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梦吉故事”起初由民间集体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由口头传承到文字传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最早见诸文字的是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新会《民会日报》)(新会景堂图书馆藏),当中连载有赵拱卿编撰的《新会民间故事·陈孟包》中的“陈梦吉故事”10篇,此后,文字传承
“陈梦吉故事”起初由民间集体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由口头传承到文字传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最早见诸文字的是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新会《民会日报》)(新会景堂图书馆藏),当中连载有赵拱卿编撰的《新会民间故事·陈孟包》中的“陈梦吉故事”10篇,此后,文字传承成为主流。新会景堂图书馆藏有关于“陈梦吉故事”的书籍包括有赵拱卿著《陈梦吉新传》、陈一峰著《扭计师爷“陈梦吉故事”大全》、冯沛祖著《怪才陈梦吉》等,内容广泛、短小精悍、幽默谐趣、内涵丰富,有文学机智故事、行为机智故事、推理机智故事、科学机智故事、治恶惩奸机智故事、救急扶危机智故事等等。
江门新会会城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副主任黄永雄是这样向我们介绍陈梦吉的:“陈梦吉被岭南民众视为草根智慧的代表,他的故事充满喜剧色彩和反转情节,深受老百姓喜爱,‘陈梦吉故事’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代表,民间的艺术家多次收录和出版之后,改编了好多影视作品,比如《扭计师爷陈梦吉》、《算死草》等等,这些作品到现在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
“陈梦吉故事”在新会乃至珠三角、港澳地区流传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民间艺术的推动,粤剧、讲古等本土艺术形式将“陈梦吉故事”戏剧化,加速其在村镇扩散。据赵拱卿老人回忆,他少年时就经常在会城街头听过讲古佬讲“陈梦吉故事”,直至建国初期仍有讲古人讲古。随着时代的变迁,收音机进入千家万户,广东广播电视台录制、播出的粤语讲古节目深受听众的喜爱,粤语讲古大师李伟英就播讲过“陈梦吉故事”。
粤语讲古大师李伟英
“陈梦吉故事”为繁荣文艺创作提供很好的文学素材,它的传承与发展为当代人带来了精神文化滋养。除了电台“讲古”,“陈梦吉故事”更为人熟知的是影视作品。据查,关于“陈梦吉故事”最早的影视作品,是1935年中国香港世界影业公司拍摄的电影《荒唐镜三戏陈梦吉》,由成则鸣导演,高威廉、黄梦觉、赵兰芳主演。之后是1949年1月3日在中国香港上映的一部喜剧片《陈梦吉斗荒唐镜》,由陈皮执导,林坤山、半日安参演;1975年有王风导演,梁天主演的两部电影《扭计祖宗陈梦吉》和《陈梦吉计破脂粉阵》;而1997年马伟豪导演,周星驰主演的《算死草》,可以说是珠三角地区观众最为熟知的一部影片。
2000年之后的电影,还有周华宇导演,张卫健主演的《陈梦吉传奇》和杨甲年导演,杨成主演的《扭计师爷陈梦吉》。电视剧方面也有1978年的十三集电视剧《一代桥王》、2007年的二十集电视剧《铁嘴银牙》和2010年的三十六集电视剧《吉星高照之陈梦吉与三十六计》。
推动“陈梦吉故事”流传、广泛宣传,除了讲古、影视作品外,更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粤剧的大力传播。江门五邑是中国曲艺之乡,也是粤剧文化的发祥地。戏曲植根于民间,是一种大众化、地方化、民族化的文化娱乐形式,粤剧的生命力在民间,素材往往也来源于民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创作的谐趣粤剧《陈梦吉与荒唐镜》,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在该剧中,陈梦吉通过诸多出人意料、不循常规的手段来达到追求公正与善的目标,树立起一个充满智慧和正义感的讼师形象。
广东省曲协副主席、粤语相声表演艺术家黄俊英正是这部粤剧的主演。他是这样介绍这部粤剧的:“《陈梦吉与荒唐镜》大概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吧,陈梦吉同荒唐镜斗法的故事就很多,蔡衍棻写曲,当年他是我的同事,他是一级编剧,他写了很多谐趣粤剧给我去录制,那些都不是演出的,是专门录制音频的。”
广东省曲协副主席、粤语相声表演艺术家黄俊英
陈梦吉的故事兴盛的时间是在清中到清末,这在当时是有社会的原因,首先是因为新会的宗族兴盛,宗族之间争田、争地、争水、争路,陈梦吉作为状师,就要去调解宗族与宗族之间的矛盾。第二个原因是华侨的推动,他们带回来的不仅有开放包容的思想,还有大量的财富。第三是因为当时的工商业经济已经逐步发展起来,出现了很多欺行霸市这样的恶霸,陈梦吉作为一名智者,经常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惩恶扬善,大家都叫他做鬼才,又有人叫他“扭计王”、“扭计师爷”。
“陈梦吉故事”的价值,不仅限于民间文学,还是文艺创作与产业创新的灵感源泉,以陈梦吉为创作素材的文艺作品数不胜数,对于这个省级非遗项目,黄俊英有着深刻的思考:“其实关于陈梦吉,我觉得是一个广府文化一个重要的财富,应该在图书馆里找回这些故事,把它重新包装,用粤语去传承这种广府文化,使它发扬光大。陈梦吉的故事在广东是很好流行的,特别是陈梦吉同方唐镜那种针锋相对‘互相扭计’的故事,小朋友是很喜欢听的。其实有很多渠道的,在学校里推广,或者在少年宫这些平台去推广,讲故事、录音,利用视频、音频或者是讲故事的人才去到学校。”其实黄俊英老师所说到的,也正是“陈梦吉故事”江门新会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曹志华正在做的“紧要事”。曹志华在短视频平台开设了账号,用短视频拍摄的方式,用粤语文化讲述“陈梦吉故事”的情节,让年轻人有更多机会,更有兴趣看到“陈梦吉故事”。成为传承人之后,他积极参与区文化馆、街道办组织的活动,在江门新会的非遗进校园工作中,“陈梦吉故事”已经在德兴小学、河南小学、景堂图书馆等地方开展过故事讲堂,往后也会继续推进进校园工作,让更多学生能够认识“陈梦吉故事”。
上面这段曹志华的学生以快板方式演绎“陈梦吉故事”的视频,正在新媒体各平台传播,跨界融合让非遗突破边界,形成"传统+现代"的无限可能。从口耳相传到文字记录,再到讲古、戏剧和影视作品的传播,再发展到借助科技赋能与时俱进,“陈梦吉故事”通过多维演绎,正在努力证明,非遗文化的传承需在“保护原真性”与“拥抱现代性”之间寻找平衡。让“陈梦吉故事”等广府文化符号在新时代真正活起来、火起来,成为大湾区文化版图中的亮丽名片!
不辞长作岭南人
寻找广东的文化印记
第四季
来源:广东交通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