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论文”参加大赛,输掉了诚信 “建模能力”| 新京报快评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5 19:08 1

摘要:近日,一张疑似2025年(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组委会工作通知的截图在网上传播。截图显示部分参赛队伍涉嫌在网站购买论文,多组作品内容雷同,引发关注。5月14日,多所参赛院校相关人员告诉大皖新闻记者,收到了上述通知,正在按组委会的要求对相关工作进行落实

网传通知称部分参赛队伍涉嫌在网站购买论文。图/网络截图

参加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的论文,竟然是花钱在网上买来的?

近日,一张疑似2025年(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组委会工作通知的截图在网上传播。截图显示部分参赛队伍涉嫌在网站购买论文,多组作品内容雷同,引发关注。5月14日,多所参赛院校相关人员告诉大皖新闻记者,收到了上述通知,正在按组委会的要求对相关工作进行落实。

这一事件暴露出竞赛中可能存在的诚信问题及部分参赛者学术不端问题,值得引起警惕。

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是一项知名度较高、举办时间较长的学术类竞赛,旨在培养大学生的数据分析与创新能力。然而,当“买论文”成为部分参赛者的“捷径”,学术竞赛的公平性和公信力面临挑战。

官网通知显示,2025年(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于2025年2月启动。截至3月11日,全国27个赛区共有967所院校,49516支参赛队,148548名大学生报名成功,其中本科生组41920支队伍,研究生组7596支队伍。

这说明,这项竞赛的参与度和社会影响力不低,大量高校学子报名参加了今年的比赛。

本届大赛的主题为“统计创新应用 数据引领未来”,要求参赛队伍围绕该主题自拟题目撰写论文。这意味着,此次竞赛重在考察选手的创新思维和数据挖掘、分析能力,并得出有价值的分析结论,再以论文呈现其成果。

然而,据报道,经初步核查,已发现参加本届比赛的多组作品主题、模型及结论高度相似,涉嫌违反原创性要求。举报邮件称部分参赛队伍涉嫌在网站购买论文。如果举报内容属实,则如此“参赛”实属令人大跌眼镜。

参赛论文只要是自己原创的作品,即使水平不高,未能获奖,并不丢人。但如果不是出自自己的劳动,而是从网上花钱买来的“成果”,那不但悖逆了竞赛的举办宗旨,对其他选手也不公平,会严重损害赛事的公平性和严肃性。如果这被查实,必须严肃惩戒。

实际上,近年来,类似学术性竞赛作弊的现象屡见不鲜。早在2018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出现部分参赛论文相似度较高的问题,组委会按赛区列出了竞赛系统中全文库或自建库相似度较高的论文数量,共2837份,占全国成功提交论文的参赛队总数的8.25%。

今年4月30日,知名的全国性IT学科赛事——蓝桥杯大赛组委会发布处理决定称,第十六届蓝桥杯大赛省赛(软件赛和电子赛)共甄别违规选手312人,作弊选手1133人,并公布了作弊选手准考证号。同时宣布,取消作弊选手比赛成绩,禁赛三年,并向所在院校通报。

此次,统计建模大赛的疑似论文买卖事件,还有待进一步核查。如果最终查实,则无疑对学术性竞赛的诚信问题再次敲响警钟。

学术竞赛中学术不端行为频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部分参赛者的功利心态作祟。部分学生把竞赛奖项视为简历“加分项”,为了“攒证书”“镀金”,甚至不惜购买论文或抄袭他人成果参赛。

此外,学校监管力度不足,惩处威慑力有限也是重要原因。过往案例显示,部分院校对学术不端的处理仍显宽松。例如,有的学校仅对论文抄袭学生进行警告、记过等,导致学术诚信违规成本偏低。

本次大赛目前处于校赛阶段,之后还有省赛和国赛环节。大赛组委会表示,后续将对参赛论文查重复检,重复率超过20%的将取消参赛资格,超过40%的论文视为学术不端行为,将向参赛队所在院校通报批评。这很有必要。在对相关参赛论文进行核查之余,后续的比赛环节应该从严把关。

而如果此次竞赛经核查发现确实存在论文买卖等学术不端行为,则对当事者应从严处理。

真正的学术竞赛,应是智识和创造力的较量,而非投机取巧。唯有加强把关审核,对学术不端“零容忍”,方能让竞赛回归本真。

撰稿 / 辛河(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李立军

来源:上上默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