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河北实践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5 17:24 1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11次考察河北省,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11次考察河北省,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河北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整准确全面把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持续强化民族领域法规体系、法治实施、法治监督、法治保障等建设,不断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强有力的法治支撑。

建立健全民族领域法治保障工作机制

河北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领域法治建设,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多次听取民族工作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民族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民族地区调研,倾听各族干部群众心声,提出工作要求。各级部门和各单位始终坚持提高政治站位,紧密配合,协调联动,在法治轨道上合力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建立健全民族工作协调机制和民委委员制,明确组成部门职责,建立全体会议、现场办公等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制发年度要点,将民族领域法治建设工作作为重点内容进行研究部署推动。

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将民族工作纳入巡视巡察、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基层党建述职评议、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好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推荐评选工作,每五年评选表彰一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

建立宣传引导机制。将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纳入河北省“八五”普法规划,依托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丰富传播内容,创新宣传形式,拓宽传播渠道,不断提升民族领域普法宣传实效。

健全完善地方民族工作政策法规体系

河北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宪法为根本,及时稳慎地调整完善地方民族工作政策法规,认真做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命名、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指导员管理、行政执法裁量权基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管理等工作。

全面清理行政规范性文件。坚持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按照“谁制定、谁清理,谁实施、谁清理”的原则,以是否与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相符,是否与国家重大改革方向一致,是否与全面深化改革后的体制机制相适应,是否与新制定修改后的法律法规相协调等为标准,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废改清工作。

积极推进嵌入式立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要求写入新修订的《河北省地方立法条例》,写入自治县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推动其他领域在制定出台和调整完善政策法规时,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要求。截至目前,省人大常委会批准自治县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47部,废止5部,现行有效42部,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旅游、土地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河北省社会治理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均增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内容。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立法调研。积极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重点难点立法调研,全面梳理相关制度规定,广泛收集立法建议,为相关立法奠定坚实基础。

做好法规清理评估备案工作。省人大每年开展一次民族领域法规清理,省政府每年对民族领域规范性文件进行备案审查。

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

河北省坚持依法行政,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不断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

提升行政执法水平。严格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制度,加强对民族事务行政执法部门罚没行为核查,推动实施联合执法和综合执法。

全面落实清单管理。严格规范省市县乡四级民族工作系统执法清单、权责清单、公共服务事项清单、证明事项清单,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加强权力事项事中事后监管。

依法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制定修订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政策文件,组织开展涉民族因素突发事件应急演练,从苗头预警、风险防控、排查化解、稳妥处置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确保风险防范处置有规可依。

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成效显著

河北省始终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民族问题、协调民族关系,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阔步前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积极推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河北卷》编纂工作。充分发挥文博、文艺、文旅、文创的教育功能,建设百人研究队伍、推出百项研究成果、提升百个样板景区等,让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可感可读、浸润心灵。深入开展“石榴花开·媒体走基层”活动,推出系列图文报道、主题视频,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氛围。建设长城、大运河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质增效。指导各地发挥优势、突出特色,调整优化农村(社区)、乡镇(街道)、学校、文博场所、旅游景区等创建点位。精心做好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推荐评选工作,去年有8个模范集体和6名模范个人受到党中央、国务院表彰。

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实施深化民族乡村“富脑袋+富口袋”行动、建设和美村寨三年计划,涌现出一批精神文化活动丰富、经济富足、宜居宜业的和美村寨。开展为民族地区“送文化、送科技、送健康”活动33场次,服务各族群众2万多人。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深入。组织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大力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总结推广沧县崔尔庄镇、唐县都亭乡、蠡县留史镇、清河县谢炉镇等地“红石榴驿站”经验做法,让各族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融得进、过得好。举办新疆来冀经商务工人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班,组织省内200多名各族群众赴新疆参访学习,促进两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