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朋友们,今天咱们聊聊《易经》。一提起这本老祖宗传下来的书,好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算命的吧?” 街边巷尾,偶尔还能瞅见摆摊的先生,摇着铜钱,嘴里念念有词,给人断吉凶、卜前程。久而久之,《易经》好像就跟“预测未来”划上了等号。
嘿,朋友们,今天咱们聊聊《易经》。一提起这本老祖宗传下来的书,好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算命的吧?” 街边巷尾,偶尔还能瞅见摆摊的先生,摇着铜钱,嘴里念念有词,给人断吉凶、卜前程。久而久之,《易经》好像就跟“预测未来”划上了等号。
但说实话,要是咱真把《易经》就当成一本高级点的“算命指南”,那可真是有点“买椟还珠”,把真正值钱的宝贝给忽略了。
我认识一个朋友,老王。前几年他工作特别不顺心,感觉自己一身本事没处使,看着同龄人一个个升职加薪,他心里那叫一个急啊。那段时间,他有点魔怔,到处找人算卦,也捧着《易经》自己研究,就想知道自己啥时候能“转运”。结果呢?越算越迷茫,越看越焦虑。因为每次占卜的结果,似乎都有好几种解释,让他更加不知道该咋办。
后来有一次,我们喝酒聊天,他还在那唉声叹气。我跟他聊起《易经》,我说:“老王啊,你有没有想过,《易经》最厉害的地方,可能不是告诉你‘明天会不会下雨’,而是告诉你‘看天色,阴了,你该不该带伞,或者该不该出门?’”
老王愣了一下,琢磨了半天。
其实,《易经》的核心智慧,藏在两个字里——“时”与“位”。
啥叫“时”?简单说,就是时机、时候、大环境、趋势。天时地利人和,那个“天时”就是最大的“时”。春天播种,秋天收获,这就是顺应天时。经济好的时候,大胆投资可能没错;经济下行了,你就得捂紧口袋,稳字当头。这个“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一直在流动,像河水一样。你看《易经》六十四卦,每一卦的每一爻,都在讲不同的“时”下的状态。比如“潜龙勿用”,就是告诉你,时机不对,你是条龙也得先盘着,别急着冒头。
那“位”呢?就是你的位置、角色、身份、实力。你在公司是老板还是员工?在家庭是长辈还是晚辈?你手里有多少资源?你能调动多少力量?这些都是你的“位”。你的“位”决定了你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在其位,谋其政。一个基层员工,天天操心CEO该操心的战略问题,那叫“越位”;一个领导者,只盯着眼前的鸡毛蒜皮,那叫“失位”。找准自己的“位”,才能干出符合自己身份、能力的事儿。
关键就在于,“时”和“位”要结合起来看。
还说老王。他后来不再纠结于“我啥时候能升职”这个预测结果了,而是开始琢磨:
现在的“时”是啥样的? 公司是不是在扩张期?行业趋势好不好?领导现在最看重什么样的人才?有没有合适的项目机会?我的“位”又如何? 我目前的职位、能力,够不够得上那个更高的位置?我的资历、人脉、业绩,在同事里算什么水平?我有哪些优势,又有哪些短板需要补?这么一分析,老王心里亮堂多了。他发现,当时公司确实在搞新业务,但需要的是跨界整合能力,这恰好是他的短板(位不符)。同时,大环境(时)也不是那么乐观,公司也在强调降本增效。所以,急吼吼地要求升职,时机和自身条件(时与位)都不太对。
于是,老王调整了策略。他不再焦虑地等待“好运”,而是主动去学习新业务需要的知识,积极参与跨部门协作,弥补自己的短板(改变自己的“位”)。同时,他也更注意观察公司的动向和领导的需求,寻找真正合适的时机(等待有利的“时”)。
过了大概一年多吧,公司正好有个新项目启动,需要一个既懂原来业务,又有新拓展思路的人来负责。这时候的老王,能力提升了,准备也做足了,机会(时)来了,他正好在那个合适的位置(位)上。结果,顺利拿下项目,后来自然也得到了提拔。
你看,《易经》在这里扮演的角色,不是给老王一个“明年高升”的简单预测,而是给了他一套分析**“时”与“位”**的思维工具。这套工具,让他看清了自己所处的环境,找准了自己的定位,从而做出最恰当的选择。
《易经》里的卦爻变化,更像是在模拟各种“时”与“位”的组合下,可能出现的状况以及应对的智慧。它不是让你躺平听天由命,而是让你在变化莫测的世界里,保持一份清醒和主动。知道什么时候该奋勇前进(如“乾卦”的飞龙在天),什么时候该韬光养晦(如“屯卦”的盘桓);知道身居高位时要如何谦逊(如“谦卦”),处于困境时要如何坚守(如“困卦”)。
这哪是简单的算命啊?这分明是一部教人如何在不同时间和位置上,做出正确决策的人生导航图!它给你的不是一个僵化的答案,而是一种动态的、充满弹性的生存智慧。
所以啊,下次再看《易经》,别光想着它能不能算准未来。多琢磨琢磨里面的“时”与“位”,想想自己当下的“时”是什么,该处的“位”又在哪里,或许,你会发现一片更广阔、更实用的智慧天地。这,可能才是老祖宗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它带来的那种看清局势、找准位置后的心里踏实感,可比一个模棱两可的“预测”要给力得多!
来源:砚边慢生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