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再加力 | 贴近“三农”一线,深入田间地头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5 16:04 1

摘要:“《农村大众》的特点很鲜明,贴近‘三农’一线,深入田间地头,知道农民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在《农村大众》创刊75周年纪念日前夕,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国家花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万书波这样评价这份报纸。

万书波(右四)带领团队在花生试验田工作。

“《农村大众》的特点很鲜明,贴近‘三农’一线,深入田间地头,知道农民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在《农村大众》创刊75周年纪念日前夕,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国家花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万书波这样评价这份报纸。

多年来,万书波带领花生栽培与生理生态创新团队与《农村大众》建立了深厚联系:团队成员积极为报纸当好“参谋”,指导相关技术稿件的报道;报纸持续跟踪关注团队的科研成果,推广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助力山东花生节本增效与大面积单产提升。

打破单产纪录

只需要“一粒种”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这个耳熟能详的谜语说的就是花生。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花生都被视作“低产作物”和“小作物”。万书波带领团队,解决了花生种植面积小、产量低等问题。

2023年9月23日,莒南县板泉镇西于家湖村的一片花生高产攻关田,按照花生高产田实打验收办法,专家组最终确认亩产为865.47公斤,打破世界花生高产纪录。创造这一成果的正是万书波带领的花生栽培与生理生态创新团队。当天,农村大众客户端以“亩产865.47公斤!山东打破尘封8年的世界花生单产纪录”为标题,刊发了万书波团队在莒南县打破花生单产世界纪录的新闻。

此前,因为担心出苗不齐,农民播种时特意多下种,一穴用两粒甚至多粒种子。由于密度过大,同穴多株竞争加剧容易形成“大小株”,影响产量,还因用种量偏大,增加了种植成本。

在莒南县的花生栽培试验过程中,万书波和团队发现,采用一穴一粒播种,每株花生个体长势更均匀、更健壮,较传统方式,用种量至少节省20%。

在综合花生单粒播种、全程可控施肥等技术基础上,万书波团队总结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的花生单粒精播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近年来,在《农村大众》的种植等板块,万书波团队成员多次详细介绍单粒精播技术,为全省花生种植户提供了有益技术支撑。

从“吨粮田”

向“万元粮田”跨越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挖掘油菜、花生扩种潜力。

从2010年起,万书波带领团队,开展玉米花生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探索。在品种筛选、农机农艺融合等多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还研发了秸秆裹包混贮利用技术,有效解决了花生玉米带状种植的秸秆高效利用问题。在稳粮增油的同时,推动了秸秆高值饲料化利用。报道这项技术时,《农村大众》在中央精神与山东实践结合上寻找报道突破点。2023年3月29日,《农村大众》以“既稳粮又增油!解码山东复合种植新模式”为题目,头版整版介绍了在不减少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总产的前提下,扩种油料的这项技术。

鲜食玉米生育期短,鲜食花生可提前收获,根据这些特点,万书波团队在花生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基础上,创新研发了鲜食花生鲜食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一年两季栽培技术。通过在济南市济阳区等地实验,从4月上旬至10月中旬,可以完成两季鲜食玉米和两季鲜食花生的种植,亩净收益可达1万元。若再种植一季越冬菠菜等蔬菜,可实现一年三收,亩利润能超过1.2万元。

鲜食花生鲜食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让大田生产从“吨粮田”向“万元粮田”跨越。

扎根一线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2020年7月2日,山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在济南举行。会上,万书波被授予2019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7月3日,《农村大众》头版头条以“研究小花生作出大贡献”为题目,报道了万书波在花生高产与品质栽培理论和技术领域取得的多项重大突破。

近年来,万书波团队在生产一线又有新发现。花生发芽时,子叶节有不易出土的特性,需人工将子叶节从土中扒出,让其接受光照。这种“清棵”操作,费工费时。“如果能通过农艺措施使子叶节出土,或者能培育一种子叶节能直接出土的品种,就可以省去这项操作,降低用工成本,还能增加产量。”万书波说。万书波团队果然发现了子叶节可以直接出土的品种。目前,已锁定相关关联基因,有望培育出高产新品种。

来源:农村大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