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年轻人接力“种幸福”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5 18:34 1

摘要:傍晚5点,落日的余晖临近消散,在贵州省湄潭县高台镇的茶青市场,却是一片熙熙攘攘。竹篓一排排摆放,嫩绿的茶叶一簇簇堆叠,空气中弥漫着茶叶被阳光炙烤后的柔软香气,人们有序排好长队,吆喝声此起彼伏,场景好不热闹。

“一泓碧水天下数

穿城过府名湄潭”

贵州省湄潭县

是中国名茶之乡

孕育了“遵义红”等地理标志

茫茫青山本无路

叶家父子却咬定青山不放松

与老百姓一起

在这片土地上

接力种下“幸福”茶

傍晚5点,落日的余晖临近消散,在贵州省湄潭县高台镇的茶青市场,却是一片熙熙攘攘。竹篓一排排摆放,嫩绿的茶叶一簇簇堆叠,空气中弥漫着茶叶被阳光炙烤后的柔软香气,人们有序排好长队,吆喝声此起彼伏,场景好不热闹。

一位大哥在人群中穿梭,刹车、熄火,不等拔钥匙,便三下五除二地,将竹篓从摩托车上卸了下来。竹篓里满满装着的,是今天新采摘的嫩芽。他小跑进市场等开秤,

鲜茶金贵,用“时间就是金钱”来形容毫不夸张。

而这样的景象,在高台镇已是常态。

村民们在茶青市场等待开秤。

我信茶叶能带来幸福

可这里跟幸福完全不沾边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03年,那时的湄潭县依旧是一座山挨着一座山。

“气候、温度、紫外线强度适宜,污染少,太适合种茶了。我就在想,能不能在湄潭做一款红茶?”时年35岁的福建制茶人叶文盛,为寻“一杯好茶”来到湄潭。原来,湄潭早有制作红茶的历史,还在抗战时期作出特殊贡献。只可惜,随着时代的变迁,“湄红”制作工艺失传。

2007年,叶文盛在当地一些老茶人的帮助下,根据系列茶树黔湄502、黔湄419、黔湄601等茶叶品种的特性,利用湄潭大量的夏秋茶叶,运用福建工夫红茶、坦洋工夫红茶的加工工艺与祁门红茶的加工工艺相结合,创新出适合湄潭茶叶加工红茶的生产工艺——“遵义红”红茶制作技艺。

叶文盛在生产车间。图片来源:贵州茶香微信

“我小时候的零花钱就是采茶得来的。一斤独芽两块钱,拿到工钱就去买2毛钱的冰棍。”家中世代做茶,叶文盛的儿子叶章涛早已耳濡目染。在他看来,茶叶是甜的,能给人带来幸福。

2008年,高中毕业的叶章涛第一次来到湄潭县金花村,迎接他的,是在逼仄透风的屋子打地铺,潮湿的水汽渗进棉被,半夜冷得只打寒颤,甚至没有通自来水。原来这就是父母生活了5年的地方。眼前的一切,怎么也跟幸福沾不上边。

“自从父母来到了贵州,我见他们的时间由寒暑假变成了只有寒假,我甚至有点开始讨厌茶。”因为茶叶,叶章涛见到父母的时间越来越少。但父亲告诉他,这片土地值得。

“你如果自己不做茶,你就不知道做茶有多辛苦,更不知道要做好一斤茶有多难。茶叶做不好就卖不出去,我们靠的就是这点手艺”。父亲的一席话,把一个外地人对贵州茶的情感一点一滴传递给了叶章涛,也让他愿意在贵州扎下根来。

大学毕业后,叶章涛真的回到了湄潭,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接力棒”。看看远处的大山上,茅草竟有两个人那么高。这地里真能长出东西吗?叶章涛坚信,风化石能“开出花”。

2013年,在政府的带动下,叶章涛在高台镇流转开垦了700多亩荒山引进福建的金牡丹、丹桂等高香型茶树,来解决“遵义红”茶叶原料的生产种植问题。他贴心地送苗送肥,可现实却给他头上浇了一盆冷水,当通知村民们来村委会领苗时,人数用手指头都掰得过来。

叶章涛只好挨家挨户地敲门,送苗入户。“什么?三年才能见到成果,你怕不是逗我老太婆噻”“我宁愿种辣椒种玉米,也不可能种茶,从来都没种过的”“之前种药材就上了一当,你们一伙人又想来骗我。”……一句句怨言劈头盖脸地砸下来。

那些暂时被收下的茶树苗,有的被送给县城北边的亲戚种,有的堆放在家门口当柴火烧,有的套种在玉米等作物下自生自灭,有的直接没了踪影。“真的太可惜了,真正成活的不到三分之一。”叶章涛很是唏嘘。

村民们看到了希望

我也看到了希望

难道就这么算了?抬高茶青价格收购!叶章涛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以20块钱/斤的价格回收茶青。哪怕村民们采摘的茶青不甚合格规范,甚至还混杂着老梗,只要让村民们见到“现钱”,钱放进兜兜里,他们自然安心。

一年,两年,三年,他的努力终于被看见。越来越多的村民透过小小茶青,看到了未来。不等运苗的大卡车停稳,大伙儿就一哄而上,有的甚至扒车,生怕自己抢不到好苗子。而这些茶树苗原本是要分发到各村委会的,大家早已等不及,要亲自挑选。

“有了好苗子,还要有好手艺。”叶章涛邀请村民来基地培训学习,团队手把手教村民采茶、除草、松土、修枝、施肥等相关技能,给老百姓做好标准茶叶的模板。茶叶越种越好了,村民们增收了,便在自己的房前屋后也种上了茶叶。

高台镇的新茶园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在茶产业的带动下,曾经是省级一类贫困乡镇的高台镇早已摘掉贫困标签,迈入小康生活。

说到小康,金凤嘴角抑制不住的喜悦。她是叶章涛茶叶基地培训的第一位特殊人群。作为聋哑人,生活已诸多不便,但她无畏艰险,勇敢地投身脱贫队伍。现在的她,双手采茶娴熟,质量达标,工作时一脸从容。

金凤正在采摘。

“有时茶树下会偷偷藏着马蜂窝,我有好几次都被蛰到进医院。”高台村村民黄大兴被公认为是最勤快的采茶工,因为采得快采得多,他经常是被马蜂蛰的对象。可黄大兴却笑笑,手上采摘的动作没停过。在他看来,努力可以换来幸福。

在村民敖金桃和梁敏眼里,能和家人在一起就是幸福。梁敏的儿子今年上初中,她在茶叶基地工作不仅能挣零花钱,还能陪伴孩子成长。交通闭塞,信息落后,贵州的大山里最不缺的就是留守儿童、孤寡老人,茶叶基地的兴起,让外出务工的夫妻至少能有一人留在家乡,以解乡愁。

村民的这些“小幸福”,也是叶章涛坚持下来的意义。“我也是个农村孩子,我很高兴村民们通过茶叶,成为最幸福的农民。”

继续远行

走出新的幸福路

现在的叶章涛也已35岁,他的团队里都是年轻的血液,有的是曾经从贵州大山里走出去的孩子。而今回归家乡,他们用自己的双手让荒山变青山,让绿芽变金芽。

“过去是靠人‘看茶做茶’,现在我们要用设备‘看数据做茶’。”在叶章涛的智慧茶园里,温度与湿度都会实时监测。在智慧车间里,已加入大数据模型,小小茶叶被赋予了科技能量。

同时,“遵义红”还搭上了直播的快车。多直播间开播,达人短视频宣传带货,叶章涛用新农人的方式传承经典,让好茶走出大山。在杜富佳助农团队直播间里,“遵义红”茶在开水冲泡下,汤色金黄透亮,花果清香沁人心脾。

当消费群体逐渐年轻,叶章涛团队便开辟了新茶饮市场。“你手边的一瓶茶饮料里,很可能就包裹着柔香的黔茶配方。”团队经理欧发贵指了指街边商店的货架,细看果然如此。

叶章涛追求的,是做干净黔茶,做放心好茶。这背后,还有湄潭县检察院的护航。该院履行检察监督职能,积极参与茶产业治理,推进茶产业标准化建设,邀请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制定文件,为合力推进地方公用品牌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

重重大山本无路可走,可总有人赤脚开路。一代年轻人有一代年轻人的使命,但每一代年轻人也都在前人探索的方向上,继续远行,走出新的幸福路,直至越走越远,越走越宽广。

雨雾弥漫中的茶叶基地。

指导单位

检察日报社

出品

正义网络传媒

贵州省湄潭县人民检察院

来源:贵州省人民检察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