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3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四病房主任刘利教授团队成功为一名76岁重度阿尔茨海默病(AD)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双侧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术后患者激越状态显著改善,CIBIC评分提升至2分,术后第9天即可完成简单家务,生活自理能力明
2025年5月3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四病房主任刘利教授团队成功为一名76岁重度阿尔茨海默病(AD)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双侧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术后患者激越状态显著改善,CIBIC评分提升至2分,术后第9天即可完成简单家务,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升。
术中图片:淋巴管和静脉吻合口通畅
患者王先生(化名),76岁,AD病史7年,合并2型糖尿病15年。术前评估显示:ADL评分60分(重度功能障碍),MMSE评分2分(极重度认知障碍),生活完全依赖他人照料。
术前经神经内科、麻醉科等多会诊评估,确认其符合手术指征。术中,团队采用“袖套氏”显微吻合技术,在双侧颈内静脉旁精准定位12根堵塞的异常淋巴管,将其与颈外静脉分支吻合,术中吲哚菁绿荧光造影证实吻合口通畅,手术历时6小时完成。
术后首日患者即表现出认知功能改善:反应速度加快,注意力集中时间延长。术后第6天出院时,神经内科段淑荣教授、迟立君教授、赵敬堃教授、刚宝芝教授等评估后一致认为其激越状态缓解,CIBIC评分提高。出院后第9天随访,患者已能独立完成扫地、整理餐具等基础家务,生活能力较术前提升显著。
阿尔茨海默病作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主要类型,全球患者超5000万,以进行性认知衰退、行为异常为特征,现有药物仅能延缓症状进展。刘利教授指出,传统治疗手段对中晚期患者效果有限,而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LVA)通过重建颈部淋巴-静脉通路,加速脑内β-淀粉样蛋白等代谢废物清除,为突破治疗瓶颈提供新路径。该术式要求显微外科技术达到0.1毫米级操作精度,需在直径不足0.3毫米的淋巴管与静脉间建立吻合,手术风险与难度极高。
术后患者认知功能提高
术后护理团队针对患者糖尿病、前列腺肥大等基础疾病制定个性化方案:控制血糖波动、预防尿路感染、指导家属进行认知康复训练。患者术后顺利康复出院。
出院后患者家属非常满意
刘利教授强调:“该术式并非替代药物,而是通过改善脑代谢微环境增强药物疗效。我们正联合影像科开展术后PET-CT随访,通过Aβ蛋白沉积变化验证长期疗效。”
该案例再次验证多学科协作(MDT)在复杂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核心价值。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及康复科的深度整合,为AD患者提供了从精准评估到功能重建的全链条诊疗方案,为全球AD治疗研究提供了新的临床实践样本。
来源:哈医大一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