了一套治疗颈椎病的方案。
“阿姨,您那时候救我,没问我是谁,也没问值不值得。现在轮到我帮您了,您也别推辞。”周明诚恳地说。
李红霞被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只能紧紧握住这个年轻人的手。
时光流转,季节更替。李红霞的颈椎病在专业治疗下逐渐好转,小卖部的生意也慢慢好了起来。而周明,则成了她生活中的一部分,每个月都会抽时间来看望她,就像看望自己的亲人一样。
县城的人们都知道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小卖部阿姨二十五年前的一次救人,换来了一位”干儿子”的真诚回报。大家都说,这世上的善良和温暖从未消失,它们只是需要时间来完成一次完美的循环。
李红霞常常站在小卖部的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心中充满感慨。她想对每一个过路的人说:别怕付出,也别怕帮助他人,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的一个微小善举,会在多少年后,以怎样的方式温暖你的生活。
那本记账的本子,李红霞一直留着。翻到最后一页,“陌生小伙:200元”那一行已经被划掉了,旁边用工整的字迹写着:“周明,儿时受恩,今生报答。”
这大概就是生活最美的地方:我们付出的每一份真心,终将以另一种方式回到我们身边。
有时候,李红霞会拿出那张老照片,看着照片中年轻的自己和丈夫,眼中含泪,心中却充满温暖。她知道,虽然丈夫已经离去,但他们共同播下的善良种子,如今已经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为她的晚年撑起了一片温暖的阴凉。
来源:默默Mo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