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新数据显示,一种名为XDV.1的新冠变种病毒正在香港快速传播,仅一周就导致31人死亡。
文|娱栀
编辑|娱栀
5月的香港,本应是初夏时节,却又笼罩在新冠疫情的阴霾中。
最新数据显示,一种名为XDV.1的新冠变种病毒正在香港快速传播,仅一周就导致31人死亡。
这个数字创下了近一年来的新高,让原本平静的疫情形势骤然紧张。
而且,香港大学病毒学专家孔繁毅教授指出,XDV.1变种具有两大危险特性:极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和更高的传染性。
这意味着,即便你曾经感染过新冠或接种过疫苗,面对这个新变种时,防护效果都可能大打折扣。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个变种已经开始向内地蔓延......
中国疾控中心最新发布的监测报告显示,4月以来,南方省份的新冠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北方地区。
在广州、深圳等城市,新冠病例在门急诊中的占比已经超过流感,成为最主要的呼吸道传染病。
“这波疫情来得比预期更快。”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专家表示:
“距离上次疫情高峰已经过去10个月,人群免疫力自然下降,给病毒传播创造了条件。”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的监测数据表明,XDV.1变种的传播速度惊人。
短短一个月内,呼吸道样本的阳性率就从1.7%飙升至11.4%,增长了近7倍。
但最令人揪心的,是不断攀升的重症和死亡病例......
仔细分析香港报告的31例死亡病例,可以发现几个关键特征:
这人人大多数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近八成没有接种最新疫苗加强针,且普遍患有基础疾病。
更让人心痛的是,儿童感染病例也在增加。
最新报告显示,已有5例儿童重症,年龄最小的只有8个月大。
这些孩子主要出现严重的呼吸道并发症,需要住院治疗。
这提醒我们,任何年龄段都不能对新冠掉以轻心。
香港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主任强调,特别是免疫力较弱的群体,更需要加强防护。
为什么在疫苗充足的情况下,仍有人因新冠失去生命?答案可能就在我们的防疫意识里。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变种,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
针对当前疫情,专家给出了明确的防护建议:第一条就是及时接种最新疫苗。
现有的JN.1疫苗对XDV变种仍有一定保护作用,特别是能有效预防重症。
尤其是高危人群,更应该尽快完成加强免疫。
所以出现症状后要及时检测,确诊后立即就医。
最后就是要恢复基础防护措施。
在人群密集场所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老办法,依然是最有效的防护手段。
到这里或许会有人恐慌,难道我们要回到严格的防疫状态吗?
其实不必过度紧张,但保持适度警惕很有必要。
那这波疫情会持续多久?未来几个月的形势会如何发展?
疫情走势预测香港大学的研究团队预测,这波疫情可能会在6月达到顶峰,之后缓慢回落,但整体流行期可能延续到8月底。
这意味着我们还要面对2-3个月的疫情考验。
“病毒在不断变异,我们必须学会与之长期共存。”
专家指出,关键是要建立科学的防护意识,既不恐慌,也不松懈。
尤其是随着国际交流的恢复,新变种跨境传播的风险也在增加。
内地多个口岸已经加强监测,对来自疫情高发地区的旅客实施更严格的检测措施。
在疫情新常态下,我们普通人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保护老人和孩子是重中之重。
面对传染性更强的变异株,传统防护措施需要“精准迭代”。
在医院、养老院等高危场所,建议佩戴KN95/N95口罩,这种口罩对病毒的过滤效率比医用外科口罩高30%。
而打工人在办公室使用新风系统时,建议将换气频率从每小时2次提升至4次,可使室内病毒浓度降低60%;
60岁以上老人、肿瘤患者等,建议每周进行1次抗原自测,早发现可使死亡率降低75%。
这些调整并不是过度谨慎。在香港重症患者中,有40%认为“只是普通感冒”而延误治疗。
当病毒以“喉咙痛、轻微乏力”等非典型症状出现时,家中要常备新冠抗原检测试剂,出现症状时第一时间检测。
家庭成员出现症状时,尽量单独居住,减少接触。
储备必要的退烧药和抗病毒药物,但不要盲目囤药。
回顾两年多的抗疫历程,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科学认知病毒。
XDV.1变种的出现再次提醒我们:新冠病毒仍在变异,防疫不能掉以轻心。
但也不必过度恐慌。随着医疗资源的充实和诊疗经验的积累,现在的新冠重症率和病死率已经大幅下降。
关键是要做好个人防护,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健康。
毕竟疫情防控是场马拉松,不是短跑。疾控专家强调,要保持理性和耐心,才能跑完全程。
新变种的出现提醒我们:新冠病毒并未消失,它只是变得更隐蔽。
与其焦虑,不如做好科学防护,尤其保护好老人和孩子。
所以,当新变种来袭时,你准备好用科学态度来应对了吗?
保护家人健康,从今天就开始行动吧!
参考资料:
来源:娱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