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机器人企业傅利叶在康养场景中频频发力。傅利叶先是提出了“立足康养”的下一个十年战略,转头又宣布要和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在上海共同打造国内首个具身智能康养示范基地,还与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签署战略合作,推进具身智能技术在康复医疗等
成立十周年,傅利叶再次强调起了自己的康养基因。
近日,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机器人企业傅利叶在康养场景中频频发力。傅利叶先是提出了“立足康养”的下一个十年战略,转头又宣布要和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在上海共同打造国内首个具身智能康养示范基地,还与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签署战略合作,推进具身智能技术在康复医疗等场景的应用。
从2016年推出首个具有触觉的上肢康复机器人Fourier M2,到今年4月发布首款开源人形机器人Fourier N1,在过去的十年当中,傅利叶在外骨骼机器人、人形机器人上的尝试蹚过了三甲医院、社区医院、养老院甚至海外等多个实践场景,面临的竞争对手也越来越多。如何将基本面夯实,立足康养场景和养老市场,触达更多人群,是傅利叶站在十周年的节点上,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
需求导向明确,交互成核心能力
在和傅利叶创始人兼CEO顾捷交谈的过程中,第一财经记者发现,顾捷多次强调了“交互”的概念。
在康养场景中,康复和养老都需要以大量的交互为基础。“神经康复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大量互动训练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顾捷表示,在此前的落地经验中,机器人的交互功能在康复训练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神经损伤及术后恢复等需要反复训练的神经系统相关病症。
相比导览、工业等场景,康养场景下的交互,由于人群确定,“交互”的功能并非一个摆设,而是有更明显的需求导向。
林师(化名)是苏州一家康养机构的工作人员,她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实际使用康养机器人的过程中,存在很多不成熟的人机交互情况。“康养机器人的用户都是老年群体,有的陪伴机器人每次使用,都会要求使用者输入动态验证码登录,还有一些助浴的智能设备,每次使用都需要两名护工进行参数的调试。”林师说,老年人与机器人的交互感知是否便捷、易使用,是机构是否还会进行二次采购的重要衡量标准。
人机交互的背后,是机器人以人为中心的感知、决策以及执行能力。顾捷认为,感知的核心关键是需要在更细的场景中洞察到用户需求,这需要能和特定场景紧密耦合的硬件设备来完成。
2017年初,傅利叶智能推出了中国首个商用化的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Fourier X1。Fourier X1最核心的技术之一就是力反馈。通过装置在各个关节和足底的力传感器,Fourier X1可以识别传感信号,了解使用者的走路意图,从而动态调整步态轨迹。
在之后的几年中,傅利叶又着手研发集成度高、输出力量大且能够实时响应的核心零部件,并且通过强化学习的算法训练,进一步解决了“笨重”与“延迟”的市场痛点,让机器人和人的交互更精准和及时。
ROI失效,“有效”成为新准绳
尽管目前康养机器人的购买者还是B端的企业或者机构,但对于买方和卖方来说,相比于在工业场景中使用的机器人来说,在康养场景中的机器人ROI(投资回报率)或许需要重新计算。
“在医疗领域,我们首先会要求这个产品是有效的。”顾捷所说的“有效”,或指疾病被治愈,或指老年人获得更多情绪价值等。“治好一个病人的价值,并不能简单地和机器人所替代的人力、物力成本画等号。”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些结果并不能被简单地量化。
除了治疗、陪伴带来的价值,康养机器人的落地优势也包括提升场景效率。比如,在医院、社区或养老院等场景中,康养机器人能够凭借标准化、精准化的训练流程,以及多机协同作业能力,提高康复训练效率,让更多患者受益。“比如,一名医疗师可以同时管理5-10台机器人,患者的训练强度和具体参数都可以由系统来进行标准化控制,整体效率就有所提升。”顾捷说道。
不过,一台康养机器人想要落地,仍然需要经过时间的验证。顾捷透露,一个原型机需要经过1-2年的时间才能证明自己的有效性,并具备一定的量产功能,拿证注册也需要1-2年的时间。“也就是说,从一个想法到实际落地,我们至少需要走过3-4年的时间。”
今年2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已正式发布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 63310《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该项标准依据老年人生理和行为特点,为各类养老机器人的产品设计、制造、测试和认证等提供基准。
“伴随着相关规定的出台,行业的认证流程也有望进一步简化,康养机器人在实际场景中的落地将会越来越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副研究员牛传欣说道。
抢占赛道,养老或比工业场景更先落地
一位具身智能企业高管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更多有“大脑”能力、将人机交互放在重要地位的机器人企业已经意识到,拥有长思维链条推理能力的机器人,最适合的场景并非高节拍、高准确率的工业领域,而是有更多人机交互机会、容错率更高的服务业场景。其中,养老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他判断,养老场景具有支付意愿强、支付能力高的优势,“这个场景足够复杂,能给机器人的学习带来更多数据,反哺‘大脑’模型迭代的同时,又不要求机器人有工业场景中精确到秒的执行能力”。他还认为,养老市场的发展潜力足够巨大。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预计到205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达21亿,其中包括4.26亿80岁以上的老年人。
顾捷透露,当前傅利叶在人形机器人“大脑”能力的训练中,会采用部分开源模型,结合自身的数据源进行微调。同时,傅利叶也在结合自身的硬件研发能力,不断迭代机器人的小脑运动控制模型。截至目前,傅利叶的机器人已经进驻3000多家医疗机构,在场景和数据上有一定积累。
顾捷强调,对于公司整体业务来说,“人形机器人和康养机器人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一体两面,并没有冲突”。在傅利叶发展的十年时间中,机器人赛道也不断升温,傅利叶需要面对的竞争也越来越多。
中商情报网数据显示,2019年-2023年,中国机器人领域的投融资事件从2019年的37起增长至2023年的103起,投资金额从19.83亿元增长至97.3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8.8%。来觅数据平台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国内机器人领域合计发生融资案例101起,涉及融资金额已经达到69.0亿元。
“不管是康复机器人还是养老机器人,在现行的市场环境中,想要批量落地仍然需要很长周期。”新智派新质生产力会客厅联合创始发起人袁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基于这个背景,在十年前就将目光聚焦于康养场景的傅利叶仍然有一定的优势。“不过,随着更多参与者的加入,傅利叶需要在颗粒度更细的场景,比如和老人的长时间陪伴、具体疾病的治疗方案中展现出更多有效的功能,才能夯实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位。”
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