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又到一年毕业季,高校学子都在为毕业论文奋笔疾书。而今年,一个新痛点引发关注:AI智能检测审查。有的文章明明全是自己写的,却被AI判定高重复率;有的经导师指点修改后,AI率反倒从“10%”飙升到“80%”。文风直白通不过,专业术语也不行,让同学们愤懑不已:难道我
又到一年毕业季,高校学子都在为毕业论文奋笔疾书。而今年,一个新痛点引发关注:AI智能检测审查。有的文章明明全是自己写的,却被AI判定高重复率;有的经导师指点修改后,AI率反倒从“10%”飙升到“80%”。文风直白通不过,专业术语也不行,让同学们愤懑不已:难道我是一个“人机”吗?
苦恼不局限于毕业生。有网友试着将经典文章传送给AI“过过眼”。结果经某个常用论文检测系统检测显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与刘慈欣的《流浪地球》个别片段的AI生成内容总体疑似度分别达到了62.88%和52.88%。而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AI率竟然接近100%。更无厘头的是,似乎越是文字通顺、用语规范、逻辑清晰的,越容易被判定为“AI生成”,反倒是拖拖沓沓、语句生硬、逻辑不清的,有时还能“蒙混过关”。面对人工智能的“故作聪明”,同学们或主动或被动选择“装笨”。有的被迫删减精彩段落,有的故意模糊逻辑层次,或者加入一些不必要的修饰或口语化表达,降低学术性,总之就是“不好好说话”。还有的干脆找商家“代降AI率”,甚至还催生了一条灰色产业链。在以往文本查重的基础上,又得花钱查“AI率”,给同学们增加经济负担不说,“花钱包过”还可能面临诈骗和隐私泄露风险。而为了“降AI”不惜以辞害意,更是一种本末倒置。科技浪潮汹涌而来,也影响着学术写作。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对文本进行检测,一则提早预防AI作弊之风,二则为人工查重减负增效,本是一种积极探索。但在技术尚未成熟之前,“论文全给AI审判”难免引发诸多问题。如今暴露出的种种无厘头现象,正是及时提醒。据媒体报道,目前国内有多个团队正在从不同方向发力,进行AI论文反识别的检测研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呼吁,不能让AI成为人类智识的“判官”。尤其在学术研究领域,必须保持一定的应用克制,设定清晰边界。说到底,AI只是一种辅助性工具。有人将其形容成人类创造的另一个“自己”,但需要厘清的是,它至少目前不过是被人类“投喂”的对象,所有的根基和积淀皆源于人的智慧和思考。这对最基本、最核心的主客体关系,不能有丝毫动摇。正如一段时间里业界反复提醒的,技术应当服务于人,而非把人供奉给技术,让其操作人类,否则,不仅会催生种种怪诞,还可能束缚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与运用。未来已来。正在加速迭代的人工智能,必将越来越多展示其两面性。如何与其良性互动,答案并不唯一。但无论如何,必须让技术坚持工具理性,让教育葆有人文初心。· END ·
最近微信改变了推送规则,文章不再按时间轴排列了。不想错过最新推送的你,就把光明微教育
来源:光明微教育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