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下,AI在新闻内容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从自动化新闻写作到智能算法推荐,正在重塑原有的媒体生态。这种变革引发了关于AI是否将取代记者、编辑等传统媒体从业者的广泛讨论。不过,关于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带来新闻真实性危机的探讨,同样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伦
当下,AI在新闻内容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从自动化新闻写作到智能算法推荐,正在重塑原有的媒体生态。这种变革引发了关于AI是否将取代记者、编辑等传统媒体从业者的广泛讨论。不过,关于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带来新闻真实性危机的探讨,同样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伦理课题。AI时代,新闻真实与虚假的交织更显复杂,“一键生成”的高效性与“小心求证”的严谨性亟须更好融合,这无疑对新闻内容把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彰显了新闻内容生产流程中编辑这一角色的重要性和难以替代性。而对于主流媒体的编辑们而言,亦须以标准迭代、素养提升、技术加持“三昧真火”炼就火眼金睛,在“AI+”的传媒新生态中拨云见日。
1
AI时代,新闻内容生产的机遇与挑战
AI在新闻内容生产中的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AI工具通过语言处理技术和海量数据,可以在短时间内产出大量报道,大大提高了新闻生产的效率。便利之余,风险隐患也不容忽视。尽管AI在新闻内容生产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优势,但若缺乏制度约束和编审把关,AI生成内容仍存在诸多潜在风险和局限性。
近期一则新闻在媒体人耳边敲响警钟:某“超一线男星”在澳门豪赌引发关注,相关话题频繁登上社交媒体热搜热榜。随后,该新闻被查明为AI生成。这场闹剧引发AI时代新闻把关议题的再聚焦:在新闻内容生产的高效性之外,新闻造假的低成本、便利性也正浮出水面。此外,新闻伦理与道德困境逐渐显现。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和责任界定存在问题,自动化写作生成的新闻稿件,其版权难以明确归属,一旦发生版权纠纷,难以确定责任主体。在处理敏感信息和道德争议事件时,AI也面临困境。如在报道灾难、暴力场景时,AI难以把握报道的尺度,可能会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
2
技术“狂奔”下,信息守门人更显价值
那么,AI生成内容的准确性谁来保障?技术伦理的边界如何划定?当下,人工把关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人的批判性思维、情感理解和道德判断能力,这些都是当前AI难以企及的。因而,专业媒体从业者的角色变得更加重要。尤其是在新闻内容生产流程中,编辑作为信息守门人的作用愈发凸显,把好内容关,这一编辑的基本职责也变得愈发神圣。可以说,即便当前技术迭代如此迅猛,编辑的功能非但没有落伍,反而因技术变革被赋予了新的价值。
人拥有对语境与文化的深度理解。在新闻内容生产中,编辑能理解语言中的隐喻、反讽、幽默或地域性表达,对国家、历史、宗教、社会习俗等背景的认知,使编辑能更准确地判断新闻内容是否失真、冒犯或引发误解。而在这方面,AI可能因依赖数据模式而无法实现精准研判,只停留于字面含义的识别。例如,某地方媒体报道“政府终于出手整治‘僵尸车’”,AI可能将“僵尸”误读为恐怖内容,而人类能理解这是对长期废弃车辆的比喻。再如,笔者在《浙江日报》从事编辑工作过程中,曾和同事一起利用AI工具为《中国载人登月初步方案公布 计划2030年前实现登月》新闻稿制作配图,这一过程中,AI生成配图画面有多处细节“似是而非”,像首次生成画面中航天员服装为外国制式服装,不符合稿件“中国载人登月”的主题,粗看很难辨别,若不是编辑严格审图,就会闹出笑话。又如,在《浙江日报》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主题报道“浙江一家人”中,一大创意就是利用AI工具制作配套融合产品。在画面生成过程中,编辑亦难“一劳永逸”,而是要时刻把关做好调整,像生成画面里的电视机为外国制造样式,不符合“新中国成立75周年”这一主题,最后编辑“揪”出了这一细节,调试生成了更符合本省实际的西湖牌电视机样式。
人能够对AI局限性进行补充。当前,AI生成内容或存在因训练数据不足、偏差导致的某些客观漏洞,或存在主观人为故意制造的虚假信息,这些局限投射在新闻内容生产中便是新闻失真,因此依然需要编辑这一角色进行系统性把关,做好查漏补缺、及时纠正。例如,同样是在“浙江一家人”报道中,AI实现了让老照片里的一家人动起来,但其对人物的识别还是不够精准,同步让挂在背景墙上的一幅人像照片中的人物也随之而动。编辑在审核中发现了这一问题,及时进行了调试修正。
人能够动态应对新情况新问题。新闻是动态的、即时的,新闻内容生产考验快速反应的能力。面对一些前所未见的事件,编辑能灵活跟进并提出报道的角度、实施策划,并预测发展趋势、长期影响。而AI依赖既有数据可能滞后。同时,编辑对故事结构的调整、重点的提炼,以及情感共鸣的把握(如特写报道)更具创造性,这是目前AI生成内容尚难系统性把握的。
3
炼就AI时代的火眼金睛
新闻工作者要时刻警惕新闻内容生产过程中角色的变位和职能的让渡,强化自身主体地位,担当AI生成内容的把关者、引导者。而对于作为信息守门员的编辑而言,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一劳永逸”,需要的是自我迭代,用好“三昧真火”炼就一双火眼金睛。
编辑把关标准的守正与迭代。“三审三校”制度是新闻发布前的审核和校对流程,旨在确保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合法性和规范性,这一传统新闻生产中的把关流程历经事实证明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在此基础上,在AI时代,除了传统的真实性、准确性、重要性等把关标准外,还可增加对数据质量、算法合理性、用户体验等新的把关标准,避免数据偏差对新闻把关的影响;评估算法的合理性,防止算法偏见的出现;关注用户体验,提高新闻内容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同时,根据不同新闻类型和传播平台,制定差异化的把关标准。只有把关标准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各个岗位恪守规范,用标准和制度做好约束,才能在机制上最大限度确保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
编辑专业技能的强化与提升。相较于传统编辑工作,AI时代,编辑的专业能力要求更高,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也更多更趋复杂,因此编辑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要构建多源信息核实网络,学会与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专家学者“打交道”,形成广泛的信息核实渠道。要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对新闻线索进行多维度分析和验证,通过分析信息的传播路径、传播节点以及传播者的身份特征等,判断信息的可信度。要严格执行信息溯源流程,对于每一条新闻线索,从最初的来源开始进行严格追溯。要培养敏锐的新闻洞察力,持续关注社会热点、行业动态和政策变化,培养对新闻事件的敏锐感知能力。要善于通过观察和分析,总结出不同类型新闻事件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提高对新闻真实的识别能力。要坚守新闻伦理道德底线,强化自身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严格遵守新闻伦理规范。
编辑综合素养的拓展与进击。做好把关工作,也要知己知彼,功夫在诗外。编辑要学会走出“舒适区”,学习、了解AI技术原理,了解生成式AI模型的训练过程、工作机制以及可能出现的漏洞和被利用的方式。要掌握前沿检测技术与工具,关注行业内最新的AI虚假内容检测技术,如基于区块链的内容溯源技术,利用其不可篡改的特性追溯新闻内容的源头和传播路径。
【声明:本号为宣传传媒领域融合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平台,属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来源:融媒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