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是强健骨骼的良方!医生提醒:步入中年,游泳时牢记3个原则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5 15:45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很多人都说,游泳对身体好,尤其是对骨骼。说得对,也说得太轻了。游泳对骨骼不是“好”那么简单,它是少数能同时刺激骨、关节、肌肉神经一整套系统的运动。

中年人要维持骨骼健康,不是只靠补钙。补钙只是原料,真正的强度,是靠压力和肌肉牵引把骨质“逼”出来。

而游泳就是那种能悄悄施加均匀负荷,不伤关节又能刺激骨骼的方式。特别是步入中年以后,身体逐步开始“走下坡”,骨量流失快于合成。

如果这个阶段动作还是靠走走、跑跑、练练哑铃维持,风险和收益已经不成正比。游泳反而成了一个更合适的替代方案。

但也不是下水游一游就能把骨头练好。很多人游了几年水,体力是提升了,骨密度却没什么大变动。

关键在于他们忽略了三个原则。一个是强度要够,不能总是慢悠悠地漂着;一个是动作得变,别老是蛙泳;还有一个最容易被人忽视——游前身体状态必须激活,不能让关节和韧带带着“睡意”下水。这三个点,是现在大多数中年游泳人群没搞清楚的地方。

骨骼是动态结构,它靠持续的刺激保持活跃。以为游泳不压骨头,所以骨头得不到锻炼,这是错的。

水下虽然浮力大,但也有阻力,关键在于水的阻力是连续的。这种连续、低强度、全身性的负荷,会刺激骨膜下的骨母细胞活跃,从而增加骨小梁的密度。

北京协和医院在2019年一项跟踪研究显示,55岁以上中年人,每周进行三次游泳训练,连续坚持9个月后,股骨近端骨密度平均提高了3.1%,而对照组(只进行步行)几乎没有变化。这说明,只要姿势对,频率稳,游泳确实能刺激骨密度上升。

问题是,很多人根本没用对姿势。蛙泳是最普遍的水中动作,但对骨骼的刺激有限。动作幅度小,关节旋转范围也小,更像是一种有氧活动。

真正有效的是自由泳和蝶泳,这两种动作需要核心稳定、四肢协调、腰背发力,能有效拉伸肌肉的附着点,从而带动骨骼。

肌肉拉力通过肌腱传递到骨头,形成微小但持续的牵拉刺激,是骨质增生的主要来源。

这一点在一项发表于《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的多中心研究中也得到验证,研究者比较了不同游泳动作对骨密度的影响,结果显示蝶泳和自由泳在提升骨密度方面的作用比蛙泳高出近一倍。中年人不能再靠舒服的运动去维持身体,要换成有效的方式。

再说个几乎没人提的问题:体温和骨代谢的关系。中年以后,基础代谢下降,体温普遍偏低。体温每下降1℃,骨吸收就会上升大约10%。

这是一个被大量代谢研究证实的现象。水温低、身体冷,肌肉收缩少,代谢减慢,骨代谢也随之减慢。所以游泳前的热身不仅仅是防止拉伤,它是激活全身代谢的必要过程。

尤其是早上游泳的人,刚起床本来血流就慢,关节液也黏稠,如果不经过10分钟以上的陆地热身,身体带着“冬眠模式”入水,骨代谢几乎不启动。这种游了也白游的情况非常常见,很多人还以为自己游得很努力,其实骨骼根本没被唤醒。

体重也是个值得讲的点。大部分人以为体重大了,骨骼更容易出问题。其实中年阶段,适当的体重对骨密度是有保护作用的。

体重越大,对骨的负重越大,刺激也越强。但前提是肌肉含量要够,脂肪太多反而适得其反。游泳这种运动,有个优势就是能在减脂的同时保住肌肉。

脂肪会分泌促炎因子,会加快骨吸收过程,而肌肉会分泌肌肉因子,反而有保护骨骼的作用。

很多人长期跑步减肥,最后体重轻了,骨质疏松却提前了。游泳的好处就在于,它让肌肉、脂肪、骨骼之间形成一种更稳定的三角结构。

心理状态对骨骼也有影响。这个观点看起来不太沾边,但越来越多研究发现,长期处于焦虑、压抑情绪中的人,骨密度下降速度更快。

原因是压力荷尔蒙(皮质醇)过高会抑制骨形成。游泳对大脑神经有镇静作用,尤其是水下呼吸训练,能明显降低交感神经的活性。

国外一组对比实验显示,每周3次中等强度游泳训练的人,血液中皮质醇水平平均下降了13%。

这说明游泳不只对骨骼有效,对神经内分泌系统也有正向影响,从而间接保护骨健康。骨骼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全身激素调节的一部分。光靠运动去刺激骨头,忽略了内分泌这一块,是不完整的。

还有一个很容易被误会的问题,尤其在中年群体中:骨质疏松一定会导致骨折。这是个大误区。

骨折不是骨头软的直接后果,而是动作控制力减退的体现。骨头变薄确实是危险因素,但摔倒本身才是真正的导火索。

游泳可有效提升身体的本体感觉,加快对身体姿势变化的反应速度。长期游泳的人在跌倒测试中表现更好,尤其是转身和平衡方面反应更快。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曾对两个相似人群做实验,一组游泳,一组步行,持续12个月,结果游泳组的跌倒发生率减少了21%。所以游泳不是单纯锻炼骨头,更是在提升整个“防摔倒系统”的效率。

说了这么多,有一个地方得特别强调,那就是骨密度和骨强度不是一个东西。

骨密度是静态指标,看的是骨头里的钙含量;骨强度是动态指标,跟骨小梁的排列方向、弹性、组织粘结度等有关。

游泳对骨强度的影响要大于对骨密度的改变。即便密度变化不大,但骨强度提升了,骨折风险照样可以降下来。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看骨密度报告吓一跳,但其实没有发生过骨折,日常也很灵活,核心原因就在于骨强度够用。游泳训练,特别是水中速度训练,对骨小梁的排列有重建作用,能改善骨内部的微结构。

说到底,很多人想要靠运动来逆转骨质问题,却忽略了运动的方式、节奏、结构。游泳是一个不错的选项,但前提是得做对,不是随便泡个水就行。

中年是个特殊阶段,身体逐渐失去代偿能力,任何小的问题都容易放大。这个时候,选对运动,远比盲目加强锻炼重要。

[1]贾宗英.游泳运动助力老年人健康促进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C]//贵州省体育科学学会.第七届贵州省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24:207-208.

来源:梁医生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