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众传媒是当前覆盖最广、触达最频、影响最深的城市主流人群传播平台。作为品牌传播的中心阵地,分众传媒二十年来始终专注于品牌心智建设,助力无数新消费品牌完成从0到1、从1到10的跃升,是中国品牌从区域走向全国的“加速器”。
在流量碎片化、品牌增长瓶颈化的当下,企业普遍面临如何穿越周期、实现破圈增长等问题,亟需找到构建消费者心智优势的方法。在这方面,分众传媒有他的答案。
分众传媒是当前覆盖最广、触达最频、影响最深的城市主流人群传播平台。作为品牌传播的中心阵地,分众传媒二十年来始终专注于品牌心智建设,助力无数新消费品牌完成从0到1、从1到10的跃升,是中国品牌从区域走向全国的“加速器”。
2025年4月19日,嘉宾派・上海站走进分众传媒,嘉宾商学实战导师、分众传媒创始人江南春,嘉宾派企业家学员带来一场主题为《跨界创新激发价值进化》的精彩授课。
从锚定人群的中心化传播、价值升维模型,到1+N+X中心化品牌传播公式,江南春结合真实操盘的经典案例,深度剖析如何通过品牌构建心智优势、打造品效协同的长期竞争力,找到碎片时代的确定性。
以下为授课内容精编版,Enjoy~
大家好,我是江南春。过去20年,我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用电梯媒体帮助中国品牌走进消费者的心智。在分众,我亲眼见证了一个个新品牌从籍籍无名到家喻户晓,从区域小厂成长为行业头部,也亲身参与了无数企业在困境中转型突围,通过品牌实现逆周期增长。
在这个确定性越来越稀缺的时代,我想分享的不是“流量增长”的捷径,而是品牌增长的确定性路径。在我看来,品牌不是锦上添花的广告工程,而是穿越周期的增长发动机。
2003年,我创立了分众传媒。那时大家都在看电视、刷门户网站,没人会注意写字楼、公寓电梯这些“城市缝隙”里的广告价值。但随着传播触点愈发碎片化,注意力成本日趋上升,高频、封闭、可控的空间,会成为连接品牌和用户的稀缺通路。
我们的广告,就出现在这些封闭空间的“必经之地”里。每天一上班、一回家、一搭电梯,你总会抬头看上一眼。这种低干扰、高频次、强重复的触达,正是分众模式的核心。就像我常说的那句话:“你老婆偶尔说一句叫耳旁风,天天说才会改变你的行为,广告也是一样。”
分众成立两年后,2005年便在纳斯达克上市,2007年进入纳斯达克100指数,2015年回到A股市场,市值破千亿。这不是运气,而是因为我们踩中了一个注定会被市场验证的好模式。我始终相信一个好的产品,一个好的模式,它一定会被市场认可,并快速发展起来。
我们的模式总结起来有四个关键词:主流人群、必经之路、高频触达、低干扰环境。20年来,这套模型从未改变。我们锁定的是有消费力、有决策权的城市中产——在最不可逃避的场景中,反复、高频、稳定地对他们进行心智锤击。
分众收购新潮传媒后,将构建起覆盖全国5亿主流人群,总数超过350万块的线下广告终端。光电梯屏就超过100万个,加上海报位、影院广告,我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最大的“城市封闭式传播网”。但更重要的是,分众已经从一个线下媒体平台,进化为一个数据化的中心化流量入口。
2018年阿里入股分众之后,我们开始打通数据体系,通过各种因子,例如楼盘房价等级、母婴浓度、购水频率、地理位置等,对线下屏幕背后的人群做颗粒度划分;再通过大数据中台筛选,实现线下曝光到线上回流,再到精准重投的闭环。
我们和阿里联合做的珀莱雅“红宝石”项目就是典型案例:线下曝光2亿人,线上带动5130万人行为回流,新增A人群超700万,复购A人群超40万,投放带来的加权效果超2.6亿元,而实际投放成本仅四五千万。这不是“广撒网”,而是“种心智、建资产”。
这场数据化革命也改变了行业对线下广告的认知。它不再是“看不见、算不清”的传统渠道,而是一个可以量化人群沉淀、追踪转化效果的数字化媒体系统。
我们也尝试过其他场景,比如高尔夫球场、4S店、理发店、街道灯箱,但最终都被证伪了,唯有电梯广告活了下来。因为它是封闭的、高频的、不可逃避的。影院也是封闭空间,但月均进场次数低,广告影响力有限;而电梯一天就能看四到六次,一个月上百次,品牌自然深入人心。
这就是分众的核心价值:不是曝光,而是心智种植;不是流量买卖,而是选择塑造;不是铺天盖地,而是锚定人群的中心化传播。今天所有流量都在涨价,所有注意力都在破碎,品牌越来越难“被记住”。而分众,是在碎片时代仍能带来确定性的那一块阵地。
分众传媒创始人江南春在嘉宾派授课
我们这两年在一线跟企业聊,发现三大焦虑最普遍:第一个叫降价焦虑,第二个叫销量焦虑,第三个是“品效协同是不是伪命题”。很多老板都在问——今天这么卷,到底还能不能做品牌广告?还要不要讲品牌?
我的回答很简单:广告是因,销量是果。你不解决品牌这个因,就永远只能在价格上竞争果的表象。
这十年,大家都在搞“货找人”,精准投放、兴趣匹配、行为预测,但这一套到今天已经见顶了。真正能穿越周期的,不是算法,是心智。“货找人”是短期效率,“人找货”才是品牌的长期价值。
品牌广告的本质,是要让消费者“想你、爱你、非你不可”。你要让他产生一个选择你的理由,一个必须选你的心理预设——只有这样,你才有机会赢得长期的用户忠诚和溢价空间。否则,你做得再精准,用户对你毫无感觉。
所以我说,广告是“因”,销售是“因缘”,结果是“果爆”。你种不下这个因,果永远结不出来。靠促销解决销量,只能带来短暂波动。真正的销量增长,要靠消费者在心理上对你“预选”过一次。
现在很多人把“品”和“效”当成对立面,但我认为不是这样。品效不是合一,而是协同,不是今天投明天卖,而是今天种下,明天才有持续收成。我们做了几十个品牌案例后发现:短期有效的,往往是你长期种品牌的结果;长期能爆发的,一定是短期曾经引爆过认知的积淀。
比如雪花啤酒。2018年,雪花啤酒销量已经见顶,华润雪花啤酒董事会主席侯孝海很清醒地提出,酒这个东西,不可能无限增长,总有“胃容量”。怎么办?雪花重构品牌内容,策划了一整套“品牌重构”打法:对18~25岁的年轻人,主打“热血青年”,推出“马尔斯绿”系列;对25~35岁的潮流白领,做了轻奢化包装;对35岁以上的中年消费群体,雪花打造“匠心团圆饭”“老友聚首”这类情感点。
然后雪花做内容营销、分众高频投放、影院爆发,综艺冠名一个个打,一年发布一个新品。结果就是:利润从7.9亿涨到52亿。
这说明,销量不动,品牌能动;销量焦虑,要用品牌来解。今天竞争这么卷,怎么办?我给出的解法叫“价值升维”。你不能再靠降价抢人,而要靠产品的感知升级、服务的体验提升、情绪的价值共鸣,去建立你的不可替代性。
我举三个例子:一是产品升维。比如白象高汤面,不搞调味粉酱包,用的是“1年以上老母鸡,6小时熬制的高汤包”。你说这卖多少钱?3块钱一袋、5块钱一桶,和其他方便面一样价格,但消费者就是愿意买,因为他觉得品质不一样。这就叫“智价比”的胜利——不是便宜,而是物有所值 。
二是服务升维。比如很多药店连锁去年跌30%,为什么?因为你只卖药,但没有服务。我们提了一个方案,把药店三分之一空间改成热疗房,免费给老年人颈肩按摩——但要用积分换,积分怎么来?买药。所以人流来了,服务落地,药也卖掉了 。
再比如天猫的VIP88会员。88块一交,得到的是价值400块的会员服务。一旦付了钱,就不愿意流失了。而且这些VIP人群的年人均消费超过5.7万元,占了品牌销售的半壁江山 。
三是情绪升维。我们再看一个很典型的产品,泰兰尼斯稳稳鞋。598元一双学步鞋,你说贵不贵?贵。但它打的是父母“怕小孩摔跤留疤”的极致痛点。所有家长都知道,孩子摔一下,留下疤,可能一辈子都得整形、遮盖。你说598贵不贵?不贵。这就叫精准的“情绪打击”。它不仅是卷技术参数,更是卷人性痛点 。
你再看名创优品的充电宝,技术比不过小米,但它卖的不是充电速度,而是IP、设计、风格、性价比——这就是“情绪价值可负担”,让年轻人愿意为情绪买单,而不是为功能付费。
今天的市场,越是看起来卷到底,越是要向上打。品牌,是你的护城河,是你的“预选力”。而广告,只是种这棵树的开端。你要让消费者在真正“做选择”的那一刻,脑海中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这一刻之前,叫广告;这一刻之后,才叫品牌。
嘉宾派学员在授课现场
过去这些年,我接触了太多企业。很多人都在讲“我要做行业第一”,但我想说今天的时代,不是每个人都有成为第一的资源和条件。但即便如此,你也可以成为“唯一”。
第一,是你在行业中站在山顶;唯一,是你在用户心里有了专属位置。而我一直认为:品牌的目标,要么是第一,要么是唯一,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生路。
我在讲课时,经常让客户回去回答四个问题,企业必须清楚回答:你是哪个品类的首选?你是哪种功能特性的首选?你是服务于哪一类人群的首选?你在什么场景中是首选?比如比亚迪是“新能源汽车”的品类首选;问界主打“支架最好”这一功能特性;理想是“奶爸人群”的首选;方程豹是“越野新能源场景”的首选 。
如果你不能回答“我是哪个首选”,那说明你没有在用户心中建立足够清晰的认知锚点。那你就只是“一个可替代选项”,而非“一个优先选择”。
你可能会说:“我现在既不是第一,也不太好做唯一。”那怎么办?那你就要用趋势做唯一性,用科技、消费场景、人群变化去打开新的切口。
我跟很多企业说:“你不是所有人的第一,那就先做一小部分人的唯一。”先把一个点打穿,把一个需求圈死,然后再逐步从“唯一”走向“广谱共识”。
我们服务过Ulike脱毛仪这个案例很典型。很多人以为家用脱毛仪这个品类就这么大,但我们算了一笔账:中国有4亿城市女性,即便只有一半对家用脱毛感兴趣,那也是2亿人。哪怕其中15%动心,也有3000万台市场。但Ulike当年年销量是多少?不到50万台。不是市场小,而是还没完成深度心智教育。
在2020年,我跟他们说:“今天你在互联网上投了10亿,种草种了这么多年,脱毛仪的品类认知才10%。还有90%的人根本没听说过。你不是打不赢,是根本还没‘种进心里’。”
于是我们做了一波大规模分众投放,用一句话“冰点脱毛,不痛才舒服”,把消费者最怕的问题——疼,打成一个心理优势点。这一仗之后,Ulike真正站稳了“家用脱毛仪品类首选”的位置,从“爆品”变成“品类代名词”。这就叫:从唯一,走向第一。
有时候,你做不到第一,也找不到“唯一”,怎么办?那你就要“借势”。什么势?三大趋势。首先是科技趋势,比如AI。你看现在很多传统产品都开始加AI了,AI洗衣机、AI净水器、AI智能工具,背后都是消费者对“智能化生活”的期待。只要你敢把技术点变成品牌识别点,就有机会抢先建类。
第二是消费趋势,我称它为“5加5减5个零”:加蛋白、加膳食纤维、加益生菌;减蔗糖、减脂肪、减添加剂……零糖饮料、零蔗糖酸奶、天然健康的成分,已经不只是营销概念,而是消费者的“选择条件”。你看2020年叫“零糖元年”,元气森林、简醇、东方树叶全都趁势而起 。
第三是人口结构趋势,比如银发经济,带来适老化产品、适老化装修、适老化医疗。中国人口老龄化大势不可逆,这背后蕴藏着全新的品类重做机会。
我始终相信一句话:趋势是最大的竞争力,是给“后来者”的第二次机会。你背着趋势做,事倍功半;你借着趋势做,事半功倍。
嘉宾派学员在课堂上与导师互动
今天很多企业都在问:我的广告预算应该花在哪?要不要继续投线下?为什么我在抖音、小红书上投了那么多钱,销量还是上不去?我说,这是传播逻辑出了问题。我们这十年经历了三个典型的传播迷失:第一是“流量迷信”,第二是“内容幻觉”,第三是“精准陷阱”。
大家一窝蜂去追流量、搞内容、做算法,但最后发现流量越来越贵,品牌越来越弱,用户记不住你,复购找不到你。就像钓鱼,鱼越来越少,钓鱼竿越来越贵,钓鱼技术越来越好,但没人养鱼了。所以我说,今天最该做的,不是继续抢草地,而是种下品牌的大树。
现在你生意不好,就去“租流量”:租主播、租平台、租达人。每一次都是一次性生意,没有资产沉淀。你以为你花钱“触达”到了用户,实际上可能只是划过了他一眼,在他脑子里连一点印象都没留下。互联网的终身流量只有两秒,真正在大脑里留下来的,才叫认知。
所以我说,“流量是租来的,品牌心智才是自有资产。”只有当用户在想某个品类时,第一反应就是你,这才叫品牌。
你在互联网上辛苦种草,但别忘了:你能种草,竞争对手也能种。他写“真草”,你写“好草”,别人也写“毒草”“杂草”。最终种得最多的,不一定是长得最深的;曝光最多的,也不一定是扎根最稳的。
我看到很多中小品牌在小红书、抖音花了几百万,结果线下用户认知度还不到10%。没有中心化的品牌主张做锤子,你就只能永远在草原上随风飘扬。
现在很多企业都在搞精准投放。你是新手妈妈,就给你看奶粉;你是30岁男性,就给你看手表。但问题是,用户不只活在“算法推荐”里,他活在社交圈、人情圈、工作圈。
我讲比亚迪的例子:车主说“我想买比亚迪汉”,老婆一句“开什么比亚迪?”这车就不买了。不是你广告没投到他,而是认知不够强,社会共识没形成。你不是打给客户一个人看的,而是打给他老婆、闺蜜、老板、朋友、销售顾问、朋友圈看的。品牌,是一个群体意见场的共识结果。
所以我提出一个简单但有效的品牌传播公式:1 + N + X。1是中心化传播,是品牌锤子。就是你在电梯、影院这样的封闭场景里,把品牌主张打透打准,反复敲入用户心智。比如“冰点脱毛,不痛才舒服”“高汤不是调味包,是熬的”,这就是1的作用。
N是多兴趣人群、多场景的内容运营。你不能只打一条广告,要针对不同人群讲不同故事。N个内容,N个场景。月薪5K的女生看性价比,月薪3万的白领看高级感,同样是护肤品,表达要不一样。
X是广覆盖爆发,是社交层的裂变。抖音、小红书、微博、视频号,这些是扩散场、推荐场、放大器。你不能只靠这,但你也不能没有这。1打锤子,N写故事,X做放大。
我说句狠一点的:没有1的传播,就像没有锤子的刷墙,刷得再多也不扎根;只有N没有X,就像光有想法没人知道。所以,品牌的构建不是短平快,而是三句话:要流量,更要留心智;要种草,更要种树;要触达,更要触动。
今天最失败的广告,是你花了很多钱,但用户还以为你是新品牌。真正的品牌,是他没看到你,也记得你;是你不说话,他也选你。我们不是做一次“火”,而是做一次“沉淀”。品牌不是广告看了多少次,而是消费者在做选择时,脑中第一个想到的,是不是你。
所以我常说:“品牌,就是‘想你、爱你、非你不可’”,你没有做到“非你不可”,你所有投流、种草、内容,最后都会变成别人的嫁衣。
过去十年,很多品牌都在追求“快”——追流量、追ROI、追转化。但真正能穿越周期的企业,从来都不是靠一时的流量红利,而是靠长期构建的品牌资产。
所以如果你问我,2025年之后的企业该怎么做营销,我会说一句话:越是平静,越要破圈;越是内卷,越要升维;越是迷茫,越要回归品牌。我总结了三条建议,也是一套我最核心的营销战略方向。
第一:越是内卷,越要向上突破,做价值升维。这几年我们看到,行业越来越卷,价格战、促销战、渠道战打个没完。但你要明白:价格卷到底,是“消费降级”;价值升上去,才是“选择升级”。
前面我提到三个“升维路径”,就是产品升维、服务升维、情绪升维。价值升维的本质,不是“技术溢价”,而是“感知优越”。今天不是产品不行,是表达不到位;不是没有差异,是没讲出差异。
第二:铁打的是品牌,流水的是渠道。过去很多企业的思维都是“渠道决定销量”,于是跟着平台走,哪热去哪投。但我说:渠道是流动的,品牌才是稳定的。
格力、美的、农夫山泉这些企业,为什么能穿越平台更迭?因为它们的品牌早已植入用户心智。农夫山泉甚至曾在网暴舆情下,销量还增长了0.5%。为什么?因为品牌是信任锚点。我们今天看到的困局,其实都是盲目追着“流量红利”跑,却丢失了“品牌主导”权。你变成了平台的流量乙方,永远在抢租户,而不是建房东。
你看直播电商,今天卖出1个亿,明天卖不动了;你看精准投放,今天转化不错,明天成本翻倍。你唯一能留下来的,就是品牌资产本身。
第三:碎片时代,更要种“中心化”的大树。我常说,现在大家都在湖里泼腾,但你的鱼塘就100万客户。你该做的,不是继续抢那100万,而是跳到更大的池子里——去挖那1000万潜在人群的“心智”。
东京迪士尼曾一度靠儿童做支撑,结果发现小孩数量下降。怎么办?它转向了20~50岁的成年女性,重新唤醒她们的“少女心”。成年人也会为童话买单,只要你打中了她心里的那颗种子 。这件事给我们一个启发:品牌的天花板,不是人群限制,而是你有没有真正影响这个人群的动机与情绪。
所以你别再问:“我的用户是不是在抖音?是不是在天猫?”你要问的是:“当他们看到我时,有没有在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品牌不是内容刷了多少,而是用户在关键选择时刻,有没有“指定选你”的心理预设。
我始终相信一句话:真正的品牌,不怕慢,只怕不种;不怕贵,只怕不真;不怕被比较,只怕没印象。营销不是刷屏的游戏,而是记忆的较量。在当下这个碎片化的时代,唯有品牌,才是你能带走的确定性。
来源:嘉宾商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