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然现在的白酒市场已经相对稳定,品牌格局也基本定型。但回到上世纪60年代,中国白酒可谓是风云变幻、百花齐放。那一时期,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好酒,它们是那个时代的鲜明印记。有的一路高歌猛进,成了今天的白酒巨头;而有些却在时代的洪流中渐渐沉寂,成了无人问津的“沧海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句出自清朝诗人赵翼的诗句,如今看来,特别适合形容几十年前的白酒江湖。
虽然现在的白酒市场已经相对稳定,品牌格局也基本定型。但回到上世纪60年代,中国白酒可谓是风云变幻、百花齐放。那一时期,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好酒,它们是那个时代的鲜明印记。有的一路高歌猛进,成了今天的白酒巨头;而有些却在时代的洪流中渐渐沉寂,成了无人问津的“沧海遗珠”。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曾经红极一时、如今却几乎被人遗忘的“倒霉酒”。
如果要在整个中国白酒里找一款最独特的酒,那非董酒莫属。当年评酒专家给它的评价是:“香艳露骚,味浓丰润”,一听就知此酒非同一般。
董酒的独特不仅在于味道,还在于它的酿造工艺和配方。它采用的是大曲、小曲并用,双醅串香蒸馏的独特工艺,在制曲过程中更是加入了130多种中草药,风味非常复杂,甚至三次被列为“国家机密”。
1992年,董酒连续四届被评为“中国名酒”之后,迎来了自己的巅峰时刻——年销量突破了11610吨,风光无限。
可惜好景不长,接下来的几年对董酒来说简直是“多灾多难”。先是出于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原因,不得不删减原有配方,结果丢了大半灵魂;接着老厂长去世,企业陷入长达两年的内部动荡,最终资金周转不灵;更惨的是,后来振业集团打着“振兴董酒”的旗号接手,实际上却让董酒雪上加霜。他们停产了原本的董香型,转而改做浓香型,彻底变了味儿。
虽然振业后来也撤了,但董酒在这十年里元气大伤。尽管后来几经易主,重新做回了董香型,却再也没能恢复往日的辉煌。一代名酒,就这样慢慢淡出了大众视野,实在令人唏嘘。
安酒厂是在1951年成立的,巧的是,那一年,茅台酒厂也正式建厂了。这两家酒厂从一开始就被寄予厚望,承载着贵州人对白酒产业的满满期待,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故事。
在第一次全国评酒会上,贵州安酒一举拿下“甲级酒”的称号,当时被评为甲级的酒一共才18种,而安酒一家就占了两个名额!后来在贵州本地的名酒评比中,它更是连续四届被评上“贵州名酒”,荣誉拿到手软!
到了1988年,安酒迎来了高光时刻——产量在全国首屈一指,成为当时白酒行业的“领头羊”。同年,安酒还成立了中国第一家白酒集团,开创了一个时代的先河。接下来几年,各种奖项拿到让同行眼红,风光一时无两。
可惜啊,好景不长。发展得太快,也让安酒栽了个大跟头。那时候假酒问题严重,安酒名气大,自然成了造假分子的重点目标。1992年,贵州白酒行业陷入低谷,市场上假酒横行,很多不良商家借着安酒的牌子大赚钱。可当时的酒企品牌保护意识普遍薄弱,面对这种情况,安酒方面也没能拿出有效的应对办法。结果不到一年时间,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品牌,就这样轰然倒塌,逐渐退出主流视野,只留下一段让人唏嘘的往事。
三、国康1935国康1935问世的时候,正是茅台镇各种酒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时期。那时候,茅台镇拥有正规资质的酒厂就有600家之多,更别说还有大约500家小作坊,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但即便如此,国康1935还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脱颖而出。
这背后的原因之一,就是它“师出名门”。这款酒的酿造者是酿造大师范应华,他是贵州省科技奖获得者,公认的行业酿酒大拿。在酿造国康1935时,范大师倾注了全部心血。这款大曲坤沙酒,不仅带有浓厚的茅香味,还采用了与顶尖酱酒相同的“12987”酿造工艺,经过一年的精心酿造,再至少陈藏五年,使得酒体更加醇熟柔和,完全没有新酒的那种辛辣感。
对于习惯了喝酱酒的当地人来说,他们对这款酒最高的评价就是“喝着舒服”——虽然简单,但这其实是最高的赞誉。
本来这样一款好酒应该有更广阔的市场,但由于一些不良商贩和贪图便宜的消费者给“镇酒”抹了黑,导致国康1935不敢大规模宣传,名声也仅限于贵州本地,实在令人惋惜。
在中国白酒的历史上,像上面提到的这些优质白酒还有很多,可能因为决策失误或运气不佳等原因,这些佳酿最终未能获得应有的关注。那么,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好酒呢?欢迎大家留言分享!
来源:云上九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