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平天国的公文语言颇具个性。清代官方指斥太平天国文书: “文字悖谬”、“文弗能字从句顺”、“词用七字句,以话说起,继以不表且说,又以下回分解作卷终。而其淫乱邪怪,亦自供不讳。又刻创世传,盖窃西方番本页。”咸丰年间,张德坚负责整理清军搜集的太平天国文献,他感叹道
太平天国的公文语言颇具个性。清代官方指斥太平天国文书: “文字悖谬”、“文弗能字从句顺”、“词用七字句,以话说起,继以不表且说,又以下回分解作卷终。而其淫乱邪怪,亦自供不讳。又刻创世传,盖窃西方番本页。”咸丰年间,张德坚负责整理清军搜集的太平天国文献,他感叹道:“杂邪教诸隐语,几使阅者不耐。实由苦思索解,始得端绪,必须层层推究,方能明晰”张德坚是江苏人,他对太平天国公文中涉及的方言、俚语和隐语无法解读是很自然的。实际上太平天国公文的句法结构和排布是比较明晰的,文意是通顺的。它的特色是诗歌化,多用宗教语、口语以及隐语。
诗歌便于大众理解与识记,易于传播。历代农民起义中,诗歌在为革命造势,聚集群众力量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黄巢、洪秀全等农民起义的领导人都爱写诗。黄巢写过《题菊花》和《不第后赋菊》,其中“满城尽带黄金甲”,以菊花比喻广大农民群众,表达了他们为翻身做主而斗争的强烈愿望。李自成革命军的歌谣“迎闯王,不纳粮”深入人心,起到重要的号召作用。洪秀全写过多篇反清诗歌,早期的天王诏旨也似七言诗歌。仅是在开头加上“天王诏旨”,结尾加上“钦此”。太平天国公文可谓: “其批示皆以韵句,或四言数句如箴颂,或五言数句如歌谣,或七言数句,短者如绝句,长者如古风。”
早期太平天国文书无一定名称和格式,多采用诗歌语言。据《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和《太平天国文书汇编》中载,太平天国公文中的诗歌形式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及杂言等几种类型。《诗经》的四言体是我国最早的诗歌体式,影响深远,太平天国就用四言诗体写告示。如 1860 年 10 月太平军发布的《赖裕新部一军军帅汪在融县发的告示》: “晓谕示民,及早投诚,倾心向化,可保身家。今本大臣,统率三军,逆我者亡,顺我者存……”又如《殿左十五指挥曾示》:“晓谕尔民,各安恒业。顺天者存,逆天者亡,投诚向化,给发贡凭。大兵过境,男女莫惊,切勿躲避,居在山林……”这类文告通俗易懂,四字为句,极易传播。
天王洪秀全曾在1853年用五言诗歌写成《警醒军民戒鸦片烟诏》,警告军民不得吸食鸦片: “烟枪即铳枪,自打自受伤,多少英雄汉,弹死在高床。”有很好的警示作用。翼王石达开在出走天京后发布的公文《石达开出走告示》,也全用五言写成: “为沥剖血诚,谆谕众军民: 自愧无才智,天恩愧荷恩。惟矢忠贞志,区区一片心,上可对皇天,下可质古人。石达开忠于太平天国革命虽然走出天京,但仍然表明要继续与清廷抗争到底。
以六言诗体写公文的例子在太平天国文书中较为少见,有代表性的是《忠王李秀成给苏郡四乡谆谕》,如:“本藩恭逢天命,统帅克复苏城。现下城地已克,急於拯济苍生。”通篇谆谕以浅白直接的六言诗歌语言达到安抚民心的效果。
太平天国公文所用七言为多。《地转天旋好诛妖诏》、《劝人戒鸦片烟诏》、《谕苏省及所属郡县四民诏》、《赐英国全权特使额尔金诏》、《收得城池地土梦兆诏》、《天历六节并命史官作月令诏》、《同天同日享永活诏》、《打死六兽梦兆诏》、《长谢爷歌福久长诏》、《太平天日今日是诏》、《眼见天日主乾坤诏》、《万国来朝及敬避字样诏》、《父子公孙永作主诏》、《十救诏》都用七言诗句。这些公文颇有文学性,如:天王发布的《地转天旋好诛妖诏》: “天王诏曰: 万样魂爷六日造,同时今日好诛妖。地转实为新地兆,天旋永立新天朝。军行速追诰放胆,京守严巡灭叛逃。一统江山图已到,胞们宽草任逍遥。钦此”
太平天国公文中以七言诗体为多,与天王洪秀全好写诗歌有关。洪秀全屡次科举不第,多以诗抒愤,1857年太平天国刊刻《天父诗》,汇编了洪秀全的五百多首诗歌。其他诸王也有不少人擅长诗歌,石达开的《答曾国藩五首》以及洪仁玕被俘时写下的绝命诗五首都体现了较高的诗歌创作水平。上行下 效,加之农民起义并不拘于一般公文格式,所以公文诗歌化也就不足为怪了。
太平天国以拜上帝教起事,宗教意识浓厚,所以它的公文往往夹带宗教化语言,指称清廷为:“妖魔”、“蛇兽”、“生妖”、“鞑靼”、“魔蛇”等。基督教教义中,上帝的对立面即是妖魔。太平天国站在上帝 的立场上,视敌对方清廷为“妖魔”。《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发布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中就用上帝教 形容恶魔的语言来形容清朝: “胡虏目为妖人者何? 蛇魔阎罗妖邪鬼也,鞑靼妖胡惟此敬拜,故当今以妖人目胡虏也。”另外,如《翼王石达开告安徽良民各安生业勿受妖惑训谕》、《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发布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都将清政府“妖魔化”,借以打击敌人,收拢民心。太平天国以上帝的名 义发号施令,用宗教加强自己的权威,任何事务都称“天事”。东王曾以本章《东王杨秀清奏请议定职官 恳恩封赏本章》奏与天王曰: “缘蒙天父天兄大开天恩,差我主二兄降凡为天下万国真主,建都南京。天事日繁日多,需人佐理。”[3](P167)诸多事宜都被冠以“天”字,如“天历”(太平天国历法)、“天试”(太平天国举行的科举考试)、“天日”(太平日子,太平盛世之意),“天将”(太平天国将士)等。还有“天堂”,据《赐通事官领袖接天义罗孝全诏》:“天上地下有天国、天京、天朝、天堂,上帝天国天堂降临人间。”洪秀全利用“上天堂”的说法来安抚百姓,把太平天国所管辖地区称作人间天堂。
太平天国公文用宗教语言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天权神授,为统治正名。公文中“万事皆是天父天兄排布”、“万事皆有天父主张,天兄担当”、“万有爷哥朕主张”、“爷哥朕幼永做主”、“真天主降 凡,蒙天父大显权能”、“天兄大开天恩,特差真主天王降凡救世”、“奉天命上合天心”、“上帝亲命天王 诛妖”等宗教用语以此强调太平天国的“君权神授”。二是有效维护太平天国政治与军事秩序。太平天 国信奉拜上帝教,公文中用“众兵将千祈遵天令”、“千祈恪遵天令”、“千祈遵天令”、“速宜敬拜上帝,以奖天衷,以受天福”、“同心同力同向前,同顶天父天兄纲常”等,让教徒们自觉自愿服从太平天国政教法令,规范太平军纪律与行为。太平天国禁鸦片、娼妓,下令“倘有犯此者,一经察觉,定按天法究治。”
宗教语言令公文有教义一般的魔力。如“朕战困倦时,重重天将天兵护卫服侍,睡醒又战,回回如是。”“爷哥带朕战逐蛇魔,无数天将天兵扶住朕身。”“说一句主张担当,万仇聚散。呼一声天父救主,万苦皆消。”“我主江山万万年,尔子尔孙世袭官爵万万年。且尔等本身既认识上帝亲爷,脱鬼成人,在世荣耀无边,在天享福无疆,永远威风,永远尊贵。”这与公文务实本质已相去甚远了。
太平天国文书中有不少方言词语,主要来自客家方言与粤方言,亦有天地会的隐语。太平天国公文中大量使用粤方言与客家方言,粤方言词汇如:“千祈”,意为“千万”。这在公文中使用频率较高,表示对将士的要求。天王发布的诏令《众兵将千祈遵天令》、《欢喜踊跃向前诏》、《严命犯第七天条杀不赦 诏》中都有“众兵将千祈遵天令”的号召。“紧”,表动作的进行,“食紧饭”意为“正在吃饭”。《收得城池 土梦兆诏》曰: “朕睡紧都做得王”,这里“睡紧”即为“睡着的时候”。还有“对紧”一词,如《行营铺排诏》、《命兵将杀妖取城所得财物尽缴归天朝圣库诏》中出现“各宜真草坚草耐草,对紧天父天兄也。”意为“对着天父天兄,应当表示真心坚心与耐心”。“咁”,粤方言中意为“这样”,“咁”一词在太平天国公文中出现频率很高。《劝人戒鸦片烟诏》曰:“如何咁蠢变生妖”;《东王杨秀清答复英人三十一条并质问英人五十条诰谕》:“尔各国拜上帝咁久,有人识得上帝会题诗否?”“乃埋”,意为拉过来,引申为对他人的提携与扶持,《北王韦昌辉为劝告朝内军中人等毋受妖惑致干天诛诫谕》中有:“又命东王下凡,乃埋世人。”《天父下凡诏书二》中有:“得我四兄乃埋牵带,方得成人。”“好得”在粤方言意为幸好。《天父下凡诏书二》有:“真真好得我四兄乃埋牵带,方得成人”。太平天国公文中的“不好”是粤方言“不可以”之意。《天父上帝言题皇诏》中有:“玉清不好起歪心。”“平宁”,粤方言意为顺利,如《李秀成谕子侄书》曰“至父处军务平宁”,表示军事稳定顺利。
除了粤方言词汇,还有一些广西方言用语。如“包荒”,广西浔州、梧州一带方言,有包含,包容之意,《李秀成谕李昭寿书》中“本主将事事包荒”作包容解。“和傩”也是这带方言,表示大家一同商量,有和睦团结之 意,《五大纪律诏》:“公心和傩”,《李秀成谕子侄书》中有“可与陆主将和傩斟酌,好守绍郡,计克宁波”。“桥水”是广西贵县方言,意为天机、计谋,天王《克服困难诏》“神爷试草桥水深,如何吃粥就变心。”
太平天国公文中还使用口语与隐语。如取洪秀全的“洪”字,称反清复明的“天地会”为“三合会”,《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曰:“况查尔们壮丁,多是三合会党”。太平天国公文还沿用了天地会的部分隐语,如《诰谕天下不准称皇帝称大哥诏》中有:“论天法该过云中雪也”,“云中雪”是“刀”的隐语。“过云中雪”即“过刀”,用刀杀之意。隐语还有“草”,意为心,《行营铺排诏》曰:“各宜真草坚草耐草,对紧天父天兄也。”《命兵将杀妖取城所得财物尽缴归天朝圣库诏》中的“总要一条草,对紧天父天兄及朕也。”“一条草”即齐心之意。在《行军总要·点兵号令》中有:“升天者用朱笔一点,三更者用朱笔拷叉”,这里的“三更”也是隐语,“三更者”即为逃跑者,因为半夜三更易于逃走。太平天国公文中常出现的“红粉”也是天地会隐语,《天命诏旨书》云“尔处红粉炮亮多否”,“红粉”指“火药”。
参与太平天国革命的大多是贫苦的农民,以口语化的文字书写公文贴近军民的阅读心理。这些口语词语不难懂,根据字面意思多能推测。如《张洛行告示》:“无号令私自打粮者斩”,这里的“打粮”意为征粮。《燕王秦日纲拟镌刻行军号令上东王杨秀清禀奏》:“饬令镌刻官刻成刷印,发给各衙各头子一张”,“头子”指领导者或上级主官。《殿右三十检点陈玉成上燕王秦日纲报告军情禀申》中有“旱路又有塔,杨二妖前来,十分作怪”,“作怪”意指清廷的行动。《行军总要水路号令》:“其余士兵概行装身速即登岸”,“装身”,指的是收拾战斗装备。
公文具有行政约束力和法定的权威性。古代的下行公文,多是发布国家政令方针。内容的权威与其产生的效力是相辅相成的。太平天国公文中出现的方言、口语和隐语,呈现出不够严肃的一面,一定 程度上降低了太平天国公文的权威性与指令性。当然,乡音十足的公文对鼓舞来自两广的太平军士气 有较大的作用。其次,隐语和方言入公文,加强了太平天国公文的保密性。清军截获后也难以很快破解。太平天国旨在与封建势力决裂,尽毁儒家经典著作,所过之处烧毁庙宇佛像。在公文中不以寻常写 法示人,有标新立异之目的。
本文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年12月第4期
来源:古籍